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对提高就业质量的研究

    张广芝

    摘 要:本文指出了高校综合素质档案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创新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的可行路径。希望能对素质档案就业职能的提高有所帮助。关键词:综合素质档案;创新思维;促进就业;建设路径自上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发展模式提出以来,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的重要性已成为大众共识,但如何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上升到人才评价的高度,就需要有一定的外在依据材料,即综合素质档案。本文根据我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时用人单位对学生档案集中反馈的意见,结合我国其他高校综合素质档案发展情况,提出服务于就业的创新原则、制定可行性较高的创新路径,并逐步推广。1 就业视角下高校综合素质档案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1 高校学生档案种类不全,为用人单位提供的资源有限。根据《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高校学生类档案主要包括高等学校培养的学历教育学生的高中档案、入学登记表、体检表、学籍档案、奖惩记录、党团组织档案、毕业生登记表等。这些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状况和学业情况,但于用人单位而言,对全面了解一个学生的综合情况还是远远不够的。许多高校针对这一情况做出了调整,加入了一些新的材料,如大学生知识、技能竞赛证书,科研成果,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考试证书,顶岗实习表,社会实践活动材料,心理测试成绩,个人奖惩及师生评价等内容,但仍待丰富和改进。1.2 高校学生档案内容千篇一律,缺乏个性。高校大学生的档案材料,记载的是大学生成长经历、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个人特长以及心理健康状态等信息。这些内容经常需要大段文字的描述,但反映在档案中多以套话为主,千篇一律,无法通过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素质、个人潜力、科研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用人单位想要通过档案对学生的素质全面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1.3 高校学生档案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素质面貌。目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还不够规范,监管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学生档案中出现造假现象。一些高校为了赢取高就业率,不惜普遍提高学生成绩,撤销学生处分材料,开具虚假证明等。另外,由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大学生在《毕业生推荐表》中过分夸大自己才能,甚至涂改成绩、假造获奖证书和专业等级考试证书,严重影响了就业市场的公平性。1.4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方式滞后于就业需要。相关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档案保存方式依然停留在纸张记录的传统方式上,档案传递大多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学校通过机要件的方式将毕业生档案发送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人才市场或保管中心。这在就业双向选择体制下显然是不适用的,造成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无法看到学生个人的档案,只有当用人企业同大学生签订用人合同时才能看到档案,显示出极大的滞后性。2 创新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的原则2.1 服务性原则。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重要作用就是为用人企业提供准确、可靠的学生个人信息,所以要将档案建设紧紧围绕在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于用人单位的宗旨上。在如今市场经济环境下,自主择业已经占据大片天地,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择的关注重点是什么,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路径的创新点就是什么。因而,素质档案创新应紧抓服务性原则,切实围绕用人单位的关注重点来进行。2.2 客观性原则。在以往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中,主观性判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在各类鉴定评语中存在鉴定内容不客观现象,尤其是大学生入党材料或评优、评先材料中对政治素养及理论学习的描述,常出现多位学生的评语几乎一样的现象。这就要求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应遵循客观性原则。2.3 真实性原则。档案的生命在于记录的真实性。目前最明显的问题是学生素质档案存在一定的失真现象。创新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注重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如果失去真实性,任何创新都将失去意义。2.4 动态性原则。目前高校大学生档案管理流程基本是在学生入学之初接收学生高中时期的档案,在即将毕业时将档案补齐封存。这种归档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变通,尤其缺少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发展记录,也无法对部分道德无规范行为的大学生起到相应的约束作用。因此,创新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路径应遵循动态性原则,需要档案建设进行实时截取,尤其是一些重要时间段或重要事件中学生素质发展变化方面的记录。3 促进就业前提下创新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的路径探讨3.1 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3.1.1 补充、完善高校综合素质档案归档范围。归档范围是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的前提。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进行标准的制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实际调研,通过调研分析素质档案建设的可行性以及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現的问题,编制成初稿进行讨论,再通过专家论证进行意见反馈,形成素质档案建设的标准。3.1.2 及时收集、更新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材料。以往,高校档案管理人员都习惯于在学生毕业之际再补充学生档案中需要的材料,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如今大学生在实习期便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档案管理不宜沿用老办法,应当在学生入校时就建立好档案,及时收集、更新,按照要求记载、归档。3.1.3 加强对档案材料的选择、审核和保存。大学生在校期间产生的各种材料非常之多,要通过鉴定选择归档。因而,要根据学生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来有目的、有选择地筛选,认真做好档案的整理审核,积极发挥大学生档案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3.2 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管理。3.2.1 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规范化管理制度。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素质档案建设的相关经验,由社会相关部门承担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平台的搭建,而高校享有平台的管理权限。高校负责进行大学生个人素质信息录入、修改、纠正工作。专业机构则负责对大学生的素质档案进行维护,实现高校与专业机构的共同监管。二者在相关标准的要求下,各自负责所承担的素质档案资源与管理任务,这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较为理想的状态。3.2.2 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学生档案管理队伍,是保证学校档案材料及时收集、整理、归档的关键。高校应加大对该项工作的投入力度,强化档案建设人员的相关技能培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工作理念、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让档案管理人员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3.2.3 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反馈工作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行双向选择制度,就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来看,更多的是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而不是毕业生挑企业。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档案,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因而毕业生信息反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学生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看看自己是否适合这个岗位,也可以有意地注重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从而增大就业机会。3.3 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资源网络化3.3.1 创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数字化档案。档案信息服务的网络化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效率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顺应了网络化办公与生活的人们的活动方式与心理诉求。首先,要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目录信息进行数字化建设,通过建立素质档案目录数据库的方式进行素质档案的著录标引。其次,要实现素质档案建设的数字化,即运用扫描的方式对素质档案全文录入,并且制定出相关目录索引。最后,强化数字档案归档与管理,真正实现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素质档案接收与管理工作,并实现通过互联网技术为用人单位提供全面的学生素质评价。3.3.2 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资源网络共享。根据教育部统计,仅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有765万人,数量决定了综合素质档案网络建设相对较为困难。因此,高校综合素质档案的网络建设要实施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共享,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学校可进入信息网公开查询,以便跟踪毕业生信息和学生质量培养,为教学评价、专业评估提供依据。用人单位也可以得到学生第一手的档案信息。3.3.3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电子档案网络安全防范。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共享也意味着存在安全隐患,档案中涉及很多学生个人隐秘信息,如何保证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信息的安全也成为高校档案建设的重中之重。因而要强化日常维护,如设置权限,只有本校档案管理人员才有对档案的修改权限;每位学生的档案查阅需输入账户密码等。﹡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状况与培育路径研究》(16A880003 );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升本院校学生厌学内因分析及干预路径研究》(2016-zc-128);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学生资助专项课题《精准扶贫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路径研究》(2016-JKGHXSZZ-26)。参考文献:[1]姜献群.高校毕业生就业档案管理模式探析[J].档案学通讯,2013(6):16~19.[2]金鑫.档案管理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前沿,2004,(5).[3]曹广辉.大学生档案管理应当适应人才配置市场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4(4):77~79.[4]毛丽萍.析档案管理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双向三步曲”[J].档案学研究,2009(1):43~46.[5]韩振英.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成人教育,2007(3):64~65.[6]王德欣.学生档案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台世界,2005(6).[7]倪丽娟.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档案服务策略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1(5).[8]社香兰.高校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五大内容[J] .中国档案, 2001(9).(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来稿日期: 2017-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