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民办高校学生党建的微信平台探究

    武晓霞

    摘要:近年来,微信以其通信即时、手段多样、技术多元、体验个性、应用低廉等特点,逐渐成为学生们最热衷的联系方式。面对此种微技术的更新换代,民办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也应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改变传统的宣传动员和灌输形式,从体制健全、队伍建设、体系构建、评价机制等角度着手搭建高效有力的学生党建微信平台。

    关键词:搭建;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微信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4-0057-02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14 年6月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在全国范围而言,学生依然是网民群体中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25.1%。而在诸多的手机应用中,即时通信类应用以87.1%的比例独占鳌头,而微博应用却以1.89%的比例排在第10位。[1](P.27)由此数据显示,即时通信软件,尤其是其中的主力军——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联系方式。对此,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应有清醒认识。微信作为继微博之后的第二个微平台,理应成为党建工作的网络新阵地。只有与时俱进,着力搭建民办高校的党建微信平台,才能开创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局面,才能推动民办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

    一、搭建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微信平台的必要性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因而,科学化成为了全国党建工作包括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追求的目标。然而,全国高校包括民办高校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却亟待提高。面对微信这个已诞生四年多的即时通信工具,鲜有高校将其纳入党建的工作平台之中。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网站调研,截止到2015年1月,全国共有民办普通高校444所,在这四百余所高校中,对外公开学院微信公众号和二维码的不足30家,包括西京学院、西安外事学院、江西科技学院、无锡太湖学院等,比例不足1/10,而开通学生党建微信公众账号和二维码的没有一家,这些数据表明了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严重滞后,与全国党建工作科学化的要求以及民办高校党员队伍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

    (一)微信的功能特点决定了搭建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微信平台的必要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高校党建的具体任务不尽相同,但其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却是不变的主题。“微信”是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的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后经系统自身的丰富和完善,现设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平台等主要工作体系,可执行消息推送、意见沟通、内容传播等的具体功能,具备通信即时、手段多样、费用低廉、个性化体验等优势特点。借助微信平台,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不仅可以及时传播党的声音,以澄清新媒体时代泥沙俱下的网络舆情,还可以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拓宽下情上达的渠道,以启迪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收集学生们的意见和智慧,了解学生们的期待和诉求,进而实现党组织和学生群体之间的“微距”沟通和对话,能够不断增强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民办高校入党成员的总体特点决定了搭建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微信平台的必要性

    这里的入党成员包括入党前的成员,也包括入党后的成员。受社会转型期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民办高校入党成员们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方式更趋个性化和多样化。在思想状况方面,很多成员入党前的动机不纯,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功利性目的强烈。这些人凭借伪装加入党组织后,党性修养水平很难提高,也许其专业优异,但其思想道德水平、政治理论素质离合格党员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更不能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此外,“90后”大学生们的求新求异意识强烈,属于“手机一族”的中坚力量。相对于传统的理论说教,他们更愿意通过新媒体中去接受各种新鲜事物。对此,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应敢于面对和善于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去开创更加适切的教育平台。

    (三)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决定了搭建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微信平台的必要性

    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和借鉴,民办高校已经形成了类似于公办高校的一整套党建工作模式,如“三会一课”等。这种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党建育人模式,主要方式是填鸭式或命令式的“灌输”,话语权为党组织所掌握,受教育者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很难将理论宣传内化为自身信仰,这极易造成入党成员的言行不一状况,其结果只能是党组织规模扩大了,战斗力却在不断减弱。面对传统学生党建工作的单调形式和枯燥内容,其局面的改变可寄托于入党成员热衷的微信工具。借助微信,党建工作者们把握住了主导权和话语权,党建工作的受众面扩大了,入党成员们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提高了,党建工作的能见度和影响力增强了。

    二、搭建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微信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微信这一“微”时代新生事物的广泛应用,搭建党建微信平台,构建理论学习的新园地,开拓组织工作的新渠道,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者与时俱进推进自身工作的基本表现。这不仅有助于凝聚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微”力量,而且有利于推动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和科学化水平。

