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审计工作中的实践运用研究

    杨颖刚

    审计是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能对重大项目、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审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大数据审计成为一个重要趋势。文章从大数据对审计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出发,阐述了审计机关大数据审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大数据就是大量数据信息的集合,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快速得到有价值的信息。近年来,各地审计机关为了实现审计工作的全覆盖,将大数据审计作为一种新模式。实践证实,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疑点查找环节提前至审计之前,能縮短审计用时、提高审计效率。但是,受限于规划、技术、人力等因素,基层大数据审计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以下结合实践探讨。

    一、大数据对审计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第一,提供海量信息。传统审计工作是审阅会计资料报表,看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如果会计资料少、提供的信息片面,风险隐患难以排查出来。大数据技术下,除了会计资料报表,还拥有大量的其他审计信息,能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提升审计质量。

    第二,分析方法多样。传统审计工作中,对象主要是会计记录、财务报表、经济活动,看是否合法合规、真实准确,采用的审计方法以抽查取样为主,会受到抽样误差的影响。大数据审计模式下,提供了多样化的分析方法,例如数据挖掘技术,能减小数据偏差,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第三,审计操作便捷。传统审计工作以抽样审计为主,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全面审计成为主流,解决了数据采集难题。具体来看,传统审计利用局部来评价整体,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受影响。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审计工作基于全部数据开展,结果更真实可信。尤其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数据采集、分析、处理更加便捷,能减少人力和时间成本。

    第四,审计效率提高。传统审计模式下,需要人工手动处理会计资料,一方面会出现人为误差,另一方面工作效率低、审计压力大。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审计人员从繁杂的会计资料中拯救出来,合理使用审计工具,就能获得精准的审计结果,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显著提高审计效率。

    (二)挑战

    第一、审计理念挑战。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在审计工作中,首先对审计理念提出了挑战。财务数据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审计人员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能发现潜在问题,也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不足之处,继而提出有效的建议。大数据审计下,审计人员要转变传统的审计理念,对审计流程进行优化,对审计方法进行创新,适应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需求。

    第二、工作取证挑战。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在审计工作中,审计范围扩大、内容复杂,单从取证环节来看,需要在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是一项新的挑战。要求审计人员首先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分析,然后辨别数据的真伪性,由于电子数据的来源不明确,会影响到验证工作,取证难度提高。

    第三、审计风险挑战。我国部分企业中,存在数据不完整、关联度差、信息化程度低、技术处理能力弱的问题,面对较大的数据处理需求,可能无法完成审计工作。此外,企业的审计环境发生改变,不仅涉及范围更广,而且更加复杂,数据处理时的困难更多,会形成审计风险。

    第三、审计人员挑战。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在审计工作中,对审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丰富,但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娴熟;大数据审计模式下,既要有专业知识为基础,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完成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过程,提高快速适应能力。对于年龄稍长的审计人员而言,这又是一个挑战。

    二、审计机关大数据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

    在不少市、县两级的审计机关中,因财政资金紧张,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甚至审计工作的人均信息化投入不足2万元。这些资金的使用,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硬件设备的维修保养,例如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资金投入占比55%-60%。二是建设视频会议系统,资金投入占比30%-35%。三是办公耗材,资金投入占比5%左右。四是官方网站的运维,资金投入占比1%左右。这些资金只能保障基础工作运转,建设数据分析平台、共享平台,开发审计工具等,缺少资金支持。

    (二)人员力量不够

    调查显示,基层审计机关中,信息化审计机构是最近5-8年才设置的,在此之前并没有专门的信息化审计机构。相比于机构设置,人员力量不够是更为严峻 的问题,在所有审计人员中,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人员比例很小,他们既要对大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又要负责信息化审计平台的建设,偶尔还需要外出驻点审计,导致大数据审计工作的推进缓慢;在民生、政策执行、精准扶贫等专项审计工作中,没有发挥出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优势。

