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赵建芳

    [摘要]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也有一定影响,但是二者并不相同。理清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关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才能更好的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民本思想;规律性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群众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唯物史观理论有许多重要原理,但有两个最重要的原理即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性原理和群众史观原理。”[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人民群众主体论,就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确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和主人的观点,并进而确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有着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人民群众实践主体论、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论、人民群众权力主体论、人民群众利益主体论、人民群众执政主体论等六个方面。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传入中国后,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及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化不断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的发展。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争取到了全国各族人民对党的支持。在长期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宗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其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三个有利于”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赋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新的时代内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应对时代潮流,应对新世纪的挑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的人民利益主体论。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中国梦。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人民幸福,充分体现了在社会改革攻坚期,我国社会改革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本质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宝贵的财富,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是中国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历代思想家都对“民”的问题进行过阐述,从而形成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的孕育和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民本思想非常明显的特点是:原始、质朴、自然,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原始宗教的色彩;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与理论概括阶段,这一时期思想家进一步认识到了民的重要性,进而比较系统的论述民本思想,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的“仁政”学说,为统治者推行民本思想以维护其统治构建了一个价值体系;第三阶段是汉唐时期的发展与完善阶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儒家的“仁政”也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唐朝儒家的民本思想已被大多数统治者所接受,唐朝统治者通过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运行大力发展和完善了民本思想;第四阶段是明清时期的成熟与蜕变阶段,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君主集权达到鼎盛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烈,资本主义在南方萌芽,民本思想趋于成熟并呈现出新特点,资本主义的萌芽使得民主意识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本思想向民主理念的转化;第五阶段是近代的转变与质变时期,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逐步向民主思想转变,政治上则表现为人民要求君主制向民主制转变。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其主要论证的是统治阶级与“民”的关系,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无论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还是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统治理念,都是把“民”放在一个被统治的地位上,为了维护“君”的统治来论述“民”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目的是如何统治群众,而不是如何为群众谋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传播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受到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二者的一些相似性方面。这些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二者都强调“民”的重要。无论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还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都强调“民”的重要性,都强调“民”的重要作用,强调“民”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第二,二者在人道观念和实践理性等方面存在内在的精神关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在中国实现,并且不断发展,除了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征和中国社会的需要有关外,还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在人类文明和精神上的相通性。[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人道观念方面都强调对人的重视,人们渴望被重视、被尊重的心理是人们生来就有的一种自然心态。在实践理性方面,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都是所处时代下的理性思维,并指导人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一些方面的确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生时代不同。任何人都难以摆脱时代的局限性,所处时代不同,就直接决定着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不同,而物质基础决定着人的思想和意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大工业时代资本主义文明下产生的关于人的解放学说,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在封建社会农耕文明中产生的思想,由于产生时代不同,它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内容也就必然不同。

    第二,出发点和归宿不同。民本思想是统治阶级在自我反思的前提下对自身安危条件分析的产物,民本思想更多的不是为了“民”的利益和发展,而是为了“君”的利益和维护统治者的统治,保证剥削阶级的剥削正常进行,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民”影响统治和稳定。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社会主义的学说,首先社会主义国家中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真正的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承认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前进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自己乃至解放全人类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目的是让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推动这个国家进步的动力,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而不是封建时期的臣民意识。

    第三,实践结果不同。由于剥削的存在,封建社会民本思想的实践只能以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方式进行,其只能是维护原有的生产关系,暂时缓和社会矛盾,不让社会矛盾尖锐化危及统治和稳定。在资产阶级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践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其实践方式是对旧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彻底摧毁,建立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从而建立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国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尊重和维护群众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做自己的主人,管理自己的事务,从而促进人的发展。

    第四,本质不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的“防民”思想,其本质是维护剥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群众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尊重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本质是人民群众主体论。

    总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其他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样,在中国化过程中必然遭遇中国传统文化,并与之交锋、碰撞、融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化过程中必然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交锋和碰撞,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能在中国传播,并且深入人心,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文化基础密不可分,二者有共通之处,这个共通之处就是二者都强调重“民”,二者在某些人类共有的精神上有相通之处,有内在的精神关联。但是,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都强调重“民”,二者存在文化精神相通的可能性,我们就直接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解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我们应该看到二者的诸多不同之处,尤其是二者本质上的不同,既联系又区别的辩证的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

    在认清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关系后,防止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去改造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也不要直接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化过程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但是二者仍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加强党的群众工作,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人民群众,也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相信自己的每一份努力都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力量中的一份,增强主人翁意识,自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融通——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0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