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郝菲菲

    摘要:在发达工业社会中文化工业是其必然的产物,而大众文化并不是“大众的、民主的”,相反它操纵大众,使大众丧失选择的自主性,从而成为统治大众的文化。法兰克福学派通过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达到对社会的批判。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众文化在中国兴起及迅速发展壮大,如何对待大众文化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精英文化

    中图分类号:B08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4-0053-02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广义上的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立的大范畴,是指人的生存方式的样态,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上层建筑即思想意识方面。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的异化方面是从狭义的文化界定的,是从艺术或审美形式的文化丧失其本真的超越和自由的维度进行批判的。

    法兰克福学派最早用“肯定的文化”这一概念为切入点进行大众文化批判的。所谓肯定的文化是资产阶级时代的特殊文化,它通过为人们提供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的精神世界而平息社会的内在否定性和反叛欲望。通过使人在幻想中得到满足而美化和证明现存秩序,从而为现存辩护。[1](P.136)文化工业是指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二十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移居到美国,看到那里流行着一些非法西斯的却带有操纵性的文化,这种文化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笼罩美国社会,控制着大众的日常生活,于是他们展开了对这种大众文化的批判。大众文化以商业原则取代了艺术自身的价值,以市场为导向取代了精神的需求为基础,注重娱乐形式而忽视文化内容。总体来说,大众文化就是以商业化运作为目的,利用大众传媒手段,批量化生产的,在大众中传播的文化形式。

    二、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文化是本应具有原创性,是对人的创造性本质和个性的确证。但是大众文化使人丧失了否定和批判的维度成为统治人操纵人的力量,成为异化了的文化。它的异化作用表现如下:

    (一)大众文化的齐一化,造成个性的东西日益削减,消除人的创造性、否定性。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展现在大众面前的艺术品没有丝毫特别之处可言,失去了真正的艺术品的不可替代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指出:“不管是在权威国家,还是其他地方,装潢精美的工业管理建筑和展览中心到处都是一模一样……一系列企业如雨后春笋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2](P.107)在文化工业社会中,文化工业生产方式的标准化,使得文化产品具有同样的模样。文化与娱乐的结合产生了娱乐知识化,再加上大规模地复制,长期以往就使文化产品像广告语一样僵化、不真实且随处可见。以爱情为例,爱情本是美好的,古今中外有很多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在这样的社会中,年轻人内心深处对爱的理解和表达已经物化了,以爱情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都似乎遵循着一些固定的模式,仿佛整个世界都要经过文化工业的过滤一样。

    (二)人的思想日益平面化,失去否定性,失去思想内容。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齐一化使人失去创造性,只是被动地接受展现在他面前的形形色色的没有价值的文化形式,思想日益单一、平面化,没有深度、没有内容,现存的世界在人们眼中都是合理的。 法兰克福学派在说到文化工业对人们的生活没有积极作用的时候, 还是用电影举的例子,如果所有的电影院都关上了大门,人们也不会失去什么东西的 ,因为这种快乐机制是不能给人带来任何尊严的。人们在大众文化的作用下,只能了解自己的虚无,而正是这种毫无价值的东西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人逐渐成为单向度的人。

    (三)大众文化的欺骗性和操纵性统治和操控人,具有普遍存在的特点。电影、广告、无线电等等这些艺术形式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无一不存在着欺骗功能,提供给人们的都是一些无法实现的承诺,而人们还乐在其中。这些娱乐工业在用自己的规则、尺度来调节和操纵着人。它助于资本主义对大众的同化作用,同化于资本主义体系之中,消除了人的反抗性。

    正是由于上述提到的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导致人们认同于现存的体制、制度。大众文化的欺骗性和操控行对于现存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造成人们面对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却反抗无效的局面。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因为它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超越性和批判性的维度,使人们从根本上不能威胁资本主义制度。“人民,即先前的社会变革酵素,已经‘上升成为社会团结的酵素。”[3](P.189)无产阶级被同化在资本主义体系之中,丧失其阶级意识,消除了他们本来的反抗性,并与往日的敌手联合起来。

