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专业的困境及改革思路

    辛松和

    摘要:对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遭遇的困境进行探讨并提出改革思路。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遭遇的困境有某些自身因素,也与后来设置的体育经济、体育管理与休闲体育等专业密切相关,正是由于这4个专业的并存,导致了专业交叉、课程雷同和就业岗位相近的现状。欲突破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困境,有必要统筹改革这4个专业,提出了合并社会体育与休闲体育专业,合并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专业的改革思路,并论证了合并的理由及合并后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践环节、资格证书及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专业;体育经济;休闲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4-0077-04

    Dilemmas in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and ideas for reform

    XIN Song-h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 521041,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probed into dilemmas encountered by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ideas for reform. Dilemmas encountered by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development are inclusive of some intrinsic factor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such specialties as sports economy, sports management and leisure sports; it is because of the coexistence of these 4 specialties that has resulted in such a current situation as specialty crossing, course sameness and employment post similarity. To break through dilemmas in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se 4 specialties in a coordinated way.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uch ideas for reform as to merge social sports with leisure sports specialty, as well as to merge sports economy with sports management specialty, and demonstrated reasons for merging and measures for reform after merging in terms of cultivation objective, curriculum content, practice link,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and student employment etc.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ocial sports specialty;sports economy;leisure sports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日益强烈,参与体育的愿望空前高涨,体育人口迅速增加,体育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受到人们的青睐。长期缺失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培养问题引起了政府、社会、学校的重视。天津体育学院于1993年率先成立了社会体育系,1994年首创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广州体育学院紧随其后,于1996年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专科。此后,经过近2年时间的反复深入论证,终使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一道被正式列入1998年的体育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之中。至2011年全国已有223所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1]。近16年来,社会体育专业在探索中前进,为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遭遇不少困难。本研究在分析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改革思路。

    1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困境

    社会体育专业面临的许多问题,除了某些自身因素外,主要与其后来陆续上马的体育经济、管理、休闲体育专业密切相关。

    1.1专业交叉、课程雷同

    从理论上说,专业的区分度应该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践环节乃至通过培养目标所体现的对口就业等方面。但是,在社会体育专业自身的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课程内容(在政治类、社会类、教育类、管理类、经济类、技术技能类、保健类、生物科学类等众多课程门类中,选择哪些门类的课程;在每一门类课程中又选择哪些具体课程)、实践环节(所需条件、方式、内容)和对口就业(社会体育领域的哪些部门和单位)等尚需深入探讨,在各地区乃至各高等体育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在上述几方面尚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体育经济专业、体育管理专业乃至休闲体育专业又仓促上马,使得这4个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践环节乃至就业上出现许多交叉雷同。比如,在培养目标方面,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健身指导、社会体育组织管理和(体育产业)经营开发人才。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休闲)健身(娱乐)指导(与社会体育专业基本相同)、经营管理、产品策划与设计(与社会体育专业的“经营开发”相类似)。体育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体育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人才,其行政管理接近社会体育专业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其经营管理又接近社会体育专业的“经营开发”,几乎等同于休闲体育专业的经营管理、产品策划与设计。体育经济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体育市场经济分析、产业开发、经济管理与俱乐部经营,这不仅与休闲体育专业的经营管理、产品策划与设计相类似,还与社会体育专业的“经营开发”相接近,与体育管理专业的经营管理相类似。再比如,在课程内容方面,管理类、经济类和技术技能类的课程在4个专业中大量重复。此外,作为社会实践的中期和毕业实习的地点乃至就业也基本相近。上述这些交叉雷同,造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难分,骑虎难下”的尴尬局面,不仅致使许多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感到迷茫,就连在这4个专业中任课的一些教师也颇感困惑。

    1.2对口就业困境

    根据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2009—2011年的统计报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率连续3年排在全国的倒数后7位以内,即2009年40%倒数第3位、2010年46%倒数第7位、2011年34%倒数第3位,而且半年内离职率达35%左右,毕业生月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以下列举的几组数据,基本上可以佐证上述评估:(1)据天津体育学院1994、1995、1996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中从事社会体育(体育行政管理、体育产业经营、健身俱乐部、宾馆饭店等休闲娱乐部门)的只占30%,而毕业生转做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却占40%,另有30%的毕业生改行从事其他工作[2];(2)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2000届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为66.6%,2001届为20.3%,两届平均为43.45%[3];(3)对华南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824名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社会体育服务领域及相关领域工作的约占毕业生总数的35%[4];(4)根据对三峡大学社会体育专业2007—2010年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人数占37.96%[1]。

    

    造成如上就业困境,可能有如下原因:

    1)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增长迅速,全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必然会影响到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201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99万,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5],再加上2012年没有找到工作的200多万毕业生,近千万的大学毕业生已经给2013年的就业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6]。

