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喻文化视阈下的家庭教育与家长教育观念

    王瑞 杨贺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加,后喻文化氛围逐渐形成,文化反哺趋势不断凸显。后喻文化下的当代家庭教育要求具有民主性、交互性、开放性、成长性、引导性等特点。后喻文化要求家长重新建构儿童观和育人观,转变角色,促进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在家校合作中,学校需要向家长全面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深化家庭教育指导实效,推广优秀家庭教育经验,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后喻文化;家庭教育;家校合作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三喻文化理论开启了后喻文化研究的先河,在她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1]一书中,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以及后喻文化。后喻文化是一种青年文化,是指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过程,是前辈向后辈学习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人工智能、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加,他们主动接受信息与资讯的能力更强,后喻文化氛围逐渐形成,文化反哺趋势不断凸显。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未成年人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了变化,青少年在信息技术、文化消费和娱乐方式等方面,给家庭中的长辈带来了新的知识和理念,家庭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与趋势。

    为了解后喻文化视阈下当代家庭教育的变化,研究者调研了83名高中毕业生及其家庭。这些学生全部来自北京市海淀区2019年高中毕业生,且学业成绩优异(高考成绩660分以上)。研究者通过在线问卷和访谈,发现其中约80%的学生堪称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下观点主要来自对这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家庭教育的分析。

    一、后喻文化时代良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民主性

    家庭教育过程也是家庭公共权力运用的过程。时代发展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青少年的好奇心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高、接收力快,新技能的发展也很快;而父母的隔代知识、技能优势逐渐削弱,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逐渐模糊,使角色本位的家庭教育模式不断受到挑战,甚至变得僵化。这种情况亟需建立新型的基于民主的家庭教育关系,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

    调查发现,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平等,彼此承认差异;父母能够给予孩子话语权与表达权,通常以民主沟通取代权威压制;亲子间的“代沟”较小。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了相对独立、有边界、有规则的亲密关系,父母与孩子都有选择权和参与权,家庭氛围相对和谐,有效沟通频率高,成员归属感强,家庭成为提供心理支持的地方。

    2.交互性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不同系统间的相互影响[2]。在家庭系统中,个体间的相互影响同样存在,体现在思想、行为模式等方面的交锋与影响。在后喻文化背景下,孩子和家长各有所长。孩子可以向家长学习问题解决与为人处事的经验,家长也可以向孩子学习新的知识、讯息、审美文化等。由此,家长和孩子互为教育主体,呈现出交互性主体的关系,家庭教育的流动性和交互性不断体现。同时,家长和孩子也互为资源中心,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调查显示,80%优秀毕业生的家长尊重并采纳孩子的意见规划家庭活动,愿意接收孩子传达的信息并给予合理引导,家庭代际冲突小,家庭教育内容广度不断拓展。

    3.开放性

    优秀毕业生家长通常思维开放、活跃,不排斥新奇事物,愿意更新、深化知识体系,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愿意与时代接轨,使家庭呈现出开放、包容的文化。他们的家庭教育内容不会仅仅局限在学业成绩上,甚至认为培养高品质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想品德才是真正重要的。他们愿意尝试劳动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新内容,他们的家庭教育理念、方法和方式具有更大的格局与气象,并日益走向开放,由此推动家庭教育的内涵守正出新,使家庭内生的活力与文化不断形成。

    4.成长性

    调查显示,优秀毕业生家长更注重自我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与孩子共同成长,组成了成长共同体。一方面,家长自身作为成长主体,不断学习现代家庭教育思想,更新育人理念和家庭教育观,使教育理念与方法不断适应孩子成长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家长充分认识自身职责,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与能力,创建学习型家庭,与孩子一起探讨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法,鼓励孩子从事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活动,综合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潜移默化地带领或引导孩子成长。

    5.引导性

    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在承认其主体性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科学引导。如引导青少年正确选择媒介,提高对各种信息的筛选能力、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在教育内容上以道德品质培养为核心,重视对青少年健全人格和正常心智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使家庭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发挥家庭在学生品质美德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二、后喻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

    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开展良好家庭教育的起点,是家长教育素质的核心,也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家庭教育观是指家长对教育的认知,包括对子女成长规律及教育内容的把握,对子女成长成才的价值取向与教育期望,以及家长对自身家庭教育角色和职能的认知。后喻文化视阈下,家长原有的教育观念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需要以新的视角来解读孩子的思想與行为,需要形成新的角色定位,进而产生新的交互影响,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那么家长应该秉持怎样的儿童观和育人观呢?

