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异性情感教育课程实践研究

    邵巧倍

    

    

    

    〔摘要〕研究表明,当今高中学生异性交往有一定的普遍性,新时期的高中生需要的并非“要不要谈恋爱的认知辅导”,而是基于成长关怀的“异性交往困境的情感策略与技能辅导”,而这方面国内鲜有形成体系的教材。本课程研究选取“情”的角度,为高中生呈现“以情动人”的恋情心理课堂,某种程度上补充了高中异性情感教育的实践研究空白。根据高中阶段学生情感发育特点的理论研究和调查分析,基于“为爱成长”的理念,提出四个异性交往的发展任务:交往心准备、交往心决定、交往心能力、交往心视野,每个发展任务各设计3—4个活动话题,形成18课系列课程。课程实施中重视学生的“内心成长”,以及之后的行动决策、异性关系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异性交往;情感教育;课程研究

    〔中圖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5-0022-06

    一、研究缘起

    当前高中阶段异性情感教育存在诸多误区。在教育认知上,有的认为这个阶段不适合异性交往;有的认为异性交往不需要指导,自然就能学会。在教育内容上,多定位于性教育,很少涉及异性情感辅导。这导致高中学生不仅得不到有用的指导,更可能因外界压力,造成类似“罗密欧朱丽叶效应”的结果。若成年人不支持高中生与异性同伴交往,又不引导他去积极处理自己的情感需求,学生成年后出现个性反叛、情感淡漠的概率会大大增加,甚至发展为“爱无能”。研究表明,新时期的高中生需要的并非“要不要谈恋爱的认知辅导”,而是基于成长关怀的“异性交往困境的情感策略与技能辅导”,而这方面国内鲜有形成体系的教材。应从关注学生高中阶段的发展与成功转向关注学生整体生涯中的成长与幸福,将高中生对爱情的理解作为其综合素质修炼的一部分。通过教材的编写和实践,我们提供了在高中课堂“谈情说爱”的范式,使校园异性情感辅导由个别转向全员,由压制转向疏导,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师生关系与亲子关系,铸就更加和谐的校园氛围与家庭氛围。

    二、文献综述

    高中生一男一女之间过于亲密的行为,在我国通常被称为“早恋”,现已逐渐被高中生“恋爱”代替。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异性关系发展的敏感时期。青少年早期的浪漫经验是其后期浪漫关系的保证,也是个体获得幸福的基础[1]。Shulman 和Scharf[2]发现,青少年有时会认为他们陷入异性浪漫关系之中,而实际上这与跨性别的友谊并无差异。处于浪漫关系中的青少年,学业成绩容易受影响而下降。受影响不是因为异性交往本身,而是因为缺乏对异性交往中面临实际问题的应对策略与技能,及由此产生的情绪困扰对学习的影响。

    从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看,他们需要界定自己在同伴和异性前的身份,建立自我同一性。闵乐夫[3]把“一个少年由习惯于接受父母的爱护、关心、照顾,发展到去爱护、关心、照顾另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异性”看成是心理上的一种成长,认为这种体验可能升华成对生命的尊重、对恋人的责任和对人生幸福的理解。李阳、王菲、刘艳[4]也提出,那些处于性生理和性心理开始发育但两者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期间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相互喜欢,“尽管是不成熟的,但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这种爱情其实是一个试验性学习的过程,只有通过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我们才有可能形成恰当的爱情技巧和爱情观。”因此,若这个阶段允许他们接纳生理的冲动,探索自己的情感,尝试与异性的交往,他们会发展成接受自己的人。青少年的异性关系是其社会关系的主要特征,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对青少年建立清晰的自我感知与自我价值感,增进社交技能,增强安全感和归属感,增进心理健康都有积极帮助。

    三、研究设计

    为编写适用于当代高中生异性情感指导并适合推广的通用课程,本研究分成三个部分展开(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在青春期异性情感教育的理论梳理和相关问卷调查等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制定适用于现阶段高中生实际需求与学校教育需求的课程目标,拟定课程框架,形成教学内容体系。

    第二部分:课程实践与教材编写。根据制定的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通过教材编写、课堂实践、上课反思、教材修正等环节,反复编写和修改教材每一课的具体内容,结合课堂实践操作的成果,形成最终教材。