    2)市场需求的虚拟空间很大,但就业岗位有限。

    社会体育领域看似十分宽广,但由于受我国社会体育发展水平的制约,市场需求的虚拟空间很大,实际就业岗位有限。而这恰好是一部分学者当年在论证社会体育能否作为一个独立专业存在时曾担心过的。

    截至2011年,我国有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223所,如果按每所每年有30~50个毕业生计算,全国每年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约有6 690—11 150人。如果再加上休闲体育、体育管理和体育经济3个就业岗位相近的毕业生,人数就更多。那么,他们就业岗位的情况如何呢?一是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公务员和定岗定编的企事业单位工会体育干事的需求量十分有限,应聘成功者甚少;二是包括高尔夫俱乐部在内的商业性健身娱乐场所虽说数量不少,但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或者是国有场地私人承包。这些健身娱乐场所的规模尚小,还有一些是家族式的企业,稳定性差,没有严格的用工制度,需求量不大,很难成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依靠[7];三是只有1/3的新建居民小区有体育设施,并且设施的规模小、数量少,目前并不需要专职的体育管理人员;四是真正能够成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是大量的社区体育指导者,虽然目前已得到了国家的职业认定,但并未设置具体的编制内岗位,致使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难在所难免。

    3)培养目标多元,人才就业竞争力不强。

    所谓培养目标多元,是指社会体育专业既培养健身指导人才,又培养社会体育组织管理和(体育产业)经营开发人才。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内容除政治类的课程外,管理类、经济类和术科类(运动项目技术、技能)的课程几乎各占1/3,有的社会体育专业甚至学科类内容超过了术科类内容,结果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分散了学生的专业精力,造成“样样通,样样松”的局面,影响了学生的专业信心。特别是运动项目技术、技能的教学,由于必要的教学条件难以得到满足,影响了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提高。社会体育专业的这种多元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技术技能指导者、管理者和经营开发者的就业竞争力。

    4)职业价值取向存在偏差,缺乏就业出路创新。

    所谓“职业价值取向,就是个体对什么职业有价值或无价值的固定态度与看法。职业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对职业的倾向性意识和行为,实际上是人们谋取一份职业的社会行为目的。它主要体现在人们的职业动机、职业理想和择业行为取向”[8]。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存在着一定的个人本位和功利性色彩,这种非理性化的倾向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信念,历届毕业生中转行做体育教师的约占30%左右,从而影响了其就学期间职业能力的培养。此外,对初露端倪的新兴社会体育需求反应迟缓,缺乏就业出路创新,很多学生更是缺乏自主创业的勇气和决心。

    2社会体育专业的改革思路

    在社会体育、休闲体育、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这4个专业中,社会体育与休闲体育专业的性质较为接近,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专业的性质较为接近,而分别将性质相近的专业合并,重新调整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与实践环节等,基本上可以解决专业交叉、课程雷同、就业岗位相近的问题。

    2.1合并社会体育与休闲体育专业,仍沿用“社会体育专业”的名称

    休闲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会体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9]。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二者之间,无论是等同关系、并存关系,还是被包含与包含关系,在本质上都是大众体育,一个社会体育专业足已。具体的改革措施:

    (1)培养目标。将以往社会体育专业健身指导、社会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经营开发的三元式培养目标,改变为培养社会体育健身指导、社会体育活动策划、编排、组织管理及体育场地维护保养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课程内容。大幅删减管理类和经济类的学科课程,注重操作性技能的培养,以充足的教学时数保证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和教法手段的掌握,在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教学中强调“一专多能”,以真正胜任运动项目的健身指导。同时,还要适当增加以往被忽略了的生理卫生知识、康复保健和运动处方方面的课程,以促进健身指导的针对性与科学性。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健身指导也好,活动策划、编排、组织管理也好,都是以体育场地为载体进行的,为此还需要掌握体育场地维护保养方面的知识技能(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已出版《体育场地工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

    (3)实践环节。在各个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中,几乎“千篇一律”地列出了入学教育、军训、生产劳动、中期实习、就业指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的内容。尽管这些也都是需要的,但本研究所强调的实践环节改革重在使课内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中期与毕业实习)统一起来,成为互为联系的一体化实践过程。这个过程不只是对所学知识技能运用的检验,还是接触社会,学会与社会打交道,并有利于确定自己就业去向的好机会。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课内实践,不是指运动项目的技术教学,也不是指在学科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而是类似于生物科学有目的、有内容、有步骤的实验课,比如在小型健身房和小型高尔夫练习场中的课内实践。比如让学生参加课外俱乐部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参与院系一级部门运动会的策划、编排与组织,乃至参与校内体育场地的维护保养工作等。社会实践(中期与毕业实习)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能与应急性的大型社会体育活动(如全民健身日等)有机结合。

