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趣谈

    周晓兵 刘兵

    汉字字源,蕴含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认识先民的博大智慧。通过了解汉字源流演变,能帮助我们轻松记住字的写法,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现存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甲骨文之后是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秦统一六国,丞相李斯在大篆籀文的基础上创制了小篆。为书写便捷,书体又进一步变化,到东汉末年,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就都具备了。

    关于汉字形成规律和法则,东汉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做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六书”的造字方法,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象形”就是把事物的外形轮廓勾画出来,以形表义,是造字的基础,如日、月、牛、羊等字。“指事”就是用“指点”的方法来表示字义。指事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象形字上加指事符號,例如“天”“刃”等字,二是用符号来指事,如“上”“下”等字。“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组合起来,表示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表达一种抽象的意义,如用“人”和“木”组合成“休”字,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汉代以后造出的字大多是形声字。

    那我们的祖先是怎么创制汉字的呢,用《易经》中的一句话就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谓“近取诸身”,是用人的身体及器官来作构字的材料,“远取诸物”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做材料。

    “近取诸身”,我们来看“眉”“目”“鼻”“口”这几个字。我们的眼睛古称“目”,象形字,从甲骨文、金文来看,是一只眼睛的样子,后来字体演化,小篆就把它立起来写成了“目”。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与“目”有关的字大多带有看的意思。

    “眉”,目上毛也,甲骨文“眉”字下面是一只眼睛,那眼睛上面画出的部分指的就是眉毛了,这种构字法叫“依附象形”,如果没有下面的“目”,就不知道上面的几笔表示的是什么。

    “鼻”的本字是“自”,甲骨文就是鼻子的形状,象形字,后来“自”用于表示人称代词“自己”,为与本义区别,就在“自”下加了一个声符“畀”,就是今天的“鼻”。

    “口”是象形字,像人嘴巴形。人的嘴巴动时,上嘴唇是不动的,下嘴唇随嘴巴的开合而变形,故甲骨文的“口”上一笔短,下一笔为长弧线,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特点。

    当然,“近取诸身”的字还有很多,如天、大、夫、夭、交等字都与人的身体有关,还有与手与足与心有关的字,等等,如果再加上以这些部首组成的会意字、形声字那就更多了。

    “远取诸物”,我们先来看“牛”“羊”“马”这几个字。这三个字都是象形字,“羊”字,甲骨文就是一个羊头,突出弯弯的羊角。“牛”也是这样,是一个牛头的样子。古代常割下牛羊的头用以祭祀,故以头代全身。而“马”字就头、鬃、尾、足具备,特别突出长长的马鬃,更体现出了马的特点。以羊、牛、马为部首的字基本都与这三种动物有关。

    再看与房子有关的汉字。与房子有关的汉字大多是“穴”字头、“宀”字头和“广”字头。其实这些都可以从字源上找到答案。人类社会早期,人们住的地方是天然的洞穴或半地下的简易房子,需要先从地面往下挖一个坑穴,地面上再加个简易的房顶。“穴”字很好地概括了这种房子的形象,像如窗、空、穷、窖、窜等字都从“穴”,就是与掘地穴居有关。后来出现了四面围合,上有“人”字形房顶的建筑,就是甲骨文的“宀”字形,已经完全摆脱了半穴居,房屋的各种结构功能已经完全具备了,这一类的字如宅、室、寓、寄、宗等就表示了房屋结构功能或与房屋有关的事物。此外还有依靠自然山崖、人工墙壁建造的简易建筑,这种房屋的形式就以“广”字来代表,如序、廊、庭、府,等等。

    “远取诸物”的汉字品类非常丰富,列举一二,聊作介绍。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让我们更多地了解汉字,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