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边界:家庭教育中祖辈与父辈家长的冲突与化解

    〔摘要〕访谈调查发现,两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冲突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谁更先进、以谁为主、该宽该严、孩子谁好谁差四个方面。引发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育儿情景比较复杂、教养责任不易明确划分、祖辈家长的“隔代宠”、父辈家长不尽责、对孩子的不当比较等。可以从设定责任边界、促进优势互补、努力承担起教育责任、尽力做到宽严有度、恰当进行比较等方面来化解两代家长的冲突。

    〔关键词〕家庭教育;祖辈家长;父辈家长;责任边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6-0073-05

    祖辈家长(即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父辈家长(即孩子的父母)在家庭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上有一定的代际差异,引发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亲子教育的质量,也影响了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但冲突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而且代际差异也正在缩小。

    一、两代家长间冲突的焦点

    (一)“谁更先进”?

    在访谈中有家长谈到,一些祖辈家长在育儿观念和教养方式上确实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极个别的祖辈家长端着碗追着孩子喂饭,孩子不愿意吃了,还得坚持再多喂一口。父辈家长大都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样做实际上影响了孩子的食欲,使吃饭成了不愉快的事情,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由此,关于谁的理念更先进的争论和冲突在两代家长之间依然存在。本研究访谈的十个家庭中,有两个父辈家长表达了对祖辈家长的不满、抱怨甚至指责。例如,“我说老爸带孩子不科学,他却说‘我就是这么把你养大的!”“实在受不了公公婆婆这样教育孩子”。但在跟一些祖辈家长的访谈对话中,也可以看出,尽管这些年长者不见得有多少教育孩子的理论,但其言谈里也透出对孩子心理发展的理解和把握,有时候是话糙理不糙。而且也有些父辈家长夸赞老人们非常留意收看电视上的育儿节目,带孙辈也非常用心。这也说明,祖辈家长不但有更多养育孩子的经历和经验,而且也能主动学习新知识。总体来说,育儿观念比较传统落后、不注重科学教养的祖辈家长在人数上有所减少,在科学教养程度上有所提升。

    (二)“以谁为主”?

    在家庭教育的责任以谁为主的问题上,访谈发现,一方面,不管是祖辈家长还是父辈家长,仍然有传统的、按性别角色来划分的教养分工模式,即以女性为主、男性为辅。男性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不同程度的缺位现象,而且这也带有共性特征。就缺位程度来说,父亲重于祖父、外祖父。另一方面,两代家长对教育责任分工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祖辈家长更多地承担了孩子的生理性养育职责,而孩子的社会性教育的职责则主要由父辈家长来承担。

    在这种共同养育组合里,既有两代家长之间的信任和支持,也有两代家长之间的冲突。经访谈了解,一般来说祖辈家长都很注意维护父辈家长,从祖辈家长那里看两代家长的冲突,内在冲突和表面支持的现象更为常见。例如,关于孩子要不要参加奥数班,公公不想让孩子压力太大,表示不能参加,儿媳要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坚持要孩子参加,最终还是儿媳说了算。这种时候,祖辈家长往往很知趣,即便一肚子不满,一般也不发表意见,只能表面支持,不一定发生外在冲突。但从父辈家长那里看两代家长的冲突,外在冲突较为常见,因为作为孩子的父母,父辈家长往往比祖辈家长更敢于表达不满。另外,父辈家长内部的外在冲突也很常见,孩子的父母之间更可能会公开表达不认同,会引起明显的争执甚至冲突。就男性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现象,同辈家长间往往会发生公开冲突,例如妻子直接指责丈夫,或者反过来。而两代的异性家长之间则不便于直接表达不满,更多的是提醒、劝说或传话表达,例如,儿媳让丈夫劝说公公,或者公公让儿子传话给儿媳。这些冲突的表现都反映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责任的主次关系。

    (三)“该宽该严”?

    对孩子应该宽松还是严格引发的争执是两代家长之间常發生的外在冲突。

    两代家长因对孩子的喜爱程度不同而相互对立。尽管两代家长都想把孩子保护好,但祖辈家长比父辈家长更喜爱孩子。虽然在行为上更宠爱孩子,但有些祖辈家长在语言表达上却认为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格,而且父辈家长也反映祖辈家长常以“限制太严,孩子很可怜”为由娇惯孩子。例如,因为看电视对眼睛不好而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但如果孩子不高兴或哭闹,祖辈家长就可能让步。有的祖辈家长,特别是奶奶或姥姥,在管不住孩子的时候会用父辈家长的威严吓唬孩子,“再不听话,我告诉你爸妈”。这都反映出祖辈家长对不听话的孩子无计可施,容易失去立场和标准。相比之下,父辈家长比祖辈家长更注意坚守原则,不轻易退让或妥协。但访谈中也发现,有极少数家庭正好相反,祖辈家长较严格,但父辈家长过于宽松。

