“金惠工程”的有效路径探析

    郭强 李英军

    

    摘要:为提高社会大众的金融素质,扩展金融业发展广度和深度,助力普惠金融发展,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等四方共同签署《“金惠工程”合作框架协议》,在青海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业务培训。本文从海西州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业务培训现状出发,分析了实施“金惠工程”存在的困难及制约因素,提出深入推进“金惠工程”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金惠工程;路径;探析

    随着普惠金融的日益发展,针对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于2008年制定了“金融教育十年规划”,实施“金惠工程”,预计历时10年左右的时间,开展针对在我国中西部100个县的农民、县以下小型农村金融机构从业者、当地政府涉农领导干部等人群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业务培训。2016年,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等四方共同签署《“金惠工程”合作框架协议》,在青海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业务培训。海西州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特点突出,探索研究深入推进“金惠工程”落地实施的有效路径,对引领推动青海省及其他民族及欠发达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金惠工程”實施基础

    (一)“金惠工程”受众情况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等四方签署的《“金惠工程”合作框架协议》,结合实际,经海西州政府同意,对全州七个地区的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处以及村委会和牧委会的全部农牧业人口实施“金惠工程”,并实现农牧民群众、农牧区中学生、农牧区基层领导干部、农牧区基层金融机构从业人员4个层次全覆盖的金融知识教育。截至2018年末,海西州常住人口51.8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7.4万人、乡村人口14.46万人;中小学校82所,在校学生60580人。

    (二)“金惠工程”实施主体情况

    “金惠工程”由人民银行牵头,政府部门参与,分别在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业务骨干、各市县农牧区乡镇基层公职人员以及村“两委”负责人中建立一、二、三级志愿者队伍,一级志愿者队伍组建完毕并参加基金会组织的培训后,由一级志愿者再对二级、三级志愿者实施培训。截至2018年末,全州统计志愿者人数达438名,已完成申请注册手续64人。

    二、“金惠工程”阶段成效

    (一)组织架构及制度趋于完善

    2016年,人民银行海西中心支行制定《海西州农牧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与培训“金惠工程”三年规划》获州政府批转,并印发《海西州“金惠工程”工作指导意见》。成立了由分管副州长任组长,分管副秘书长、人民银行、州金融办和州财政局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包括各市(县)政府、州教育局、州农牧局、州扶贫局、团州委、各金融机构的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二)教育培训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2018年,“金惠工程”培训教育活动覆盖海西州30个乡镇、233个行政村,范围分别达100%、78%;涉及农村居民9879名,其中,乡村干部211名,中小学生7666名,学校教师354名,金融机构从业人员208名,累积参与人数达18318人。

    (三)“扶智”与“扶贫”作用明显

    通过实施“金惠工程”,金融助农效果明显提升,助推海西州整体脱贫摘帽。截至2018年末,设立惠农金融服务点325个,累计实现交易35.05万笔,金额4.83亿元,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金融扶贫资金持续跟进,截至2018年末,扶贫贷款余额1.68亿元,产业扶贫贷款余额1.52亿元,带动贫困户1495户。

    (四)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随着“金惠工程”的深入推进,农牧民信用意识不断增强,农牧区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截至2018年末,海西州创建省级信用县2个、信用乡镇17个以及信用村170个、信用户25838户、农牧户信用贷款余额5.14亿元,分别较2015年增长100%、31%、47.8%、45%、123.5%。

    三、瓶颈及问题

    (一)金融知识需求与普及内容不相匹配

    1.普及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长期以来“一锅端”的普及方式,忽略了广大受众的结构性差异和金融需求的多样性。涉农金融机构在深入农牧区普及教育时,偏重于对金融产品的营销,而且多以存贷款为主,很少涉及股票、债券、基金等投资型金融产品知识。例如,贫困农牧民群众希望获得低风险、易操作的金融服务,较为富裕的农牧民需要了解投资周期短且获利高的金融服务,个体经营者及能人大户期盼金融支农政策等。

    2.普及教育缺乏深度。普及内容没有结合边远少数民族需求和兴趣爱好,虽然编制了标准化教材《“金惠工程”海西州金融知识读本》,印制了蒙古、藏、汉三种语言版本,但教材中专业性的金融词汇频频出现,给大多数不熟悉金融知识的受众在理解上造成一定障碍,在具体普及过程中,很少将金融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受众难以理解,使普及教育效果浮于表面。

    (二)普及方式单一与公众期望存在差距

    1.普及教育“碎片化”现象严重。“金惠工程”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应突出系统性和连续性。而在推进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在“宣传月”“宣传周”等集中时间突击性金融普及,往往只注重形式,如,散发多少宣传资料、接受多少咨询、组织多少场讲座等,受众接受的金融知识比较浅显和片面,得不到积累和更新,形不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对于内容是否掌握和运用,对公众的金融意识、金融行为有无影响等,更是缺乏考证。

