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与上海田径队联合培养中长跑运动员的启示

    杨峻+于兴波

    摘要:复旦大学中长跑队是“自主型体教联合”的成功模式,其成功经验包括:对“自主型体教联合”培养模式的信赖和坚持、挑选合作伙伴的战略性思考、将队员“自我管理”制度化、克服协调学训矛盾,以及运动训练的科学化。不过,复旦中长跑队的“体教联合”在注册管理、制度建设、内部激励等方面仍有待完善,从制度、机制、资金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教联合;中长跑队;自主培养;复旦大学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4-0089-04

    Inspirations from middle and long distance runner cultivation jointly by

    Fudan University and Shanghai Track and Field Team

    YANG Jun1,YU Xing-bo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2.The High School Affiliated,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 The middle and long distance running team of Fudan University is a successful mode of “independent cultur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united” cultivation, its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clude the followings: trust and adherence to the “independent cultur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united” cultivation mode; strategic thinking about partner selection; institutionalizing the “self management” of team members; overcoming and coordinat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ultural learning and physical training; making sports training scientific. However, the “cultur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united” cultivation of the middle and long distance running team of Fudan University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terms of registr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internal stimulation etc, hence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ome action specific suggestions in terms of institution, mechanism, fund etc.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cultur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united;middle and long distance running team;independent cultivation;Fudan University

    2013年9月8日,在沈阳奥林匹克中心进行的全运会女子1 500 m决赛中,代表上海出战的复旦大学中长跑运动员赵婧以4 min 12.32 s的成绩摘得桂冠。这枚金牌不仅是上海全运会历史上首枚中长跑项目的金牌,也是复旦大学百年历史上的首枚全运会金牌。紧接着赵婧又在9日晚进行的女子800 m决赛中以2 min2.36 s再夺金牌,成为本届全运会田径赛场上首位“双冠王”。

    赵婧、王宇、张海坤等是在该届全运会田径赛场上接二连三夺冠的高校学生运动员,都是高校运动队与竞技体育机构联合培养(以下简称“体教联合”)出来的,是对“体教联合”培养模式的又一次成功证明。本研究试图在总结复旦大学中长跑队与上海田径队联合培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1成功经验

    1.1坚持“自主型”培养模式

    虽然“体教联合”培养模式已实施多年,但还是停留在“挂靠型”、“联合型”形式层面上。竞技体育还要保持“举国体制”培养模式,借助高校的外衣通过“体教联合”解决专业运动员的后顾之忧,而高校运动队一直没有真正地融入到竞技体育系统中,要想独立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简直是痴人做梦。因此,复旦大学中长跑队在建队初期就提出要走“自主型”培养道路,也就是高校独立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这种不计眼前得失,但求长远发展的办队思想,虽然起步较为艰难,但能逐步实现真正“体教联合”的目的。复旦大学中长跑运动员赵婧2013年获得全运会800 m、1 500 m的金牌,以及金源2010年获得亚运会女子3 000 m障碍银牌是对“自主型”培养模式优越性最好的诠释。

    1.2建立“自我管理”制度

    “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自身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的管理,是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1]。建立“自我管理”制度是复旦大学中长跑队为克服高校运动队较差的训练环境提出的。这种管理制度是将运动员置于主体地位,不是被动地服从。例如:在复旦大学中长跑队学习管理制度中,每名运动员既是管理者,也是受益者[2]。组长(教练)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监督整个管理过程,解决管理中的问题。副组长(队长)协助教练员传达管理信息,及时反馈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小组长1(选课指导负责人)做好每年两次的选课工作,帮助解决新队员选课时遇到的问题。小组长2(英语考试负责人)做好每年两次的四、六级英语考试工作,购买、发放相关复习资料。小组长3(考试准备负责人)做好期中、期末考试工作,交流考试体会、分享复习技巧与方法。小组长4(基点统计负责人)做好每学期期末学习成绩基点统计,确保达到直研基点2.8、毕业基点2.0的要求。小组长5(党政学习负责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宣传与学习,做到爱国、爱党、爱校。这种管理制度既能让教练员、运动员主动调控和管理自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同时更能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充分实现人在队伍管理过程中的民主与自由。