    第三部分:课程评价与效果检验。对课程的实施成果进行汇编,并通过课后的反馈调查、个别访谈、感悟成长等方式,完成课程评价,检验课程实施的效果。

    四、研究实施

    (一)高中生异性情感现状调查

    本研究使用的调查工具为自编的“高中生异性交往现状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5个题项,包括对恋爱的意向调查、原因分析、行为取向、理性认识和同性恋问题分析五个方面。见表1。

    调查结果表明:

    (1)高中生异性交往趋于普遍化。高中生平均认为身边有近四成的学生有恋爱对象,教师平均认为不足二成的学生有恋爱对象,远低于学生的估计值。学生对恋爱状态的自我报告更是印证了此观点,本调查中有近七成的学生或处于恋爱中,或有过恋爱经验,或向往恋爱体验。因此对高中生异性情感的辅导已非个别学生的特殊需要,开设适合于高中生群体的异性情感辅导课程已迫在眉睫。

    (2)高中生的异性交往并非“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更容易被对方的个性、外貌以及能力吸引。了解高中生群体中受欢迎的男女生特点,能够了解该年龄段学生在异性交往中的心理需求。调查结果发现,女生更看重男生的个性特点,其次是男生的长相;而男生几乎同等重视女生的个性特点及长相。为此,我们有理由猜想,一个个性好、颜值高的高中生在这个阶段更容易卷入异性情感的困扰中。

    (3)高中生对恋爱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行为决策差异性较大,总体男生较女生更愿主动地进入并维持恋爱状态。对恋爱行为决策调查发现,无论是主动表白还是接受表白,男生显得更为果断,而女生除了评估自己喜欢对方的程度,还会做出更多的考量。比如调查中有30%的女生会因怕家长、老师知道而不进入恋爱状态,而男生在这方面有顾虑的仅6%。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异性情感决策辅导时,男生需更侧重决策内容的拓展,女生更侧重决策方法的渗透。

    (4)高中生虽普遍认为该阶段的恋爱关系难以持久维持,但认为良好地处理这段情感,能为自身的成长提供助力。高中生,特别是有情感经验的高中生会比较全面地思考异性交往的利弊。大部分的高中生能认识到利弊兼有,而其中的弊更多地指向恋爱与学业的矛盾,利则指向人际拓展、个人成长、经验积累等诸多方面。然而即便高中生向往爱情,大部分人对高中阶段的感情时限不抱乐观态度,毕业季成了分手季的现象也屡屡出现。为此我们有理由思考,高中阶段的恋情多为情感的练习期。

    (5)高中生对同性恋已有一定的认识,对同性恋者有较高的接受性,但大都难以接受自身有同性恋倾向。随着媒体、小说的渗透,高中生对同性恋一词早已不再陌生,有的好奇,有的惊奇,也有的是看熱闹。在高中阶段进行同性恋知识的普及,既是对小部分可能有同性取向的学生的关怀,也能促进学生对该现象的理性思考。

    (二)高中生异性情感辅导课程体系设计

    1.课程目标

    本课程直面传统青春期异性关系课重“性”不重“情”的现状,根据学生在异性交往的各个阶段面临的最真实的困惑来编排章节。每一堂课都有独特魅力,可以独立操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面对自己的情感需求,了解男女性别在性心理上的差异,促进异性间的积极情感体验,以双方的成长为一切行动决策的出发点,做出理智的关系和性取向决策,增进爱的能力。

    2.课程形式

    本课程实施过程重视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自身面临的困惑,培养对自身的责任意识,同时呼吁对对方的尊重与关怀,以及对社会的关注与责任。本课程体例采用“情景之窗”“知识舞台”“动感地带”“台下功夫”四个版块,具有生动的舞台感。“情景之窗”又编写了发生在高一同一个班级的连续故事,连成一个完整的情感剧本,为教材的魅力增色。

    3.课程内容

    从调查结果来看,近70%的高中生有过恋爱经验或向往高中阶段拥有亲密的异性关系。不难看出学生对异性情感交往的困惑已不再是重点,因此新时期高中生异性交往教育的重心已经不是“要不要谈恋爱的认知辅导”,而是“异性交往困境的情感策略与技能辅导”。学生遇到情感问题找心理辅导老师,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种情况。

    (1)进入恋爱关系前的迷茫。包括了解自己理想中的Ta会具备哪些方面的特点;喜欢Ta的原因;明白喜欢和爱的区别等。比如,以下是一位暗恋着邻班男生的吴同学与心理辅导老师的对话片段。

    来访者:“我喜欢上了隔壁班的一个男生,我是很相信眼缘的,我觉得他就是我理想中的男朋友。”

    老师:“这位男生让你如此着迷!你能说说你喜欢他哪里吗?”

