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县:脱贫巧打“四张牌”

    王建宏

    2017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重要一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北川县作为“5·12”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三区合一”的贫困县位列其中。

    脱贫攻坚,是四川省“头等大事”。 2017年,北川将要实现48个贫困村退出,2058户、5913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左右。开年伊始,北川县脱贫攻坚又开始了冲刺。《当代县域经济》记者深入北川县采访发现,北川正在打好“四张牌”,致力于全县整体脱贫摘帽。

    巧打“科技牌” 跑出“加速度”

    “像这一枝,就要把尖尖上这个小的剪掉,只留这三个大的。”2月3日,春节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恰逢“立春”,在安昌镇冀泉村种植户周国会的枇杷园里,农技干部刘红梅正在对周国会进行修枝指导。

    “像这样的技术指导,北川派出了上百名党员干部、农机人员分别深入到全县各地农村,上茶山、进果园、蹲农田,指导春耕,并帮助农户制定增收计划、落实致富措施,为全年增产增收打好基础。”北川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邓平告诉记者。

    在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互联网+”这个现代服务业的一号工程背景下,北川以电子商务进农村为突破口,积极推动北川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成为全省全市的标杆,力争走在全国示范县的前列。

    2015年9月29日北川县电商产业港开业至今,已有64家企业60名创客入驻产业港,已在全县建立起41个村淘服务站点。而线上销售的腊肉、茶叶、蜂蜜等农特产品广受全国消费者欢迎。

    同时,北川积极推进“互联网+精品农业+精准扶贫”体系建设。该县依托农村淘宝、普网·药博园等电商平台优势,把具有“北川产”“北川造”的特色种养业以及农特产品粗加工作为主攻方向,以电子溯源为手段保障精品农业产品质量,找准精准扶贫发力点,强化电子商务成果运用。

    目前,全县已建成41个村淘站,自去年9月开业以来累计完成交易53480单,交易额1134.72万元;建成邮乐购站点55个,今年累计完成叠加业务10533笔、交易额151万元;建成普网·药博园1个,累计带动200多人就业,为药农创收3870万元。

    如今,北川“互联网+”已贯穿全县各领域。北川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乡村旅游迅速发展。通口镇的笋子、猕猴桃采摘节,曲山镇的美食节,擂鼓镇的羌茶节,玉皇山的李子节、枇杷节,安昌镇的荷花节、牡丹节等等,都是近年来发展生态旅游的成果,老百姓依托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便可以增产增收。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努力,北川乡村旅游在大力扶贫促进保护农业生态、乡土文化、丰富旅游产品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效。

    2016年,北川共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多亿元。九皇山、药王谷等旅游项目建设长期用工近5000人,其中贫困人口达3000多人,最低月工资1200元,最高月工资达2800元,真正做到了旅游脱贫。

    巧打“生态牌” 迈上“绿色路”

    2016年北川县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实现了18个贫困村退出,1672户、4962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946元、增长13%,贫困发生率从年初的9%下降至5.3%。

    “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有这么多人帮我们,现在我们老两口都在谷总的莫尼山庄园打工,每个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还有地租(土地流转费)和分红,我们自己再多努点力,今年的日子一定会更富裕,保证能甩了贫困户的帽子。”67岁的永昌镇金龟村6组村民张贵湖的话,道出了北川贫困农民的心声,更说出了北川“摘帽”的底气和信心!

    这几年凡是到过北川的人,都对北川的环境赞不绝口:氣候好、空气好、水清、树多,花儿开得尤其漂亮……

    北川的好环境从何而来?来自于县委、县政府的“绿色意识”。近年来,北川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立“分区管理、分级控制”管控体系,抓工业生产决不逾越污染红线,抓精品农业决不逾越土地红线,抓旅游开发决不逾越生态红线,抓城镇建设决不逾越规划红线。健全乡镇主要领导离任生态环境审计等制度,对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零容忍”,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家园。

    巧打“新村牌” 奏响“幸福曲”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是新村建设的升级版,要在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五位一体上下功夫。要紧紧围绕助农增收、脱贫致富这个核心,坚持城乡一体、产村相融、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生态环保绿色的原则,加快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要扩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覆盖面。要全面做好脱贫解困,坚持攻坚脱贫,努力做好‘雪中送炭的工作,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北川县委书记赖俊谈着北川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感受,“北川要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现代生态、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多功能,走农旅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五大行动”和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创建县级“四好村”60个,市级“四好村”60个,省级“四好村”45个。

    巧打“同心牌” 共筑“致富梦”

    禹里镇慈竹村二组村民魏永波早年外出打工时因伤致残,干不了重活,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是村里格外“照顾”的贫困户。2015年9月,县上的“扶贫互助金”试点工作在慈竹村展开,村上成立了“扶贫互助社”,在村两委的帮助下,魏永波成了第一批社员。他从互助社借来5000元,在家养了几十只鸡,通过卖鸡卖蛋,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据了解,所谓“扶贫互助金”是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以村民自愿按一定比例缴纳的互助金为依托,以无任何附加条件的社会捐赠资金为补充,建立的民有、民用、民管的生产发展资金。 “扶贫互助金”不但帮助群众实现了增产增收,还极大地促进了村民间的团结互信。“每次组团时特别有趣,每个人都愿意跟勤快又有信用的人一起组团入社,个别懒人、没信用的人,哪个组都不想要他。”一位“扶贫互助社”的社员告诉记者,“谁愿意这样被冷落呢?如果再不改改懒惰的习惯,以后照样没人跟他搭伙。所以这个互助金还间接地起到了‘治懒‘治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