    1.3战略性选择合作项目

    项目选择与设置是制约和影响高校运动队发展规模和速度的重要前提。复旦大学田径队之所以优先选择中长跑队与上海田径队达成联合培养模式原因有以下5点:一是上海田径队没有固定的中长跑队,必然会受到政策的倾向性支持;二是中长跑项目是上海田径队的软肋,迄今为止没有获得1枚全运会金牌,给了我们创造历史的机会;三是中长跑训练对场馆设施要求不高,可以节约成本投入;四是近几年国内中长跑运动成绩普遍不高,短时间内取得突破相对容易;五是复旦大学田径队教练员具有专业队训练、比赛的经历,可以减少继续磨合、再深造的时间。复旦大学中长跑运动员在7年的时间里打破、保持8项上海市最高纪录足以证明当初的项目布局与选择是非常明智的。

    

    1.4克服“学训矛盾”

    如果从竞技体育的角度出发,高校运动队要培养的是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而非主修文化学习的普通学生。所以当发生“学训矛盾”时,运动训练应优先考虑。但如果从培养运动员全面素质的角度出发,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若没有稳定的时间作保证也成为纸上谈兵[3]。因此,复旦大学中长跑队提出要运动员发掘自身潜力,克服“学训矛盾”的思想。这种管理思想要求运动员勇于正视困难,善于克服困难,主动承担责任,在困境中求生存。而且清华大学的著名短跑运动员胡凯、跳高国际健将王宇(均通过大学英语六级)已向我们证明高校运动员是可以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的。复旦大学赵婧、于兴波、卢舒怡、金源等获得运动员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而复旦大学对运动员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的评定要求学习基点达到2.8(平均分78分)以上。从复旦大学中长跑运动员在校期间所获得荣誉看,提倡学生主动克服困难、积极学习的管理思想在实践中取得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1.5注重运动训练科学化

    高校运动队的训练条件以及运动员的竞技运动水平难以与专业运动员相比。所以,复旦大学中长跑教练员没有盲目地追求专业队那种大负荷、高强度的训练方法,而是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切合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身体特点来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例如:辽宁全运会女子800 m、1 500 m双料冠军赵婧,进校时的800 m成绩仅为2 min22 s(2级运动员水平),进校后教练员发现她的绝对速度不错,但是有氧能力和身体素质比较差。为此专门为赵婧制定了4年周期的训练计划。例如:前两年强化有氧能力、身体素质以及跑步技术的训练;第3年开始注重无氧能力、混合氧能力和技、战术能力的训练;第4年在专项能力稳固提高的基础上,加强竞赛能力、心理控制与稳定的训练,确保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2存在的问题

    2.1运动员注册问题仍未解决

    长期以来高校运动员注册难的问题一直困扰高校运动队的发展,有人甚至认为当初“体教联合”的目的不过是为竞技体育穿上教育的外衣,吸引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专业队以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匮乏问题而已[4]。目前高校运动员因注册问题不能参加国内高水平比赛的例子在我国高校运动队里不胜枚举。以复旦大学中长跑队为例,2005年至今有9名运动员因注册问题不能参加国内更高水平的比赛。而未能注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已被原省、市体育部门注册,而如今原省、市既不撤销注册,也不提供训练经费和竞赛机会,造成一些好的体育苗子不得不提前退役。虽然高校运动队一直试图扭转这种不合理的体制,但迄今为止国家体育总局仍没有解决的办法。

