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师的支持是陪伴孩子的另一种方式

    王红梅

    停课不停学——密密麻麻的课表排给了学生,甚至具体到某个时间段你要跳绳、仰卧起坐、俯卧撑多少个,等等,就差规定每餐必须吃什么吃多少克了。

    学过之后得有反馈和指导,不曾面对如何操作?

    我决定还是出份电子小报,表扬自主学习的标兵,树立值得学习的典型,引发更多参与热情。于是面向家长们征集孩子的照片。范围很广:劳动的、运动的、作品的、听课的……总之,疫情防控期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状态的都行。收集起来用我们的公众号“毛毛中的眼睛”傳播下,让娃娃们能从中汲取正能量!

    成果发布,慢慢浏览着微信里的作品,还略有小成就感,忽然就发现了问题——提供出大量素材的家长其孩子往往都是班里不错的孩子,甚至多数是各方面相当出色的孩子!而那些在为班级、为老师提供支持时总是默默无闻的家长,包括在倡议参加个班级劳动、义工值班时也默默无闻,其孩子也总是在班里默默无闻。

    细思之一点都不奇怪。

    那些保持默默的家长,也许觉得老师很烦,整天收集这个收集那个,收集起来就瞎摆摆,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儿跟孩子学习成绩关系不大,家长何苦费心劳力呢!

    那是他们没看懂这些“杂七杂八”背后隐含的效果。这些资料对老师自己有什么实质作用呢?为的不就是给孩子一个正面导向作用吗?老师要孩子运动的照片,那愿意提供照片的孩子最起码作秀也得秀个运动;要孩子劳动场景的照片,再作秀也得劳动一把;活动中家长若在旁助推一把,把过程秀完整了呢?如果天长日久地要,常年如一日地作秀也会做得个根深蒂固到骨子里,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征集活动图片的价值导向作用。对于看到这些活动图片的孩子来说会因为舆论的从众力量——也就是别人的点赞,而引发更多孩子向图中人物模仿学习。生活中,人人都只愿听赞美而不愿听批判,孩子也渴望别人的点赞。成人中很多爱看朋友圈的,别说自己原创的文字恐怕就是转的别人,也会每天上去看看谁关注了谁点赞了,更何况孩子呢?所以,当老师给孩子搭建了一个等别人点赞的舞台,家长却不让他登台,孩子得有多失落?

    那些数年如一日,在老师“召集令”一出就纷至沓来的家长们就看穿这一点。给外表美丽的小女生晒孩的劳动打扫、做饭蒸馍、手工制作,点赞的人多了,孩子会更加踊跃地坚持下去,心灵变得更美;给帅小子晒晒他的练字成果,在赞誉声中他会写得更加美观;晒晒练舞蹈倍感辛苦的娃的努力,娃会在赞美声里继续挥洒汗水……总在班级活动中积极踊跃的家长,孩子也会在各方面表现得尤为踊跃而自信。

    所以,为班级活动提供支持的家长,最终让孩子得到了自己最大的支持——各种记录证明了陪伴的过程。最好的成长是陪伴,这句话还得再加,最好的成长是用心地陪伴,对老师的支持是陪伴的另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