    来访者:“我和他不熟悉,但他看着很干净、很文静,不像其他男生那么躁,而且我觉得他很帅!”

    ……

    (2)异性关系发展中的矛盾和纠结。包括喜欢一个人要不要表白;如何面对他人的表白;如何拒绝等。比如有一位男生谢同学喜欢班里一位女生,表白失败后,来找心理辅导老师。

    来访者:“我喜欢班里的一个女生,昨天跟她表白了,但她没有答应,让我很难过……”

    也是那几日,那位女生也过来找到心理辅导老师,说起了她的烦心事。

    来访者:“我们班男生跟我表白,我知道他是个老实人,所以不想伤害他,但我真的不喜欢他,我该怎么办?”

    ……

    (3)异性关系维持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男女朋友间的沟通问题;恋爱与学习、恋情与生活的关系的处理等。比如有一对已经确定了恋爱关系的郑同学和鲁同学来咨询室谈起了他们的纠结。

    来访者:“目前,由于小组内部存在些许矛盾,调整了座位,邻组内部也有些许矛盾,我们的座位挨在了一起。高三了,我们都想好好学习,但两人不由自主互相干扰。鲁坐在我边上,时不时发出一些声音来吸引我的注意力。”

    ……

    (4)与青春期异性交往相关的其他问题。包括学生对他人恋爱的看法;对婚姻家庭的认识;对同性恋的认识等。这些问题不是学生目前急需解决的,但能帮助学生用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高中阶段的异性情感关系。

    因此,本课题研究根据高中阶段学生情感发育特点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基于“为爱成长”的理念,提出四个异性交往的发展任务:交往心准备、交往心决定、交往心能力、交往心视野。每个发展任务各设计3-4个活动话题,各安排1个单元活动。整个课程包含课程纲要、课前调查以及课程内容三部分,共18课时。见表2。

    发展任务一:交往心准备

    探讨在进入恋爱关系前高中生应具备的基本认识。

    发展任务二:交往心决定

    探讨如何面对异性关系发展过程中的系列行动决策。

    发展任务三:交往心能力

    了解维持异性关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相应能力的培养。

    发展任务四:交往心视野

    了解与青春期异性交往相关的其他问题,以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高中阶段的异性情感关系。

    五、实践成效

    (一)帮助学生自省“因爱成长”

    课程的开设旨在为成年后的恋情做好充分的准备;鼓励学生对高中阶段的异性交往作出理智的决定;协助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异性交往经历中发展出成熟的能力;也呼吁学生从自身成长的需要出发,以理解、接纳、尊重的态度,看待成人社会中婚姻破裂、同性恋等社会热门话题。

    (二)促进教师理解“校园之爱”

    将学生的异性情感现状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给教育工作者,让教师更了解学生对校园恋情的态度和想法。沟通是化解矛盾的最好方式,这种方式一方面缩小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认知差异,让教师更懂学生;另一方面,使教师的德育工作有的放矢,更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校园因爱更加和谐。

    (三)教材引领“爱的教育”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编写的高中生情感教育教材《为爱成长——高中生异性交往辅导课》获评宁波市精品课程。课程体系以“情感”为出发点,基于当前高中学生的异性情感现状与需求,引导学生接纳生理的冲动,探索情感的需求,尝试异性的交往,发展成接受自己的人;更引导学生思索“如何在异性关系的各类决策过程中和之后获得双方内在的成长”,而不拘泥于决策的结果本身,以此帮助学生提升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情感发育、理性决策等方面的水平。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因爱而生,为爱成长”的个体。伟大的爱情心理学大师Erich Fromm在《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ing)一书中总结道:“爱是对我们所爱者的生命及其成长的关怀!”《为爱成长》这门课程,可以成为我们成人送给青春期孩子“爱的能力”的养成手册,也成为我们自己“为爱成长”的见证。

    参考文献

    [1]Seiffge-Krenke,I.. Testing theories of romantic development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evidence of a developmental sequ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3(27):519-537.

    [2]Shulman,S. & Scharf,M.. Adolescent romantic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age-and gender-related differences and links with family and peer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00(10):99-118.

    [3]閔乐夫. 对“早恋”的再认识及教育对策[J]. 中国性科学,2002(2):15.

    [4]李阳,王菲,刘艳. “早恋”概念的新认识[J]. 中国性科学,2007(1): 33-34.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宁波,315104)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