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情绪:初中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细节

    徐莉芳

    〔摘要〕人都是有情绪的,情绪是人的内心世界的“窗口”,初中生的情绪相对比较复杂,细腻敏感且不稳定。初中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情绪,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

    〔关键词〕情绪;初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4-0059-03

    当代心理学家将情绪(emotion)界定为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这些是对个人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1]。学校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人化活动,离不开人的情绪。有学者认为,发展学生个性,重视课堂上学生的情绪生活,已成为世界教育的趋势[2]。近三十年的中学教学经历,我深切体会到,关注学生情绪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细节,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一、承认情绪:看见学生的真实存在

    一天早上,我在学校门卫值班时,看到停在路边的一辆小车内,妈妈在大声责备孩子。几分钟后,车里走出一个嘴里含着食物、眼里噙着泪水、肩上背着书包的小女孩。我忍不住上前轻轻安慰了她几句,并留意了她胸卡上的班级和姓名,初二3班,吴同学。我猜测她今天坐在教室里的心情,也想好了要在午餐时间到食堂和她聊上几句。每天早上看着两千多名学生各自走向教室的身影,我想他们一定都怀着不同的心情。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动机,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上学,不是每个学生都爱听你上课,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无忧无虑。每一间教室,每一节课,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或喜或悲,或爱或厌,那些情绪就在教室里,每一个学生都是真实的存在。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因为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严重影响着情感变化,情绪波动频繁又激烈,细腻敏感,喜怒无常,有些学生的不良情绪或异常表现还会令家长、老师很担心很头疼。如果习以为常的每一堂课,教师都能真正地“看见”每一个学生,承认教室中的情绪并悦纳它们的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觉察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高潮、低落,并通过高兴、惊奇、生气、厌恶、害怕、悲伤、轻蔑等“表情语言”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留意学生的心理活动,相信这样的课堂更有质量,更具吸引力。学生拥有这样的课堂生活,日积月累,生命品质自然会得到提升。

    自从2001年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以来,传统的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教学正逐渐走向关注学习过程的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状态和体验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重要构成部分,可谓学生的情绪状态至少与教师呈现的智力认知内容同样重要。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詹姆斯·M·朗[3]所言:“不论我们做什么,都要记住一点,教室里这些孩子的大脑不仅会思考,还有感觉,而这些感觉在帮助我们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上能起到重要作用。”

    二、读懂情绪:回应学生的内心需要

    根据情绪心理学的研究,情绪有时候会在个体内部静静酝酿,即使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也无时不刻在影响着人的活动,一旦累积到一定强度有可能会产生强大的影响,让人措手不及。特别是正值青春初期的中学生,因为成人感和独立自主意识增强,许多人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向外袒露,主要是不向成人袒露,还会认为大人不理解他们,这种与成人之间的隔阂,又增加了闭锁的程度。工作中发现初中生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和莫名的恐惧,与其说是他们学习压力大任务重而闷闷不乐,不如说是被某些 “小事”引发的混乱情绪而困扰,如家里有了二宝后父母对自己的冷落、老师对手机的干预、好朋友的误解或被“喜欢的人”冷落等,有些学生甚至会被负面情绪控制,因无力反抗而轻言生死。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初中生自杀事件就是情绪内隐并失控而导致的。

    尽管情绪具有内在性,但因其是人类体验的外在表现,它们还是可以为你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丰富的信息。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以慧眼慈心捕捉学生的情绪表现,读懂情绪传达的信息,尤其是读懂那些看似沉默甚至冷漠的学生的表情,在授课过程中悄悄地主动回应学生的内心需求,那么学生的很多不良情绪都可以得到缓解或调节。特别是那些缺少家庭温暖或很少与父母沟通交流的学生,教师适时的关心可以弥补许多家庭教育的不足。《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4]中有这样一段话引人深思:“课堂上沉默和表面上抑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三、调节情绪: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疾风骤雨”时期。青春期性激素的分泌使下丘脑的兴奋性增强,使大脑皮层与皮下中枢暂时失去了平衡,导致情绪两极性明显,情绪起伏不定,常陷入负面情绪,以至于面临挫折时会意志消沉,缺少抗压能力。故有专家认为:“青春期对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来说仍然是一段艰苦的时期。家庭冲突、抑郁和危险行为要比生命中其他任何时候更普遍。消极情绪和情绪波动在青春早期最为激烈,这可能与发育期带来的压力有关。到了青春期晚期,情绪往往变得更加稳定。”[5]所以,利用学校主阵地——课堂,引导学生学会调节情绪,增强抗压耐挫能力,对青春期身心健康极其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绪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绪可以成为行为的原动力,激励你向着重要目标迈进。情绪通过唤醒你对于正在经历或想像中事件的行动来完成它的动机功能,然后它会引导并维持你的行为直到达到特定的目标。理论家认为唤醒水平和情緒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关系,太低或太高的唤醒水平都会损害绩效[1]。而且,当下的学习是基于脑、适于脑、发展脑的学习,青少年大脑发育还不够成熟,故课堂教学中学习任务和活动内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用“跳一跳、够得着”的有梯度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维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二)营造教与学的“有情磁场”

