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工会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杨春华?杨殊

    教育工会应紧紧抓住发展的大局,主动参与到协调学校与职工利益的关系中,因此要求教育工会建立起一支适应社会发展,对自身严格要求,能够明确处理新事物的工会干部队伍,切实为广大教职员工着想,根据自己本校的实际,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为学校的发展助力。

    一、引言

    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教育工会建设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工会干部工作的质量关系到教育工会未来的发展,是工作的组织和实践先行者,因此,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教育工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加强新时代教育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教育工会干部整体的能力,有力促进工会干部队伍在教育工作中发挥影响力与积极的助推作用。将教育工会的改革提到日程上来,充分认清楚新时代教育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给工作带来的挑战,深入探讨教育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加强人才目标的培养,积极挖掘有潜力的教职工文化品牌,顺应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提升整体教育工会干部自身素养,适应信息化大背景下的教育工会发展,走可持续,有序的发展道路,为建设和谐院校做出贡献。本文介绍了加强教育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以及现状问题,并阐述了教育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人才培养建议和教育工会干部提高整体素质的相关策略,以期对学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育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现状

    (一)工会干部队伍人员不足,没有完善的干部队伍建设体系

    经调查和走访,现在教育系统绝大多数单位从事工会工作人员有专兼职两部分组成,专职的人员普遍来说,其学历、从教经验、都低于其他教育行政部门,年龄结构偏大,专职教育工会干部在结构配置上有待进一步完善,在配置方面大都存在不完善的现状。兼职人员占大部分,他们以上课或其他事务为主,对于专兼职工作人员没有完善的建设体制。

    (二)工作内容以福利为主,忽视了学校品牌建设,对工会工作的重视度不高

    传统观点认为工会是养老部门,搞搞福利即可,因此工会的工作不被行政部门重视, 工会主席基本是由即将退居二线的原领导担任,由此也导致工会工作重点是以发放福利、组织活动为主,没有加入到本单位的品牌建设队伍中。

    (三)工会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思想比较保守

    从事工会工作的干部要求也低,人员素质整体低于其他部门,工会干部人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另外,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出教育工会干部老龄化的势态,在教育工会结构上没有形成老、新干部很好的衔接,在学历以及职称结构方面,教育工会干部学历以及职称普遍不高,在专职教育工会干部队伍中缺少工作业务能力强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干部人员,教育工会干部队伍缺乏应有的活力,其队伍建设的主动创造性和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出来。由于对工会人员关注度的缺失,使教育工会的工作效率降低,阻碍教育工会工作的开展。

    三、教育工会干部人才培养的建议

    打造出一支优秀的高素质队伍,不仅能为提升教育行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教育工作的发展,还能为本单位提供独特的校园文化。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工会干部队伍需要有较高的实践工作经验和新的要求,充分认识到建立一支高素质教育工会干部队伍的重要性,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应加强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会的重视,并重视教育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根据教育工会的发展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工会干部队伍建设,从而适应教育工会的发展要求。

    (一)制定系统的教育工会干部培养计划

    李玉赋在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开创新时代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他指出:各级工会要充分认识加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认清形势任务,把握职责定位,建设忠诚党的事业、竭诚服务职工的工会干部队伍,为推进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确定工会干部培养的计划与目标,明确培养的目标,培养的手段,培养的经费。建立完善的教育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制度保障,以及制定科学的管理计划,完成进修培训与工作业务深造的落实,提高教育工会干部人员的培养数量,有利于新、老干部工作的更好衔接。教育工会在创新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时,需要结合教育行业以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以人为本,幫助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党的思想为主导,贯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将其融于到教育工会的人才培养计划当中,发挥人才的培养价值,要将教育工会的发展目标与本单位的人才的培养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即有长期愿景,也有中期规划,还要有短期目标。还应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很多员工在工作中,更多的是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应将管理更加的人性化,不仅仅是待遇问题,更应关注管理模式以及对员工的个人规划,改变过去传统生硬的管理手段,实施更加个性化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人性化。