    两代家长因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相互埋怨。祖辈家长对孙辈有根深蒂固的偏袒,例如,有了好吃的,祖辈家长一口不尝,全都让孩子吃,不会跟孩子争,但父辈家长会采用一些方式去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父辈家长在教训孩子的时候,孩子跑到祖辈家长那里寻求庇护,孩子与祖辈家长表达亲昵,却跟父辈家长故意对抗。两代家长为此多有冲突,父辈家长最不满意的就是祖辈家长对孩子太过纵容和娇惯,但这也导致祖辈家长难过和委屈,而且面对父辈家长的不满,祖辈家长更难以拿捏管教孩子的尺寸了。

    (四)“谁好谁差”?

    访谈中注意到,两代家长都很敏感地把“别人家的孩子”当作比较源来对照自家的孩子,明里暗里都予以比较。家长们在这样的交流中常常会发现自家孩子晚做了什么,少做了什么。比如,“人家的孩子都学钢琴了,咱们也该给孩子报个特长班!”当然有的家长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但也确实有很多家长基于“不能输”而让孩子学这学那。就访谈情况看,在发现孩子之间有差距的时候,或者在讨论学不学或学什么特长的时候,家长之间都可能发生冲突,而且任意两个家长之间都有可能发生此类冲突,不仅仅是在两代家长之间。特别是在发现自家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之后,冲突的两方家长会相互埋怨,比如“都是你们惯的!”“你们不管不问”,各有说辞,都在着急,也都在推卸责任。

    二、两代家长之间冲突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发展使育儿情境复杂化

    商业性的社会育儿体系不但费用昂贵,而且功利性太强,跟家庭教育的实际需求有很大差距,也决定了家庭教育仍然是以家庭育儿模式为主。但这种教养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家长的专业基础不高,时间和精力也有限。

    社会发展也促使现代家庭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城镇家庭的年轻父母基本都是双职工,他们越来越需要祖辈家长的帮助和支持,因而就组成了由祖辈与父辈两代家长共同构成的教养组合。面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两代家长的思想水平有高低之分,进步程度也有快慢之别。就接受新事物来说,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老年人跟不上时代,新老之间的代际差异就会越大,这就造成了两代家长在育儿理念、方式和能力等方面的差距。

    (二)教养责任不容易明确划分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两代家长担负的教养责任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没有分工。多数祖辈家长明白自己应该支持和帮助照看孩子,也心甘情愿,但即便自己几乎用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也只能是帮忙。辅助角色决定了祖辈家长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父辈家长,处理不好主次关系必然产生冲突。但如果祖辈家长溺爱孩子,孩子对其父辈家长的依恋就会逐渐淡薄,继而造成隔阂。尽管大多数祖辈家长明白他们毕竟无法替代父辈家长的作用,而且自己做得对不对、好不好,须由父辈家长评价,但在现实生活中,父辈家长可能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祖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责任的主次关系在祖辈家长那里确实难以把握。而且,处在某个具体事件里,一些祖辈家长也不能顾忌主次责任了,往往因干预父辈家长教育孩子而产生两代家长的冲突。当然祖辈家长是否干预与家庭权力所属、祖辈家长的个性、孩子的发展基础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三)“隔代宠”加重了两代家长的冲突

    从本质上说,“隔代宠”更多是老对小的情感依恋。祖辈之所以格外宠爱孙辈大体有三个方面原因:第一,按埃里克森的理论,老年人最大的心理危机就是对死亡的内在恐惧,而在孙辈身上能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续;第二,随着变老,祖辈家长智力和心理趋于接近童稚化,相近的回应方式促发了彼此的喜欢,孙辈在得到祖辈的爱抚后会报以亲昵,而这又可安抚祖辈的孤寂,这也正是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第三,祖辈对子女曾经的教育多少有些遗憾或内疚,希望在照顾孙辈的过程里得以调整和弥补。由此,面对孙辈时,其内心会变得更加柔软。

    尽管孩子与祖辈家长的依恋关系也是孩子成长必要的养分,但这种爱如果达到“宠”的程度,就会带来很多问题。溺爱、袒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易养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也很容易抵触父辈家长,而钻空子似乎是孩子的本能,他们很善于利用大人之间的矛盾来达成自己的愿望。生活空间小、语言和行为迟缓、思维欠活跃的祖辈家长也极有可能使孩子的视野不开阔,缺乏应有的开放与活力,而开放和眼界开阔是相辅相成的,活泼和自信满满是相互促进的。过分关注或包办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果断力,导致依赖心理和受挫力差。基于这些问题,父辈家长越认真、越负责,两代家长的冲突就越难避免。因为与祖辈家长相比,更接近社会进步文化的父辈家长更有条件担负教养职能,这有利于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成长及更好地融入社会。父辈家长一般都相信祖辈家长会“保护孩子”,但对其在“促使孩子成长”上有更多的不满意。

