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异化视角下文物名称及解说词分析

    崔蓝月?董瀚予?杨涵羽

    

    

    

    【摘要】 以故宫线上线下展出的陶瓷、青铜器、玉器三类文物英译语料为研究对象,从归化异化角度深入分析博物馆文物英文翻译问题,并利用归化异化翻译理论提出相关优化建议,旨在提高外国游客对文物英译版本的接受程度,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 故宫;归化与异化;英译;文物;中华文化

    【作者简介】崔蓝月,董瀚予,杨涵羽,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当今,世界各国愈发注重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方式也愈发丰富。其中,博物馆是继承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内外均有大量历史悠久,藏品多样的博物馆在保护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面对如今的全球化趋势,各大博物馆也在面临一个同样的难题——如何将本国文物的名称准确翻译成外语,以供外国游客参观了解。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故宫所藏陶瓷、青铜器、玉器三类文物的英译语料,结合前人研究理论,总结特点和规律,并将研究成果推广,修正规范中国博物馆文物英译,使中国文物英译工作不仅达到“信、达、雅”,而且贴合外国人的思维模式,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贡献微薄之力。

    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进行统计发现,目前国内学者针对博物馆文物英译有较为丰富的研究,包括研究国内典型博物馆的文物英译情况(吕莎、邱大平,2019;杨红英、马海滢,2012);探索文物展品的翻译理论,提出相关翻译策略的研究(郦青、胡雪英,2011;乌永志,2012);外宣翻译原则对文物翻译的借鉴意义(黄友义,2004;蔡威,2017)。其中北京和沈阳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品类繁多、数量巨大、质量上乘,是集中展现中华文化的代表。但迄今为止,有关两座故宫文物名称及解说词英译的研究并未受到学者广泛关注,并且相关研究大多侧重于罗列译文问题与不当之处,少有上升到理论层面的分析,尤其是针对博物馆翻译适用的归化与异化理论,因此该课题值得深入探索。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曾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对于原文特有的文化信息,一些翻译家建议删除这类特殊的文化差异,或将这些文化差异转变为读者熟悉并和原文对等的目标语言中的文化现象;另一部分翻译家则提倡保留原文语言,以使读者感受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因此出现归化与异化之分。具体来说,归化即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异化即译者向作者靠拢,以源语文化为归宿,采取作者所使用的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结合搜集到的约300条陶瓷、青铜器、玉器三类文物英译语料,笔者进行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分析如下:

    一、归化异化指导下文物英译分析

    通过分析故宫文本翻译语料,发现文物英译版本中存在相似规律;同时也发现相似或同类文物中存在不同结构模式的英译版本,而这些英译版本区别的根源是对于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应用情况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类型文物可以研究出适合其名称英译的翻译策略,并寻找到模式化规范化的译文结构,使文物英译更加准确统一。

    1. 故宫博物院文物英译名称对比分析。

    北京故宫博物院将带有“官”字的文物英译为“Official”,若简单将其音译为“guan”无法将其文化价值中体现特殊地位的信息在英译中表达出来,因此归化译为“official”以表示与民用瓷器的不同。针对“唐三彩”这一体现中国文化特殊性的文物,将“三彩胡人骑驼俑”译为“Tricolor Pottery Figurine of a Central Asian Man Riding a Camel”,通过归化用“tricolor”体现其颜色特点。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也有部分文物采用异化策略。如:“玉辟邪”这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由于知名度较高,无须注释。因此译者直接使用威妥玛式拼音法将其译为“Jade Pi-Hsieh”,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色彩。

    对于“夔纹”这一具有特殊外观的文物,将其译为“Kui-dragon pattern”。“夔”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异兽,凡是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为“夔”。对“夔”的英译是其音译“kui”与其文化概念的结合,实现文物外观归化和音译异化的统一。

    沈阳故宫博物院将文物中的“霁青”未直译为“blue sky after the rain”这样与本意相近的表达,而是归化译为“cobalt blue”,不仅使英译表达更加简洁,而且更符合受众的语言习惯。

    沈阳故宫博物院部分文物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如将如意枕音译为“Ju-i Pillow”,由于“如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意象,英文无对应表达,因此采用音译异化。部分文物的异化英译也导致理解偏差,如“御正卫簋”译为“Gui food container of Yu-zheng Wei”,仅看此英译,受众无法区分“Yu-zheng”“Wei”及其中的官职意义。

    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英译策略在沈阳故宫博物院也有体现。对玉器英译既保留其原本的礼器名称,又加以简单形状描述。如“Jade Gui Tablet”玉圭, “Jade Cong Tablet” 玉琮。“Gui”的加入使器物在用途上有区分,并保留传统中华文化;补充形态描述有助于外国游客理解,是归化异化相结合的范例。而玉辟邪的英译中,利用“auspicious beast”進行补充,说明“辟邪”的含义即“吉祥兽”,让文物信息表述更加清楚。

    2. 归化异化指导下文物英译名对比分析。

    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文物“白陶刻几何纹瓿”为例,将“瓿”音译异化为“Bu”,并未在后面增加实际意义“容器”的翻译,仅做到尊重源语言的翻译原则;而在类似文物“龙山文化红陶鬶”中将“鬶”这一容器译为“Gui Vessel”,是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体现,进一步解释“Gui”的实际含义。同理,沈阳故宫博物院将文物“白陶鬶”中的“鬶”译为“Guei-Pitcher”也是采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方法,在尊重源语言的同时,将其实际含义翻译完整。

