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行为”学科素养的“情绪调控”及其教学建议

    齐静 邵伟德

    摘? 要:体育锻炼和体育课程教学是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体育学科素养之一“健康行为”的要求,本文在阐述心理健康和情绪调控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青少年的情绪心理特点及常见的心理问题、体育课程教学对改善青少年学生情绪问题的价值、体育课堂教学在落实“情绪调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其教学建议主要包含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体育教师自身情绪管理、利用运动竞赛的杠杆作用、室内理论课健康教育等方面。

    关键词:学科素养;情绪调控;健康行为;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8-0008-03

    2019年7月9日,国务院成立的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公开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1],其中“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中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以上。为此,要求学校要根据教育的不同时段,设置相应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防控、心理健康等知识,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其中心理健康的传授是一个重要内容。《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也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其中“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体现,是提高健康意識、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并逐步形成现代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3]健康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和环境适应。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何理解健康行为与“情绪调控”的关系及其精准施教,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重点思考与深度阐析。

    一、心理健康与情绪调控的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4]健康不仅指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情绪是一种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烈的因素。[5]如果人消极情绪占上风,在生理方面则可能导致人体正常的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出虚汗、血压升高等损害人体内环境稳定状态的生理变化;而在心理方面,则很容易使人出现焦躁、抑郁、自闭及注意力涣散等情绪反应。相反,人处于积极情绪,人身体会释放一种多巴胺的激素,它是下丘脑和脑垂体腺中的一种关键神经递质,用以传递欢愉的信息,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为维护和增进青少年情绪状态的稳定和心理的平衡、避免负面情绪、促进积极情绪,对青少年进行情绪健康教育和情绪调控是十分重要的。情绪调控(Emotion Regulation)指个体通过使用各种策略对情绪的发生、体验和表达进行调控的过程。[6]情绪调控的方法有很多,身体锻炼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是改善心境、调节情绪的重要方式之一。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改善个体的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效应,还可以让个体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获得积极与快乐的情绪体验。[7]

    二、青少年的情绪心理特点及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具有特殊年龄的生理水平和心理状态与成人及幼儿有明显的差异,容易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情感较易出现不稳定状态,容易出现冲动、暴怒等极端情绪。虽然中小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完善,希望可以接受更多的新知识,得到更多的认可,但是由于中小学生社会经历较少,处理情感情绪问题没有经验,正处于成长期,所以情绪较易呈现不稳定性。(2)自我封闭,并感到孤独。自以为成熟的中小学生,往往自高自大,好高骛远;或者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圈子里,时常感到孤独寂寞。(3)存在自卑心理。有一些中小学生缺乏信心、腼腆胆怯、不合群、难沟通,在公共场合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处理事情不果断,犹豫不决,胆子小、做事唯唯诺诺。(4)意志不够坚定,害怕失败。中小学生在做事方面,对于目标不明确,对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容易产生放弃心理,也惧怕与同学竞争。在团队合作时容易掉队。以上这些不良情绪实际上都是心理耐挫力低的一种表现。中小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绪问题,除了年龄因素,更多的原因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区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不完善。

    三、体育课程教学对改善青少年学生情绪问题的价值

    (一)通过运动宣泄,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

    过度的应试教育学习压力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体育运动对于缓解学习压力是十分有效且健康的方式。经常参加日常性、持久性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参与者体会到轻松、愉快、精力充沛和精神放松。因此,针对青少年较为繁重的学业压力,通过参与适度的体育活动化解学习压力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通过成功的运动体验,增强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发现:直接、强烈、成功的运动体验,能对青少年学生产生极大的鼓励作用,会提升青少年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因此,自信心的建立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十分重要。但自信心是在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形成的,是通过后天教育形成的。积极参与体育,体验运动成功的快乐,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建立运动自信,对于提高学习效率也有较大的帮助。

    (三)通过班级合作学习,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青少年学生一般具有较为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望,然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与教育形势下,社会分工与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化,此背景下也越来越需要人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必不可少。但青少年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需要一个培养过程,体育课程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因为在体育教材内容、班级集体教学、分组形式、运动竞赛等方面都具有团队合作的形式,借助体育课程教学可以培育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通过克服运动障碍,提高抗挫折能力

    体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参加体育锻炼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勇敢果断的意志和坚韧的性格等心理素质做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是纠正调整积极消极情绪、克服心理缺陷、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效方法。目前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对情绪调控和健康行为的养成等健康教育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更需要通过克服运动障碍途径有效培育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并迁移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

    四、体育课堂教学在落实“情绪调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情绪调控在体育教学中没有引起业界领导以及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有研究表明,有效的教育将有助于负面情绪体验的减弱,降低学习兴趣淡薄、不喜欢老师、缺乏自信、不愿人际交往等负面情绪,促进积极情绪体验的形成和持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心理和健全的社会人格。[8]因此,一定要重视对儿童青少年以情绪控制、自我激励、自我角色定位、自我认知与感受、人际关系协调、坚强性格养成等为主要内容的情绪健康教育。体育课程具有独特的授课形式和学习形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与手段,应给予高度重视。体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发展体能、提升技能,还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正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倡的体育不仅能壮筋骨,还能调感情、强意志,它是人格教育的最好方式。然而,情绪调控、改善心理病没有引起业界领导以及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与学科教师认为心理健康并不是体育的任务与目标,因而并未意识与认知到体育课程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价值。二是,体育教师在具体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注意力过多关注于体质健康与运动技术教学,忽视了运动育人的价值。