    (四)父辈家长不尽责却又忽视祖辈家长的付出

    因为要忙于工作,应该担负主要教育责任的父辈家长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所以希望老人能分担照顾孩子的责任,但同时又担心老人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式存在问题。访谈中也发现,那些只“负责赚钱养家”的父辈家长也常常忽视祖辈家长对教育孩子的付出,这类父辈家长既不尽责,又进行评判。而对于帮忙带孩子,祖辈家长很多时候内心也很矛盾,嘴上抱怨带孩子辛苦,但看不到孩子自己又若有所失,还担心万一照顾不好孩子,没办法跟孩子爸妈交代。由此,老人最不愿意让孩子冒风险,他们控制风险的最安全的方式就是直接帮忙甚至替代。

    两代家长以各自的矛盾心态相处的時候,年轻父母虽然得到了长辈的帮助,但在不满意的时候很容易说出那些自认为不是批评的埋怨或评价。而作为家长的家长,祖辈家长非常敏感,不喜欢自己的付出被否定,更不愿意“被教育”,听了不舒服,感觉费力不讨好,有的干脆就回敬“我啥都不懂怎么养大的你?”,致使两代家长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常相互指责和抱怨。在这个过程里,祖辈家长往往感觉很受伤,费力不讨好;父辈家长也感觉很憋屈,有理说不清。

    (五)不当比较引发负情绪

    在孩子们之间进行各种比较,家长们各有不同程度的主观偏向,都盼着自家孩子什么都比别的孩子强,也都不愿意承认自家孩子比别人家孩子差。对孩子的要求总是好了还想再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很多家长仍然持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不合理观念:在比较中把“希望孩子如何”绝对化为“孩子必须如何”;以盲目的输赢心态创设一种“输不起”的情境,然后又强行推理“别的孩子能行的,我的孩子也必须能行”;把教育简化为抓成绩,把学习活动看成是成绩比赛,并以成绩论输赢,认为抓成绩就是教育孩子。其实,跑步比赛的“起跑线”跟孩子成长的起点有很大区别:跑步比赛比输赢,孩子成长比努力;跑步比赛忽略个体差异,教育孩子尊重个体差异;跑步比赛主要拼体力,教育孩子重在挖潜力[1]。况且,这种在不合理的比较中交流出来的孩子的不足未必是真实的不足,但是按照这样的想法要求孩子往往脱离孩子的实际情况,家长和孩子也会在这种比较中迷失自己,对孩子造成很大不利影响,而且这类比较也容易引发家长的焦虑,焦虑引发追责,追责引发埋怨,埋怨引发家长间的冲突。

    三、两代家长间冲突的化解

    (一)设定各自的责任边界

    首先,责任分工的边界。一般来说,祖辈家长比父辈家长有更多的养育儿女的经历和经验,承担生理性抚育的责任更好一些,相比之下,父辈与现代社会有更多的接轨,可以是社会性抚育的担负者。就家长性别来说,大多数家庭中母亲是教养孩子的主导者,父亲是辅助者。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各家有各家的现实基础,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的实际能力,但总原则是每个家长都需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尽自己的力量,是否尽力是个标杆,也须有理清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的意识,并结合实际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不能计较谁干得多谁干得少。

    其次,是否科學的边界。严格来说这种边界感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一般家长来说,这个要求似乎过高。但这里说的应有的科学边界感是一个意识问题:一是家长教育孩子须有审慎、客观的态度。教育孩子的言行不能太随意,科学的也必然是真实的。比如,尽管谁也不能保证在教育孩子的整个过程中不犯一点错误,但是有些家长即使知道自己做错了,还摆出家长的威严,强词夺理,拒不认错。二是家长教育孩子须有敏感地发现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的意识。这可以是个很低的要求,比如喂孩子的时候,家长须预判喂得多了还是少了;也可以是很高的要求,比如,不恰当地批评孩子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深远的影响。这个要求的完成没有止境,没有任何一个家长可以说“我教育孩子没留下一丝一毫的遗憾”,或者“我就是一个教育孩子的专家”。我们应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应尽力追求完美,也就是要有尽力做好的意识,即敏于发现,敢于认错,勇于纠正。