    再以北京故宫博物院对于“鼎”类文物的英译为例,大多译成“Ding vessel”,而沈阳故宫博物院则大多译成“Ding cauldron”。“vessel”笼统地指各类器皿的总称,虽然运用易懂的归化翻译策略,但游客只能从中理解为一种器皿,其他有效文化信息未被接受;而“cauldron”的意思是大锅,运用异化的策略,切实做到同时体现文物的形态及用途。

    通过聚焦瓷、玉、青、铜三类文物英译名称语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馆文物英译有着若干相同规律,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相同之处如下:知名度较高并且为典型的中华文化元素展品多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小众少见,蕴含特殊文化信息,外国游客较为陌生的文物多采用归化翻译策略;随着英译工作不断成熟,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策略也常有体现。而两馆的不同之处在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较多采用异化策略,同时有少量归化异化相结合策略的使用;沈阳故宫博物院中较多采用归化策略,同时伴有较多归化异化相结合策略的使用。

    二、改善两座故宫文物英译的建议

    博物馆文物英译承载着一个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在继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文物英译质量应引起各界关注。除避免错误外,前人的翻译理论成果也需得到广泛重视,通过合理应用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不仅使译文准确,而且可使外国游客充分理解。

    1. 涉及文化现象时文物英译归化异化的选择。英译时需注意,中西方文化皆有或双方相似的文化现象可直接采用归化译法,以色釉瓷中的“红釉”“蓝釉”为例,其英译可分别统一为“copper-red glaze”“blue glaze”;以青铜器中兵器类“戈”“钺”为例,其英译可分别统一为“dagger-axe”“battle-axe”;以玉器中“玉白菜”“玉盘”为例,其英译可分别统一为“jadeite cabbage”“jasper plate”。对于中国文化所独有的文化现象,如果英译采用归化无法完全表达文化信息时,尽量采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方式,即在音译基础上结合文物英译学界已达成共识的英文单词或与文物用途相关的单词,如:陶瓷中“五彩”为 “wucai polychrome enamels”,“斗彩”为“doucai polychrome enamels”;青铜器中“簋”为“Gui food container”,“卣”为“You wine vessel”;玉器中“玉辟邪”为“Jade Pi-Hsieh, auspicious beast”,向外国参观者说明“辟邪”即“吉祥兽”。

    2. 涉及音译使用时文物英译归化异化的选择。对于“鬶”这一中国文化特有器皿,两馆虽都考虑到归化异化相统一,结合器皿外观或用途在拼音上进行音译标注,但音译使用不一致。北京故宫博物院将鬶译为“Gui Vessel”,而沈阳故宫比五官使用威妥玛式拼音将其译为“Guei-Pitcher”。事实上,自清末至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国际社会习惯使用威妥玛式拼音,此方案被普遍用于拼写中国人名。威妥玛式拼音保持接近英文拼法的一些特点,对于西方国家游客来说更易拼读,因此文物名称音译常借鉴此方式。虽然“gui”是汉语拼音准确拼法,但发现英语母语者对“i”结尾的拼音存在不同读法理解,如对于汉字“壁”的拼音“Bi”,有些英语母语者认为其与英语单词“by”相近。如沈阳故宫博物院将“如意”的拼音“ruyi”转换为更适合受众语言习惯的“ju-i”也是同样道理。因此,使用音译进行异化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受众的语言习惯。

    经过实地走访发现,对于“鍪(mou)”“甗(yan)”等中国文化特有且较为生僻文物类别的名称和解说词,北京故宫博物院自动默认参观者对此有所了解,没有进行解释说明,更不用说达到其英译目的;而沈阳故宫博物院单独列出板块,对其音译加注,在其形态、用途、来源及背景等方面用平实易懂的语言对外国游客进行知识普及,灵活结合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因此,单独使用音译不能呈现文化内涵时应采用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以达到归化异化相统一。

    三、结语

    博物馆文物翻译属外宣翻译的一种,而外宣翻译题材内容特殊,尤需清楚明了,完整表达文物信息。因此要优先考虑译文要达到的功能,注重文本的信息传递性,通过归化异化翻译策略进行文物翻译工作,向外国游客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信息,让游客感受到中华文化之美。搜集到的故宫博物院文物英译语料体现出以下要点:同类文物、不同类文物、馆际文物的名称英译可相互借鉴,但一些文物英译仍存在归化异化使用不当的翻译问题。因此建议在文物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对于直接可由翻译体现的部分应使用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对于着重体现文物特色、风情、意义的部分,从文化角度应采取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策略翻译,有助于保留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参考文献:

    [1]吕莎,邱大平.平行文本比较模式与博物馆文本的英译——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9,06,15.

    [2]杨红英,马海滢.博物馆瓷器展品名称英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2,08,15.

    [3]郦青,胡雪英.博物馆文物展品英译研究——以浙江省博物馆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1,08,15.

    [4]烏永志.文化遗产类旅游景点名称汉英翻译规范研究[J].外语教学,2012,03,06.

    [5]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11,15.

    [6]蔡威.目的论视域下博物馆外宣翻译的失误与对策——以信阳博物馆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10.

    [7]邱大平.大英博物馆文物解说词对中国文物英译的启示[J].中国翻译,2018,39(03):108-112.

    [8]李圣云.论翻译的两种策略:归化与异化[J].北京,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