    (二)目前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并不重视情感体验、意志培养等方面

    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一直以来,体育教学仍然是以运动成绩、运动技能表现、体质测试为主要评价手段,而体育课程中同样重要的情感体验、意志力培养、情绪调控等方面的内容只是一纸空文,并没有实质性的评价指标。把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重要指标毋庸置疑,将体育学习评价结果全部归于体质促进成功与否,显然有失偏颇。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发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提出了要完善考试评价办法,建立学生体育素养综合评价体系,突出过程管理,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课外锻炼、参与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将学生体育素养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因此,如何优化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注重情感、人格培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评价,值得大家深入思考和探讨。

    (三)体育教师自身缺乏情绪管理的意识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在体育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如此,在这样的一个双边活动中,双方的情绪会互相感染,教师的作用在于树立榜样、为人师表。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线体育教师普遍工作任务繁重、心理压力较大,较易出现职业倦怠感和动力枯竭感。这种状态较易产生心理情绪问题,也容易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当中。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是由于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过程中,体育教师自身情绪管理问题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二是体育教师自身也缺乏情绪管理的意识和专业知识。教师情绪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不仅直接影响教师自身身体健康、自身专业职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师生关系、师生沟通交往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等。

    五、教学策略

    (一)在教学设计中,结合教材,明确“情绪调控”目标,精选教法支撑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目標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运动技能、体能等学习目标,还要关注学生的“健康行为”目标,其中“情绪调控”是健康行为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目标具体设计中,应结合教材的性质,重新规划“情绪调控”的课堂教学指标与要求,并具有相应的教法、形式作为目标的支撑条件。例如教材内容中若有各类竞赛活动,其“情绪调控”的课堂教学目标应有“调控胜不骄、败不馁的情绪”具体指标,即得胜者要学会尊重竞争对手,不要得意忘形、趾高气扬,因为胜利绝不是永恒的;而失败者也不要灰心丧气,而要努力精进,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强化教学与教育手段及方法的配备,它是落实与实现“胜不骄、败不馁”目标的必需条件。

    (二)体育教师应积极提升学生情绪调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教育是爱和喜悦。为了更好在体育教学中正确、科学和充满情感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除了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体育教师还要不断改变原有教学理念、思维和教学习惯,不断增强心理调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在体育课堂中还应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客观、科学判别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出现的情绪心理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和缺点不足,特别是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差异性,因材施教。如对一些运动技能水平较低的学生应设置低于正常水平的技能目标,以避免产生消极、抵触或焦虑等情绪。因此,对体育教师而言,既要掌握各类情绪调控的方法与技巧,又要做好充分了解学生的工作,并在课堂进行中随时观察,及时对学生出现的畏难、抵触等情绪进行调控。

    (三)充分利用运动比赛杠杆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胜负观

    各种体育比赛,不仅是深化于运用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能力的平台,更是培养学生稳定情绪的机会。体育竞赛的魅力在于不断进取,最大限度地发挥身体潜能。青少年在比赛中通过发挥运动技能与体能的潜能,不断进取、奋勇拼搏,获得优异成绩并战胜对手。当然,既然是比赛,就不可能永远是冠军。在体育比赛中,胜利和失败时刻并存,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胜负观念教育非常重要。胜不骄、败不馁,在获胜中学会谦虚,在失败中学会吸取经验教训,这个过程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胜负观是很重要的。同时要将对待体育比赛当中的胜负心态迁移到日常生活与学习当中,让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取得的成绩以及眼下的不足,能够时刻保持冷静,振奋精神,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四)体育教师要有自我情绪管理的意识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建立自我情绪管理的意识,学会对自我情绪进行管理。体育教师的负面情绪对教师自身和学生都会产生影响。首先,当负面情绪来袭时,教师要积极应对并掌握自我调控的方法,尽快恢复正常;其次,教师的负面情绪也会影响到所教的学生。如果教师因各种原因导致上课情绪不佳,很有可能情绪低落,对上课产生应付心理,甚至有可能对学生“发泄情绪”,导致课堂失控,引起师生矛盾;更严重的是疏忽了课堂管理,产生安全隐患,导致教学事故。因而,教师可从三方面提高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一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时刻提醒自己要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教学,为学生起到表率与示范作用。二是不断学习与掌握调控消极情绪的技巧,对自己也要时常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合理舒缓方式。三是不断调整和巩固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提升自我精神境界以调节人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情绪变化。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塑造自己积极乐观、努力上进、自尊自信、冷静持重和宽容理解等良好品格。

    (五)有效利用“室内体育课”,加强有关“情绪调控”的健康教育

    由于受天气因素的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有时是“室内课”,即体育教师在室内为学生讲解相关体育知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应有效利用这些“室内体育课”的机会与时间,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或讲解如何利用“体育”来进行自我情绪调控等,而不要局限于室内下棋、做操或传习相关裁判知识、动作技术等。其情绪调控视角的健康教育具体可包括两方面:一、向学生传输“体育是锻造人格的价值”、情绪对优秀运动员成绩的重要性等知识与实例。当然,部分有科研经验的体育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效抑制抑郁心情、提高智力和促进学业成绩等方面的教学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二、利用实例向学生讲解体育活动在释放压力、缓解焦虑方面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EB/OL]. [2019-07-09].http://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694.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彭茂發.把“健康第一”的理念落到实处[J].人民教育,2018(19):57-58.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eamble to the Constitution o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s adop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Conference. New York,NY: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46.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Cross,J.J.&Thompson,R.A.Emotion regulation:Conceptual foundations.In:Gross,J. J.editor.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New York,NY:Guilford Press.pp.3-24.

    [7]陈凯华,伍晓艳.安徽省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情绪和睡眠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学生卫生,2015(5):715-717.

    [8]吴汉荣,徐海晏.情绪健康教育对学生情绪的影响[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