    顾明远先生认为,儿童观就是“成人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儿童有关的一系列观念的总和”[3]。而家长的教育理念包括家长对儿童的认知、把儿童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及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所持的观念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不同的儿童观将带来不同的家庭教育,它是家庭教育的隐性线索,影响着家庭教育内容、教养方式、教育行为与互动模式,进而影响家庭教育的各个显性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需要秉持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教育常识,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调研发现,优秀毕业生家长在儿童观和育人观方面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1.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尊重和保护儿童和青少年的权利是家庭教育的基础。这种尊重不仅包括对孩子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尊重,更包括对其人格和选择权的尊重。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的事实,在兴趣选择、价值引导、个性发展方面都尊重孩子的天赋,鼓励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能正确认识当代儿童和青少年自我探索意愿强、个性化要求高等特点,了解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时转换沟通或相处模式,调整家庭活动内容。尤其在人格培养方面,坚持人格平等,不会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控制或打压,不会采取羞辱、讽刺的方式,而是以鼓励和正面管教为主,创设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发展独立、自主、自控的良好人格。

    2.给予孩子选择和决策的权利

    家长对儿童权利的认知也是儿童观的重要方面。米尔恩将权利分为“可选择的权利”和“无可选择的权利”[4]。很显然,在后喻文化背景下,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可选择的权利,鼓励孩子为自己负责,在自我发展及学习生活领域激发孩子更多的主动性,使其能够满足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需要。决策权也是调动孩子主动性,体现孩子主体地位和亲子地位的重要方面。家长不再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而是让孩子参与决策或独立做出决策。家长能够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认为自己和孩子具有平等的地位和尊严,逐渐扩大孩子在家庭中的影响力,与孩子相互借鉴和学习。

    3.秉持生命全程发展观

    所谓生命全程观,指的是人类个体毕生都在发展。调查显示,优秀毕业生家长关注子女作为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与持续发展,不会只在乎一时的得失,能够客觀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能将关键性事件、转折性事件作为培养孩子能力品质的重要契机,客观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优秀毕业生家长认为自身的成长发展也是毕生的,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将家庭事件作为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契机,不断进行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学习与调整。这使家长与孩子各自成为自身发展的主角。

    4.转换成为孩子的同行者

    亲子观是家长对亲子关系中自身角色和职能的定位及认知,也是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方面。后喻文化强调父母与孩子的平等性与交互性,因此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同行者,而非管理者和控制者。家长与子女的沟通模式是相互输出,亲子沟通多采用朋友式、平等式的交流,相互坦诚,共同建设安全型亲子关系。家长具备一定的对话素养,在教养方式上理解、接纳孩子,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适时地为孩子提供支持与指导,也会虚心向孩子学习。

    5.回归到帮助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待也是影响家庭教育行为的重要方面。调查显示,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期待也更合理,他们会将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些家长尤其注重在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引导,期待孩子成为对他人及社会有用的人。当然,他们也会关注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但同时也关注孩子学业成绩以外的身体素质、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等不同方面的发展。这些家长具有多元视角,能够合理看待差异,不盲目攀比,鼓励孩子个性特长的发展。

    6.注重对孩子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后喻文化是面向未来、指向未来发展的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的育人内容要与未来教育所需的个人成长和社会性发展相匹配,为孩子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积极心理品质能够指导或帮助孩子建立积极自我,学会沟通合作,培养善良、诚信等美德,具备社会责任感等,这些品质与孩子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学习型家庭深化育人内涵的最好注解。

    三、学校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和功能

    家校合作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与内容,学校可以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减少家长在教育方面的偏差,促进家长的积极教育行为,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1.全面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

    后喻文化时代对家长的教育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家长需要从经验育人转向科学育人,才不会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里迷失。科学的教育观念应以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为基础,通过对知识的深刻认知及亲身实践进而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层面,得出科学的观念及看法。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必须以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储备为前提,因此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要以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推广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为主,尤其是有关个体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知识,普适性的教育心理、教育学知识,新的教育理念等。特别是要以建立系列化的理念方法培训课程为主线,整体设计,系统持续地宣传普及,潜移默化地发挥影响,不断促进家长的认知更新和对新教育方法的理解,从知识到实践,再逐渐上升到理性观念。

    2.深化家庭教育指导实效

    调研显示,具有正确教育观念的家长,通常其子女所在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形式也更丰富,质量更高。家庭教育具有实践性和个别性,不同家庭的教育观念千差万别。目前,广大中小学校均有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与实践,但实效性不强,因而深化家庭教育指导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经验,建设或寻求家庭教育指导与咨询资源,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为个别家庭提供持续、跟进的指导或支持,让家长能借助指导习得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法。此外,还可以根据家长的群体特征,开展分层式、分学段的教育指导活动,以工作坊和实操的方式,开发家长自主组织与学习的潜力,促进家长的投入与反馈,从而改善家庭教育水平及能力。

    3.推广优秀家庭教育经验

    后喻文化强调的学习是发散的、非线性的,不同家庭之间的相互学习也很重要。优秀家庭教育经验也是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应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利用鲜活案例普及科学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例如,以调研为契机,选取家长代表,组建家长讲师团、家庭教育巡讲团,定期组织宣讲活动,录制家长微课,分享其在培养学生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认识和做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设具有影响力的专题、专栏、专刊等,广泛宣传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及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弘扬和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好家教,为家庭教育营建良好的环境和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M·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关于代沟问题的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9.

    [2]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2):250-252.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18.

    [4]宋旭明.论家长式法律强制的人性基础与合理界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84-86.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