    三、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评价

    法兰克福学派针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具有针砭文化工业之弊的作用,是在社会理论批判的宏观视野下进行的文化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充满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阿多诺对大众文化只是“失望与愤怒”,他写道,“除了绝望能救我们之外,就毫无希望。”[4]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持悲观态度,完全忽视其积极意义。他们过于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科学技术进步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实际上一直处于一种理论矛盾之中。既寄希望于艺术的革命性和解放功能,希冀建立一个超越于现存世界的精神世界,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审美乌托邦的虚幻性,因而在理论上陷于一种矛盾。[5]他们夸大了艺术的社会功能,而否定了艺术的愉悦性质。由于学派成员受到法西斯的迫害,他们把对法西斯仇恨渗入到对文化工业的研究,从这样的视角来分析大众文化是片面的,单一的。他们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出发,来一味地批判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强调科技进步和人性发展的反比关系,而忽视科技给社会带来进步的积极作用。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消极的、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批判。

    四、大众文化在中国

    大众文化并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属,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以港台流行歌曲、通俗小说和电视剧为先导开始出现。大众文化一出现就立刻受到主流文化的攻击,而攻击它的理论武器就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当然,中国的大众文化仍是以商业化运作为目的,利用大众传媒手段,批量化生产的在大众中传播的文化形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大众文化逐渐成为我国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品。很多学者认为,在当代的中国,存在着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足鼎立的局面。

    主流文化是弘扬社会主旋律的文化,在中国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技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精英”是指社会为其设置专门职业或特殊身份的知识生产传播应用者。精英文化曾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承担着教化大众的使命,传播着中华文化精神。

    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后,精英文化的繁荣景象一去不复返。人文学术科技著作出版困难,无法吸引读者,人们的关注的热点在于娱乐明星的八卦、票房最高的电影以及一些肥皂剧等等,精英文化正在面临严重的危机。与此同时,大众文化无孔不入,男女穿着、时尚发型、饮食习惯、娱乐方式都被网络、电视、广播等所左右。所以,很多学者也从大众文化使人丧失个性、变得庸俗不堪、不思进取,有损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批评。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艺术作品已经倒退成为消费和受摆弄的消遣,而远离前现代时期注入鲜明个性的文化生产。那个时期的文化被称为“高等文化”或“贵族文化”,但被送进了纪念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圈护起来的地方。我们只能瞻仰它们,而它们不能为我们所用、所享受。前现代时期的文学艺术的创造的对象是有闲阶层,而对大众来说只是精神奢侈品。它的创作主体是文化精英,拒绝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功利主义的生活态度,拒绝进入交换关系但又需要为大众所接受的自恋的文化。但是工业文明发展至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大众在工作之余有了充足的闲暇时间,因此具备了文化消费的可能性。文化的创造主体也不再是天才人物的专利,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介入文化创造活动。

    人们沉醉于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录像,也正是因为这些比意识形态上的东西更能打动人。标准化的大众文化对于每一个接受者来说,并不是具有相同的意义的,因为每个主体的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生活阅历不尽相同,所以对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大众文化是被赋予了自己独特气质的。广告展示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种追求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既然大众文化无孔不入,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应该看到大众文化的有利一面,提升大众文化的价值,发挥其优势为社会做出贡献。

    大众文化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对它所暴露出的弊端我们应加以扶正。精英文化应该改变那种对大众文化不屑一顾的对立立场,积极投身于大众生活,传播人文价值与科学精神,这对于提升大众的国民精神文化素质是至关重要的。[6]在主流文化的引导下,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相融合,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如果处理好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与全球化及传统文化的关系,不要远离道德和放弃“教化”,注重提升大众文化的品格,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前景应该是乐观的。首先,大众文化作为第三产业,是后工业时代的支柱产业,而文化产业在中国是亟需发展的,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其次,大众文化的发展必然会需要相适应的人才,从而利于我国的就业问题。最后,大众文化作为文化产业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能够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符合我国当代对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消耗低、污染少”的要求。

    综上所述,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应该引起我们的对文化工业的弊端保持警惕,积极引导我国的大众文化向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为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4]吴兆章.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发展轨迹[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3,(3).

    [5]范西春.论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J].山东师大学报,2000,(6).

    [6]邹广文.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1).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