    (4)资格证书。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重视双证式教育,即要求学生在获得本科毕业证书的同时,必须获得二级(或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在自己专长的运动项目上获得二级裁判员证书以及中级体育场地工资格证书。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体育局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举办的培训,考取游泳、健美操、武术等的教练员等级资格证。

    (5)就业出路创新。比如,在培养目标基本锁定的就业岗位基础上,可考虑利用体育(武术、拳击、擒拿格斗)优势与安全保卫方面的知识技能相结合,开设安保专业方向,毕业生既可应聘有一定需求量的中高档居住小区的高级保安或保安经理,也可应聘各级保安公司的VIP护卫或直接应聘私人保镖等。此外,有充分时间保证的“一专多能”式的运动项目技术教学,可为满足需求渐旺的私人教练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2.2合并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专业,更名为“体育经管专业”

    由于经济学与管理学在应用时的统一,使其在研究内容上相互交叉和渗透,形成了经济管理学和管理经济学等边缘学科,在经济管理领域兼有经济学与管理学,难以分清管理学与经济学的界限。有些需要经济学和管理学共同研究的问题,如经济计划、经济决策、经济预测、经济调控、经济监督、经济评估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以及公司治理、产业组织、企业竞争力、制度安排、机制设计、结构调整、发展战略及经济激励等问题的研究,既属于经济学,也属于管理学。如果没有经济学在管理学中的运用,经济学就只是经济学家们设计的精巧游戏规则;没有管理学对经济学的渗透,就不会产生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就不够严谨[11]。或许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全国性专业院系设置的经管合一。合并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专业,符合经济学与管理学应用统一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符合经管合一大趋势。具体的改革措施:

    

    (1)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体育行政管理、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项目策划及运营推广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结构的编制要符合目的性、科学性、发展性的基本要求,合并以往的体育经济专业课程和体育管理专业课程,进行重新调整,适当增加以往未设置的一些课程,如政府改革与治理、公共政策、个人经济学、企业伦理、经济政策、经济法、公司法、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的基础理论课程。将体育行政管理、体育赛事经营管理和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作为主干课程。以充分的时数保证学科理论和课内实践的教学,在选修课中开设高尔夫、网球、游泳、羽毛球等运动项目技术教学。

    (3)实践环节。在实践环节上也要使课内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中期与毕业实习)统一起来,成为互为联系的一体化实践过程。比如课内实践的形式可采用典型案例分析,计算、表格、图解的制作与数据分析,经营管理的电脑模拟演习(MESE),模拟公司的组建和运营以及学生主题讲演等。校内实践如听专家讲座,参与校办企业公司的工作,参与校内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工作等。社会实践(中期与毕业实习)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能与应急性的大型赛事活动(国际或国内大型赛事的举办)有机结合。

    (4)资格证书。重视双证式教育,在获得本科毕业证书的同时,要求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和初级会计电算化三考合格)和体育经济人资格证书。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培训,考取企业行政管理职业资格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等各种经管类的职业资格证。

    (5)就业出路创新。提倡体育经管专业的毕业生自主谋业,自创公司。最近,媒体报道广州、天津、南京等地的工商登记制度进行了改革,放宽了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1元钱也能注册公司。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大幅降低创业门槛这一改革将很快在全国推广,这对于有志于自创公司的学生无疑是一个绝好机会,体育经纪公司、体育咨询公司、体育培训公司等在期待着他们。此外,各级各类体育赛事的增加、体育公司企业的增加,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特别是伴随着体育社团实体化的进程,体育经管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会越来越好。

    近年来,社会体育专业遭遇发展瓶颈已成为体育学术界的共识。正因为如此,不少学者为突破这一发展瓶颈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本研究提出的统筹上述4个专业进行联动改革的思路,以及合并社会体育与休闲体育专业,合并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专业的改革思路和措施,或许有些难度,但或许也不失为解决社会体育专业困境的办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伟明.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与思考[J]. 湖北体育科技,2011(5):576-578.

    [2] 陆亨伯. 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J]. 体育文化导刊,2002(3):73-74.

    [3] 赵立. 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十大问题的思考[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1-5.

    [4] 王树宏,李金龙.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0):1325-1327.

    [5]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EB/OL]. http://www.sundxs.

    com/hyzq/3836.html.

    [6] 2014年高校毕业生727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EB/OL].

    http://learning.sohu.com/20140204/n394489367.shtml.

    [7] 田雨普. 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的困惑与抉择[J]. 体育与科学,2009,30(6):68-70.

    [8] 百度百科 职业价值取向[EB/OL]. http://baike.

    baidu.com/view/2955188.htm.

    [9] 李建国,吕树庭,董新光. 社会体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16.

    [10] 经济学和管理学有什么密切联系吗[EB/OL]. http://wenwen.soso.com/z/q270379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