    2.2高校办队定位不稳定、目标不清晰

    高校运动队的发展不仅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还需要高校内部领导的支持。因为负责高校运动队的校领导的体育理念、办队思路对高校运动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以复旦大学为例,前任分管运动队的校领导认为:高校体育应注重竞技体育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竞技体育的影响力推动群众体育的普及。而现任分管运动队的校领导则认为:高校体育应注重群众体育的发展,而非以竞赛为主。不同时期的校领导对高校体育发展观念理解不同,使得复旦大学运动队一直没有形成稳定、清晰的办队目的。例如:现任校领导提高新生入学和优秀运动员直升研究生的文化课成绩,导致2012—2013年复旦大学田径队仅招到1名运动员,而毕业的老运动员中有5人达到运动健将,却没有1人获得直升研究生的资格。

    2.3联合培养制度不完善

    虽然复旦大学中长跑队与上海田径队联合培养已走过8年的时间,但联合培养制度的不完善仍然客观存在。例如:运动员比赛奖金分配方案(学校、教练员、运动员:3︰3︰3)是否合理;运动员考试时间与竞赛时间发生冲突该如何处理;运动员在训练、比赛期间发生意外事故的责任与费用该由谁承担等问题。所以,如果不能建立一套相对客观、科学的联合培养制度,给教练员、运动员提供一个理想、宽松的发展环境,不仅会影响教练员、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联合培养模式走向积极的探索。

    2.4高校内部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激励有激发和鼓励的意思,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机制[5]。对高校运动队教练员来讲,他们的角色不同于专业队教练员,他们既要完成日常的体育教学,又要执教运动队的训练,每天工作的总时间、总强度远远超过一般的体育教师。但即便这样他们每天得到的训练津贴也是少得可怜,10元/天。同样对于高校运动员来讲,他们既要上课,又要训练,每天付出的时间、体力要远远多于普通的学生。但即便如此,多数高校也没有给予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相应的奖励。例如:复旦大学中长跑动员近几年在国内外高水平田径比赛中屡次创造突破性的成绩,但学校并没有给予实质性的奖励,有了运动成绩却得不到认可。这也是近两年复旦大学中长跑队3名运动员,大二就提出不再训练的主要原因。

    2.5经费不足,竞赛无保障

    目前高校运动队的办队条件还不足以独立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所以竞技体育部门不可能轻易放弃“举国体制”模式,也不可能将资源投放的重点落在高校运动队上。比如,即便复旦大学中长跑队与上海田径队实行联合培养模式,也不是所有运动员都享有足够的训练经费和竞赛机会。可以看出,注册(优秀)运动员享受的训练津贴、比赛奖金、竞赛机会可以有保证(训练津贴每年2~5万元,奖金1~6万元;高校每天每人给20~35元津贴);而注册(普通)运动员,虽然也具有注册资格,但因没有取得优异成绩,也就无法享受专业队提供的训练津贴和奖金(专业队无津贴,高校每天每人8~15元),而且竞赛次数也有所限制,每年也就2~3次;未注册运动员,因没有参赛资格,只能享受高校运动队微薄的训练津贴每天每人6~10元,并且根本没有参加高水平比赛的机会。所以,即使高校拥有优秀的体育人才,教练员具有先进的训练手段,在缺少经费投入、竞赛机会没有保障的环境下,也是很难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的。

    3高校与专业队联合培养运动员的对策

    3.1尽快完善高校运动员注册制度

    虽然,早在1998年国家体育总局就发布了《全国运动员注册与交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允许高校运动员既可以高校运动员的身份注册,也可以某省、市专业运动员的身份注册。但是,文件规定中要求若以高校名义注册,运动员只能参加全国锦标赛、大奖赛等赛季系列的比赛,而不能参加全运会、城市运动会等综合性比赛,让这美好的政策瞬间化为泡影。所以,国家体育总局应不断加强与完善高校运动员注册制度建设。例如:可以借鉴解放军“双计分”制度,让高校运动队单独组队参加全运会等综合性比赛。运动员所获得成绩除了计入参赛高校外,还可计入原省、市或现在注册省、市。这样不仅可以调动“体教联合”培养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高校运动队长远的发展。

