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中的一抹新绿

    王艳慧 曹薇

    中考的“导向”作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新课改下的中考命题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新课标的一抹新绿。下面以淄博市初中学业考试中的文学作品阅读《槐抱柳》为例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一、体现人文性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考命题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阅读选文要体现人文性。“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中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作为考查阅读能力的文章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浓厚的人文色彩。

    《槐抱柳》的主题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强调人和其他生物的共存、和谐发展,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心和相互尊重。命题不单纯考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之类的知识,一味地考查语言文字的形式,导致语文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而是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人文内涵,通过文章的形式领略其背后的人文理念。如“当五里柳的人们因为风沙的侵袭纷纷离开家乡的时候,王长信老人为什么坚守下来?”“树人相应,人树相合”是这篇小说构思的巧妙之处,槐抱柳与王长信老人这两个形象有哪些共同点?这样命题,就需要用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探究文章的人文底蕴。

    二、体现综合性

    阅读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的反复过程。从学生阅读训练来说,第一步,整体感知文章,通读全文,把握大意。第二步,深入理解文章,结合试题,局部理解。第三步,整体领悟文章,领会文意、题意,解答问题。阅读题大体上可分为整体性试题和局部性试题。整体性试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思路、写作意图等的理解。局部性试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的揣摩、重点段落的理解、某种写法的分析等。局部性试题也必须以整体阅读为前提。

    这篇阅读选择了这六个命题视角:这篇小说以“槐抱柳”作为题目,有什么好处?当五里柳的人们因为风沙的侵袭纷纷离开家乡的时候,王长信老人为什么坚守下来?“树人相应,人树相合”是这篇小说构思的巧妙之处,槐抱柳与王长信老人这两个形象有哪些共同点?运用间接转述是本文语言描写的一大特点,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直接引用。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味下列词句。小说结尾,画面温馨,意蕴丰富。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具体描绘一下这幅画面,不少于50字。

    在这些问题中,“这篇小说以“槐抱柳”作为题目,有什么好处?”“树人相应,人树相合”是这篇小说构思的巧妙之处,槐抱柳与王长信老人这两个形象有哪些共同点?这类题,不停留在表层意思的理解上,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站在“文”的高度理解词句的深层含意。这样的命题,就在阅读考查中体现了的综合性。这对阅读教学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重视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如阅读材料中疑难语句的理解,往往和一定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思想感情、文章内在脉络联系起来。例如:“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味下列词句。(1)槐抱柳满枝头的叶子就哗哗哗哗响了起来。(提示:黑体词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2)村口的槐抱柳就擔心,戚戚地把满身的结疤都瞪成了大大小小的眼睛寻找老人。(提示: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这类题,一般要联系表现手法、作者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等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三、体现开放性

    阅读题的开放。“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种提法,改变了以往阅读者单方面消极接受、索取意义的阅读理念。“小说结尾,画面温馨,意蕴丰富。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具体描绘一下这幅画面。不少于50字。”就是这样的题目,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充分尊重阅读主体的个体差异。

    通过分析这个题目,看出以后的教学要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手,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让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成为绿色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