    2.缺乏有效的普及形式和渠道。一方面,当前金融普及教育的形式主要采用发放宣传折页、设置咨询台和入企业、入学校等方式,形式单一,缺乏与大众的互动和更深层次的业务交流。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新型宣传媒介利用程度不够,难以吸引公众的眼球。另一方面,集中宣传往往选择商场超市、广场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宣传区域远离村镇。尤其是海西幅员辽阔、地广人稀,许多偏远乡村受地域环境、交通不畅等因素制约,成为金融普及教育的“盲区”。

    (三)受众素质与金融的专业性不相适应

    1.农牧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获取金融知识意识。对于金融知识,大部分农牧民只有在对某项金融服务有需求的时候才会去了解,大多数金融知识的专业性使得社会公众在理解上存在障碍,通常都只是粗略看看而已,平时参与各类金融知识普及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

    2.志愿者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普及出现层层递减现象。除一级志愿者由人民银行业务骨干担任,二、三级志愿者分别为金融机构一线工作人员和乡镇公职、行政村级工作人员,人员稳定性及素质差异较大,普及教育的延续性和有效性面临较大压力。同时,除一、二级志愿者作为金融从业人员,具备系统的金融知识外,三级志愿者本身作为受教育者,还存在金融知识“盲区”,再由三级志愿者开展普及教育难免会有知识层次递减、普及不清的现象。加之金融普及教育的义务性,人员的占用会影响金融机构业务和乡镇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二、三级志愿者工作的主动性不足。

    (四)金融产品欠缺抑制金融知识的需求

    1.金融产品未能紧跟农牧区经济发展。“金惠工程”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农牧区金融服务环境,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而目前,农牧区金融服务产品缺乏,现有的金融服务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转账汇兑的基础业务,严重滞后于农牧区经济发展。例如,农牧户信用贷款额度、期限多年来一直未做改变,已很难满足农牧民返乡创业、扩大种养殖规模、消费等需求,因此,对信用户的评定、升级已没有了当初的热情。

    2.新兴金融产品将农牧民“拒之门外”。随着农牧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农牧民对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产生需求,而现有的投资理财产品门槛高,长此以往让农牧民对一些不实用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产生了排斥。

    四、政策建议

    (一)提高金融知识普及的针对性

    1.有針对性地分层次开展金融知识普及。针对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群体,开展多方调研,收集金融消费者多元化的金融知识需求,量身定制普及教育方案,开展层次鲜明、各具特色的普及教育活动。

    2.突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民族特点。重点考虑少数民族群众对金融知识的需要、接受能力、关注点,在已有的《“金惠工程”海西州金融知识读本》的基础上,加快翻译和印制针对少数民族的多语言宣传资料。普及内容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习俗有机结合,使金融普及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二)丰富金融普及的内容及形式

    1.系统安排金融普及教育的内容。统筹安排金融普及教育工作,将提升金融素质、引导公众预期、满足实际需求相结合,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公众对金融知识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普及教育内容,积极开展日常性、持续性普及教育活动。普及内容不仅要做到通俗易懂,而且要丰富、实用,教育方式要由被动、单向普及向双向、互动式转变。

    2.拓宽金融普及教育的渠道。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的作用,打造种类繁多、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金融知识传播平台。深入少数民族乡镇、社区开展金融普及教育活动,进一步丰富金融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企业等活动的形式,切实做到进村入户。对金融普及教育的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反馈,根据反馈结果进一步区分层次,确定普及教育重点,做到有的放矢,不断提升金融普及教育的实效性。

    (三)构建金融普及教育长效机制

    1.建立“金惠工程”联动机制。基层央行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广泛动员和团结全社会的宣传力量,特别要强化与乡镇、村两委的联动作用,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各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统筹各方资源,形成金融普及教育合力,提升金融普及教育效果。

    2.长远规划金融普及教育。一方面,志愿者的素质和积极性是金融普及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当务之急是提升金融志愿者队伍素质。加强对志愿者金融知识的培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着力培养一支团结进取、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志愿者队伍,切实发挥金融普及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从长远考虑,应积极探索将金融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以现有的“少年诚信教育基地”为依托,进一步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从启蒙教育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财习惯和金钱观念。

    (四)金融产品与服务要及时跟进

    1.“金惠工程”应着眼于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在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农牧区的金融需求特点,创新服务方式,推广银行卡、商业汇票、理财、投资咨询等业务,改进和创新支付结算渠道,加快电子化建设,不断满足农牧区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形成了解金融、运用金融、重视金融的良性循环。

    2.在落实信贷政策的过程中普及金融知识。当前,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为农牧区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金融机构要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强化信贷支农,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现代农牧业发展融资需求,进一步增强农牧区经济发展活力,使农牧区群众感受到金融带来的实惠。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西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