    (二)制定完善的工会干部培养的考核机制

    对于教育工会干部队伍的培养,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向和步骤,另一方面在创新教育工会干部培养模式时,要建立健全工会干部培养考核机制,制定系统的评估计划,明确评估的目标,评估的方式以及评估的手段,将评估计划落实到实处,每一步都具体有效,从不同角度来观察人才培养的情况,包括对教职工文化品牌的理解,品牌项目的维护以及后续品牌项目的挖掘等等。同时还要根据考核结果不断修正培养方案,确保培养的每一个措施都是有效的,要重视考评结果,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教育工会还应采用一定的激励措施,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主动参与到工作培训当中去,提高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必须做到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并存,对于考核的实际效果,必须做到切实的监督管理工作,将其落实到实处,不能将学历做为评价教育工会干部队伍建设质量的唯一标准,应综合考虑因素,为提高教育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科学管理与考核机制起到积极作用,也为教育工会的人才管理工作提供有利保障。

    四、提高教育工会干部人员综合素质的措施

    (一)行政领导要充分重视工会干部队伍的建设

    行政领导首先要转变观念,认为工会工作就是过年过节发发福利搞搞活动的,要知道,工会的干部如果能细致深入地开展工作,不仅能解决很多冲突和矛盾,还能通过劳动竞赛初始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对教师开展心理辅导,缓解教师的压力,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另外,提升教育工会干部工作的激情,提高对教育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视度,提高教育工会干部队伍整体人员素养,调动干部队伍人员工作动力和热情,加强教育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水平的教育工会干部队伍,提高教育工会干部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工作经验,以高质量和高标准为建设目标,积极主动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为院校提供有力的发展建设保障。还可以通过发挥工会干部的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更好的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行政领导应积极关注工会干部队伍建设,保障有一定比例的工会干部队伍,并将队伍的建设纳入日常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去。

    (二)明确教育工会工作的职能

    工会干部要积极主动将高校教职工文化品牌建设以及教职工文化品牌建设作为教育工会的重点之一,创新建设思路,积极学习其他学校的经验,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打造优质个性化的教职工文化品牌。工会干部人员还应及时宣传,加强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扩大品牌示范效应,争取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也为自身不断积累人脉,为后续品牌的维护奠定基础。

    因此这就要求工会干部人员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要熟悉教育法、教师法、劳动法等相关知识,起到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到学校建设当中去,要配合学校行政制定详细的教职工能力培养、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各种教学比武,适应教育工会的发展目标,使教育工会的工作能够得到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

    (三)明确干部人员工作分工

    明确的分工能够提高干部人员的工作效率,增强教育工会队伍建设,在进行技能培训的时候,就应该强调这一点,将具体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同时干部人员应与普通教职员工及时交流,清楚的了解各自工作所需,使教育工会能够更加高效的运行,促进教育事务的管理,更好的保障各职工的合法权益。教育工会应定期开展部门活动,使各部门能够清楚的了解与之相关的部门的工作情况,增进对彼此的了解,推动工会工作的良性发展,也为工会干部队伍的建设奠定基础,使其能够更加高效的开展工作。

    (四) 工会工作要与时俱进,工会干部要常学常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越来越高,年龄越来也年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行业交叉现象,工会作为教职员工的贴心人,其工作内容也应该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工会干部也应该积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探索出符合自己本单位实际的工作内容,凝聚人心,充分发挥教育工会干部队伍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上进精神,引进高素质水平的专业人才,激发教育工会队伍建設的活力,并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改善教育工会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科学配置教育工会队伍建设结构,建立有特色、有素质的教育工会干部队伍,勇于创新实践,善于思考,创建出有激情活力、有素质水平的教育工会干部队伍,为学校品牌建设添砖加瓦。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工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的重点不仅仅是教职工的福利,还更应该将工会工作作为教育发展整体的一个部分。要重视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工会干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将思政教育与劳动竞赛相融合,帮助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三观,保障员工的合法权利,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建立完善的教育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管理与考核制度,加强落实各项制度要求,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完善工会教育干部队伍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拓宽教育工会干部的视野,从根本上改善教育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质量,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度开展。(作者单位:1.上海城建职业学院2.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宝山双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