    (一)创建全国自上而下的高校党支部微信平台管理体系

    主动抢占网络阵地是进入信息时代后党中央早就明确提出的工作部署,然而现实中各高校党建网络阵地的占领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流于网络形式、内容苍白无力的网络党建并不鲜见。很多“红色网站”缺乏整体规划,更新缓慢,互动性差;“红色微博”缺少管理引导,主题不突出,影响力有限,“红色微信”缺乏系统应用,利用功能单一,吸引力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固然有基层高校党组织“口头上重视,实际上忽视”的原因,但全国性规划和管理的空白才是重点原因。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了新媒体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影响,但很少将各高校党建工作管理评估的重点放在网络党建上,对于本课题研究的“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微信平台”也是如此。为此,全国应设立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统一的高校党建微信平台建设指导小组,从国家宏观角度综合考虑,着眼长远,制订统一的建设标准,引导各高校形成层级科学合理的微信平台。更重要的是,需将微信平台的运用反馈情况纳入基层党建考核的重要指标行列。

    (二)组建一支有影响力的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微信平台工作队伍

    在互联网上,教育者是信息传播中的管理者、把关人,起到了影响、选择和引导的作用。[2](P.182)同样,民办高校学生党建的微信平台更需依赖一支思想素质够硬、技术能力够高、微信素养够用、影响力够强的工作队伍,由他们来引导、运行和监管微信。这支队伍可由学校党总支部的工作人员、院系支部的书记和委员、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和部分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他们不仅要具备与工作内容相应的党建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微信素养。在具体的微信平台工作中,党总支部和院系党支部的书记好比“推动者”,由他们倡议并部署总体的微信行动布局;党总支部和院系党支部的具体工作人员和教师党员好比“点燃者”,由他们执行微信的每个工作体系;经过把关过的部分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好比“引导者”,也就是美籍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意见领袖”,由他们将微信的各项议题引向深处,去碰触学生们思想更深层次的变化,进而将各种信息和力量传播给广大的学生群体,以促进这个群体价值观的建构。

    (三)形成系统协同的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微信平台工作体系

    微信的功能日趋强大,如何满足学生党建工作需求,形成一个系统的、协同力强的工作平台是有效开展党建微信平台工作的核心问题。经研究,在民办高校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运行体制下,构建一个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朋友圈三位一体协同的党建工作体系较为科学。其中,微信公众平台由学校党组织设立,通过开设公众号和扫描二维码等途径引导院系各个党支部的成员、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员、班干部等受众群体加入,工作重点是推送信息,并就热点聚焦、党务知识、党课、校园动态、先进事迹等主题与广大受众展开双向互动。微信群由院系的党支部设立并委任群主,群主可邀请支部内的工作人员、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员、班干部等参与群聊,采用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形成一对多或多对多的组织形式,进行党务工作、党务问答、党员的学习分享等。朋友圈由学校组织工作干部建立,采取一对多模式,引导院系党支部的组织工作人员和广大学生党员参加,运用文字、图片、音频等分享自己看到的学到的组织工作信息、党建信息,通过评论把握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党员们的思想变化,并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此外,要注意三者之间的分工合作,防止每个工作体系“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实现协同发力。

    (四)运用科学合理的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微信平台的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推动日常工作前进的不竭动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者的任务本就繁多,再加上面对常新、复杂的微信平台,如果没有高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很难有动力维持下去。根据微信平台工作队伍的不同构成,可采取不同的评价激励办法。对于学校党总支部和院系支部的具体工作人员,要根据信息的推送数、接受阅读和分享数,以及公众平台的关注人数、微信群的互动人数等进行综合评定,纳入其日常考核,在工资奖金、评优评先上予以倾斜。对于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要根据他们的信息推送数和评论数,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上予以倾斜。对于部分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团干部等,根据他们的信息推送数和评论数,在入党转正、评优提干上予以照顾。

    三、结束语

    当前,网络的“微”时代已经到来并呈磅礴之势。作为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应敏锐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更要勇敢面对时代带来的挑战。在学生党建微信平台的搭建过程中,一是跳出早先搭建的微博平台模式,寻找并运用微信的新功能和新特点,避免微博平台和微信平台呈现的内容大同小异,以造成受众群体的疲劳和厌倦;二是将微信这个虚拟社交平台与原有的“红色网站”相链接,形成微信与党建网站载体的合力,以拓宽学生党建的渠道,增加受众群体数;三是将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相结合,其中网下教育是主体,网上教育是补充,二者主次不可颠倒。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2014-07-21.

    [2]宋丽英.基于新媒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研究[J].前沿,2014,(12).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