    情绪具有社会性,可以传染,在电影院看电影是这样,在教室上课也一样。在称为课堂的空间里,教师和学生都是真实的存在。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专注力有重要影响。有统计结果显示,教师的教学热情可以预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喜爱程度和感知价值。同时,因为教室里学生数量多,学生的情绪也会彼此影响。一些积极参与和学习动力强的学生会让课堂活跃起来,而一些表现出沮丧、厌烦等消极懈怠的学生也会破坏课堂气氛,甚至会严重影响教师上课的心情。而持之有效的学习,一定是包含着情感因素的。那些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让人产生更有效率、更富创造性的想法和问题解决方式。所以教师有责任营造一个积极的、促使和谐学习的心理和生理氛围,让课堂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情感交往的“磁场”。如果学生每节课都有良好的情绪,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会更好,学习会更有效率,对未来会更自信。

    (三)增强学生的情绪韧性

    著名情绪神经科学家戴维森认为,情绪韧性是指个体在压力和逆境下产生积极情绪的能力,以及从消极情绪体验中快速恢复的能力[6]。我相信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学好,但总有学生升入初中后会有明显的厌学情绪,上课睡觉、不做作业是常见现象,初中阶段厌学的学生往往多于小学和高中。初中生厌学,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下降,或是因为离开了亲密熟悉的小学环境而不适应,或是因为丧失了小学时代的成绩优越感而自卑,更多是因为“想要像成人一样的独立感和能力上有欠缺的矛盾”使得初中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易失去平衡并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严重的会造成情绪紧张和焦虑,有些学生会表现出难以忍受而影响学习与健康。所以,利用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在压力情境下应对负面或消极情绪刺激的能力、产生积极情绪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情绪韧性是初中阶段颇具挑战的课题,也是教师应有的智慧、应尽的责任。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情绪体验和反应做出预测性的判断,针对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很多时候,教师课堂上一声“请”“谢谢”可以消除一些隐性的沟通障碍,一个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可以唤醒“打盹的灵魂”,一个拥抱、一次掌声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当学生感觉到来自教师的爱和鼓励,感觉到自己的优势得到发挥,感觉到一个又一个小目标正在实现,他们的心理能量就能得到不断激活,情绪韧性随之会不断增强,从而获得持久的心流(flow)体验。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课堂是师生每天相遇的地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将注意力的重心从有效传递预先准备好的知识转移到对学生在教学场域中所面临冲突的及时识别,如何通过觉察学生外在的情感变化而洞悉其内在的心灵需求并给予回应,如何通过学校提供的支持性关系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帮助学生发现生命美好向上的动力,教师既要目中有人,手中有“术”,还应有大德大爱大情怀。与教师因上课而相遇的每个学生,不仅需要被“看见”、被“读懂”,更需要被“关爱”、被“期望”!青春期的孩子,教师对其情绪持之以恒、严爱相加的关注和期许,无形中是对其精神上的一种默默引领。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王垒,王甦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2]李波.情绪教学浅议[J].山东教育科研,1996(5):24-25.

    [3][美]詹姆斯·M.朗.如何设计教学细节[M].黄程雅淑,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

    [4][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美]戴安娜·帕帕拉,萨莉·奥尔兹,露丝·费尔德曼.孩子的世界——从婴儿期到青春期[M].郝嘉佳等,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6]朱仲敏.提升學生的情绪韧性[J].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19(4):1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常熟,215500)

    编辑/刘永胜 终校/刘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