    (三)能力素质欠缺

    在审计人员队伍中,面对信息技术不会用、不愿用的现象依然存在。以“审计师办公室系统Auditor Office(简称AO)”为例,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并没有真正利用起来,而是采用手工作业模式,将审计资料输入AO系统内,应付考核和检查即可。少数审计人员使用AO系统时,对功能模块的挖掘不深入,使用起来不熟练,分析能力欠缺,只能发现会计资料中的普遍性问题。

    三、审计机关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实践方法

    (一)加大财力支持

    审计工作从手动作业模式,转变为大数据分析模式,离不开财力资金的支持,这也是解决信息化审计工作难以快速推进的基本条件。具体操作上,一是获得中央和省级机关的资金支持,将信息化审计平台的建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列入预算方案,获得财政资金。二是基层审计机关,应和同级政府、部门机构加强沟通,解决信息孤岛效应,争取得到政策、经费、编制等方面的支持。三是上级审计机关,可采用集中购买服务的形式,帮助基层审计机关,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持,推动大数据审计工作快速前进。

    (二)注重顶层设计

    第一,在国家层面,合理规划顶层设计,打破行业、企业、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自上到下的数据共享机制,促使各个行业的数据整合起来。第二,上级审计机构,要对下层审计机构进行规划和指导,避免各地审计机构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造成资源浪费。在信息化审计建设上,提出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第三,基层审计工作中,要给予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帮助审计机关在人员、技术、设备等各个层面,均能实现建设目标。举例来说:社保、金融、住房、公安等领域,保密要求高,由省级审计机关集中管理;基层审计机构获得授权后才能使用,降低数据采集难度。

    (三)建设审计平台

    设计分析平台的建设,是大数据审计工作的一个标志,是信息化审计工具。其一,平台建设过程中,按照“省级主建、基层主用”的原则,对审计职能进行划分。基层机构使用该平台时,及时将使用情况反馈给上级机构,从而完善平台功能,更好地适应基层审计工作。其二,该平台的建设,要采用开放式架构,基层审计机关根据实际需求,在不破坏平台主体的基础上,对平台功能模块进行改造,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四)电子证据取证

    大数据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获得的信息多是电子数据,特点是数量大、安全性低、可靠性差,应该规范取证方式。结合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获得电子数据时,应寻求数据的来源,明确数据处理使用的工具,以及审计结果,如此才能对电子数据进行追踪和查询,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避免数据被篡改。另一方面,电子数据存儲时,采用防火墙、数据加密、杀毒软件等技术,防止数据丢失、泄露、黑客攻击等行为。

    (五)积极应对风险

    新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做好审计工作,首先应该加强重视程度,明确审计工作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同时,认识到大数据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调查发现,在企业审计工作中,数据重要性占比70%,审计技术占比仅为30%。因此,审计工作应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对审计方式进行创新,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手段,及时升级软硬件设备。另外,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例如设置首席审计执行官,借助于大数据信息,制定风险管理措施,促使经营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避免或减少审计风险带来的阻碍。

    (六)培养复合人才

    培养有知识、有技术、有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大数据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提出的要求。第一,人员聘任时,优先选择计算机专业的人才,优化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提高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第二,开展针对性培训,选择数据条件好、经济活动简单的项目,通过业务指导,要求审计人员独立完成审计活动,切实提高操作能力。第三,设置奖励措施,对于表现好、工作积极的审计人员,给予表扬和奖励,发挥出榜样精神,带动所有审计人员应用大数据技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海量信息,分析方法多样,审计操作便捷,能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也对审计理念、工作取证、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带来了挑战。针对审计机关大数据审计存在的问题,文章从加大财力支持、注重顶层设计、建设审计平台、电子证据取证、积极应对风险、培养复合人才六个方面指出解决对策,以加快大数据审计工作的步伐。希望通过本文,为审计工作的变革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供一些经验。

    (作者单位:惠州市惠城区国通购物商场大岭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