    (二)在冲突中实现优势互补

    两代家长各有优势,共同打造互补式的联合教养方式是提升家庭教育效果的最佳途径。首先,以尊重促进协作。父辈家长应该清楚老人是帮忙带孩子,这是额外的付出,而且老人看孩子既有耐心,也更用心,还有丰富的经历和经验,他们为教育下一代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和认可,而不是指责和埋怨。况且,作为担负主要教育责任的父辈家长也应该规范自己的教育言行,并给孩子树立一个尊敬老人的榜样。其次,各自都多向对方学习。由于年龄的原因,祖辈家长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有一定的困难,他们的记忆能力有所下降,但理解能力是有优势的,他们是愿意学习的,并非不思进取,也并非不想科学育儿。父辈家长既要学习长辈的经验,也要向长辈多宣讲先进的育儿理念和策略,祖辈家长也需跟父辈家长坦诚地沟通交流,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知识结构,这样两代家长密切协作,在科学育儿的过程中共同努力。

    (三)父辈家长要真正承担起父母之责

    对父辈家长来说,工作忙可能是真实情况出。但如果家长教育孩子的责任心很强的话,就能挤出时间跟孩子沟通交流,只要有心,总归有办法。而且现在电话、网络都很方便,沟通的方式也不仅仅是面对面。家庭教育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如果家长不用心、缺爱心、没恒心,就不会体验到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幸福感。

    相比较而言,父辈家长比祖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更重要一些,不能过分依赖祖辈家长。如果父辈家长觉得老人的育儿方式难以接受,那就尽量自己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确实没有这样的条件,那就不要对老人“横挑鼻子竖挑眼”。谁带孩子都会有问题,关键是发现问题就及时沟通和解决。祖辈家长也要主动跟父辈家长多商量,因为两代家长在教育孩子的目的上是一致的,无谓的争论既伤害彼此的感情,又于事无补,恶性冲突对孩子的坏影响会更大。

    (四)两代家长应尽力做到宽严有度

    宽严有度确实是衡量家庭教养效果的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标准,但在实践过程中,不管哪个家长,都很难精确把握,而且所谓的宽严有度本身就不是一个固定的、便于操作的尺度。即便如此,也应该有个关于宽和严的大类区分,以及知觉和检查宽严度的意识。比如,打人骂人这类事件是一次也不能迁就的,家长应该大致理解和掌握哪类事归入可以宽松(或严格)对待的范围,比如偶尔吃点零食,偶尔脏点,偶尔娇惯些,这也不算是大问题。还有些问题也不太适合严肃对待,例如,一个家长非常紧张地告诫正在吃零食的孩子说:“你就吃吧,再过几年,你会变成一个大胖子的!”孩子现在还不是胖子,他感受不到“胖”有什么麻烦,就不会在意家长那一脸的严肃。这种事情,如果在不经意中给予引导,效果可能更好一些,比如跟他一起观察一些胖子经历的种种生活困难。不过,一些“有菌”的环境对孩子的弹性成长也是一种锻炼和考验,这种经历能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压力,如何对待挫折。总的来说,在是宽是严的问题上,没必要相互指责,及时纠正是最关键的。

    (五)恰当地在孩子间比较

    比较孩子们的优势与不足,以总结经验教训,扬长补短,这本身很有必要。关键的问题是尽量不要引起家长和孩子的负情绪。

    比较的态度要客观。对优缺点都进行客观比较。这是家长最应该有的比较意识,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家长应该多角度审视孩子存在的问题,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既要看到缺点,也要看到优点,以便能通过表扬优点促使其自觉纠正缺点。

    比较的方式要合理。总体以纵比为主,横比为辅。横比有助于找到差别,即容易呈现出谁更好谁更差;纵比有助于发现变化,容易显示出是进步还是后退。横比是跟别人比较,较易产生担心、嫉妒等负情绪,因而动力会减弱,努力方向也可能会产生偏差;纵比是跟自己比较,虽然易产生气馁、急躁等负情绪,但在这种比较之中人们不得不真实地面对自己,又受向好意识的引领,就更多地会引发向前的动力。由于横比基本上是自动的,所以家长们宜先横比,再及时过渡到纵比,并把比较的重点引导至如何进步上[2]。

    比较的范围要扩大。为什么只在孩子之间比来比去,而不在家长之间作比较呢?在没有自己的标准感的时候,孩子主要依赖家长的评价,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家长是最先给孩子树立标准的人,家长怎样评价孩子,孩子慢慢就会成为那样的人,孩子的成绩和问题大都与家长有关。因此,家长更有必要在家长之间多作比较,看看别的父母怎么当家长,聊聊如何跟孩子相处,如何干预孩子的某些问题,或许就会找到教育孩子的恰当视角,也能及早地发现自己作为家长的不当之处[2]。

    注:本文系2020年泰安市社会科学课题“家庭教育的观念冲突与化解策略研究——以泰安为例”(20-YB-060)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田锐.浅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J].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2019(5):9-11.

    [2]田锐.家庭教育中如何运用“比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21):76-79.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泰安,2710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