    3.2高校领导思想要重视,目标定位要明确

    清华大学前党委书记陈希曾说过:“当面向未来审视学校教育,可以看到竞技体育在整个学校教育全局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新形势下的竞技体育工作应该引起学校加倍的重视。”所以,高校运动队的发展首先是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其次是愿意接受高水平竞技训练的教练员、运动员;并通过竞技体育的影响力带动学校群众体育的发展。因为,一旦高校形成体育传统,这种精神力量会吸引更多的普通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会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体育的快乐,并且这种体育精神、体育文化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6]。从2006年清华大学近3 500名学生参加了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比赛(其中500多人跑完全程),就能看出清华大学的体育传统和群众体育基础是多么的雄厚。

    

    3.3不断完善联合培养制度

    目前,“高校运动队与竞技体育联合培养模式”这一新事物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均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固定的体系。从立法层面来看,联合培养制度中所涉及的法规较少且相当零散,没有专门立法,仅有《体育法》、《合同法》、《教练员、运动员奖励等管理暂行办法》的部分条文中提及指导性的规定。而且,相关条文也大多以“协议”、“办法”、“通知”等形式出现,立法层次较低,也没有划分具体法律责任,这样很容易变成口号,流于形式,而且带来了法律实施差异性和随意性,导致在实际操作中纷争不断[7]。所以,应不断加强和完善联合培养制度建设。因为,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这一重大制度变迁中,一套完整的联合培养制度是保证竞技体育人才新型培养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

    3.4加强运动队激励机制建设

    激励机制是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8]。从高校运动队教练员、运动员个人角度看,激励又是一种个人的心理活动、一种个人的心理感受。它是一种能激发教练员、运动员在思想、行为上努力进取的心理动力。因为,教练员、运动员产生积极心理基础在于他们对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生理或社会、物质或精神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他们思想、行为的基本动力,它是以愿望、欲望和意向等形式存在,并以一定方式影响教练员、运动员的情绪体验[9]。所以,高校运动队要想调动教练员、运动员的积极性,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教练员、运动员给予鼓励与奖励,这样才能调动教练员、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留住人才、创造人才和挖掘人才最大的潜力。

    3.5加强财务监督,拓宽经费渠道

    首先,主管高校体育的管理部门应加强政策执行,督促高校按政策规定对运动队进行训练经费投入,对没有执行人均投入5 000元/年的高校运动队加大处理力度。其次,高校彼此之间要主动加强交流和合作,这样既能做到资源优势互补,又能实现资源共享。再次,高校要利用好校友返校日的机会,对运动队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宣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高校运动队的知名度,还可以获取校友更多关注和支持。例如:美国高校运动队86%的训练经费都是来自校友的赞助。最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由低到高的过程,没有先期的投入,是不会有产出的。所以高校运动队和竞技体育部门应借鉴企业 “先投入后回报”的经营策略,给予暂时还没有取得成绩的运动员一定的前期投入,避免优秀体育苗子的流失与浪费。

    高校与竞技体育专业队联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模式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选择,也是当今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复旦大学中长跑队与上海田径队联合培养模式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告诉我们:“体教联合”模式可以培养出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当然,复旦大学中长跑队与上海田径队联合培养模式还没有达到一个最理想的结合,在联合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会坚持走“体教联合”培养之路,进一步完善“体教联合”培养制度,继续加强教育与体育部门的互动关系,优化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资源配置,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提高优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在实现互赢互利的基础上,为我国竞技体育输送更多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辉. 职业经理的自我管理[M]. 深圳:深圳音像出版社,2008(7):17-20.

    [2] 杨峻.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新型管理模式探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99-101.

    [3] 马宣建. 我国体教结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2):1-5.

    [4] 尤小好. 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弊端及其原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6):91-93.

    [5] 蒋惠珍. 关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解析[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4):75-77.

    [6] 刘海元. 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74-76.

    [7] 钟秉枢.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的历史回顾[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2):205-207.

    [8] 张德. 组织行为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3-55.

    [9] 周文军.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动力研究[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