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调查分析

    沈元军

    摘要:加强理工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要较高人文素质水平人才的要求。以华航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本校人文社科类与理工类学生的人文素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剖析了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培育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理工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价值认知

    0引言

    人文社科类大学生与理工类大学生在专业上具有较大差别,前者在接触和掌握人文知识、思想、方法上占据一定优势,而后者在人文素质培养上总体上相对较弱。因此,从理工科大学生关于人文素质的培育出发,了解其现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重点剖析了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育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与对策。

    1问卷调查对象与样本说明

    在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人文素质培养的文献前提下,通过走访调查华航9个院系的部分学生,系统梳理了人文素质培育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针对华航的《人文素质调查问卷》。调查采用专业整体抽样与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840份,收回816份,样本收回率97%。其中,收回理科生问卷502份,男生463份,占理工科的92%,女生占8%;人文社科类学生问卷314份,女生287份,占人文社科类学生91%,男生占9%。大一、大二分别占33%,大三占21%,大四占13%;同时,在问卷中设置了开放和半开放式的问题(提供一些具体的问题选项,同时又留有一定的空间让被调查者自由发挥写出问题或问题的理由),并进行了座谈等途径搜集了一手信息作为分析研究的辅助材料。

    2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2.1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的掌握相对欠缺

    由数据分析,人文社科类学生人文知识掌握总体上要比理工科学生好。从数据上看,理工科大学生对较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可称为“常识”的历史事件)掌握程度较好,但对具体历史事件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的了解较少;对于名著的阅读量与人文社科类相比,理工类学生阅读量较少,但对于中国古代经典诗词的阅读量,人文社科类与理工科类学生基本持平;人文社科类与理工类对于时事的关注程度基本持平,但对其内容的掌握都相对较弱。

    2.2价值认知与实际追求不一致

    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总体上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具有较高的价值认知。虽然学生们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认知,但是在他们实践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行动和自己的追求往往偏离其思想路线和价值认知,这就造成现实中学生们表现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公共文明行为较为欠缺,还存在一定的道德虚无主义。

    2.3审美能力、心里承受能力相对较差

    由数据发现,在心理自我调节上,理工科学生稍逊于人文社科类学生;在对社会及社会问题总体认识上,理工类学生更多的考虑自己领域内的问题或者在讨论问题时利用专业性思维,缺乏认识问题的全面性;在社会交往上,理工科学生更愿意与自己专业领域内的人员交流,与社会人员沟通较为拘谨;在创造意识和创造力上,人文社科类与理工类学生各有缺陷,前者想象力丰富但是创造力不强,后者认为自己具有一定的技术,但是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在情商的自我评价上,人文社科类与理工类学生基本持平。

    3问题存在的原因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分为五个方面:一是传统教育观念的片面性。但在调查中发现,理工类学生在毕业后发展好的,往往是在学校中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他们在走进社会后能够较快、较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和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传统的重理工、轻人文,重分数、轻技能的传统“专才”教育的倾向,是造成理工类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重要因素。二是功利化的培育模式倾向较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校在培育理工科大学生的进程中,将直接追求“经济效益”作为其培养目标,由此“实用性”成了理工科学生最大的特点;实质上,追求理工科学生的“实用性”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一味的片面追求所谓的“专业”,而忽视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具有的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了理工科学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现象频出。三是学校运行机制、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由于学校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对理工类学生的课程相对固定,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各阶段的科学技术课程压力较大,使得学生在人文素质发展的选择上严重缺乏自主权。四是校园文化形式化、功利化较严重。数据显示,在理工科院校中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多较为固定和死板,创新性较弱,学生参与度不高(学生参与往往是被动),只重视形式而不关注结果与实际效果;同时,学校一些单位为了要自己的政绩,只重视一些诸如“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科技类竞赛,造成了功利化现象较为严重。五是对人文素质培育认识的局限性。“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俗语始终深深的印刻在人们的心里。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要求的质量越来越高,正在由单项的“高智商”人才需要向“高智商,高情商”人才需求转变。由于一些理工类学校在学生的培养上过于偏重于专业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再加上目前较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功利性学习的心理较重,因此,这也成为造成理工类学生人文素质短缺的重要因素。

    4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对策

    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实现:一是转变教育观念,奠定培养综合素质的新理念。转变传统理工类学生培养的观念,树立培养全面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要将新理念落实到工作实际中,这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等机构共同协调完成。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理工类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最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校园文化的引导和激励,实现其自身的气质和人文素质、精神品味不断提升。据数据显示,在校园活动现实开展中,诸多的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力度大,学生“参与度高”,但实际上学生支持力很低,对学生影响力有限。这就需要校园活动开展的主办单位反思校园活动的内容及形式,主动了解学生们的诉求,帮助和支持学生自发组织的高雅的,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充分展示学生风采的校园文化活动。三是发挥课堂的作用,课程教学中渗透关于人文素质培育的内容。调整课程教学体系,在顾及到专业培养的前提下,增加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增加关于理工类专业的发展方向、所具备的人文素质修养、思想道德素质修养、文学作品阅读赏析等内容。对于理工科类学生来说,尤其应该注重包括音乐、美术、影视欣赏等能力的培养,加强他们对美的追求,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四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作为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人文知识储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及正确的政治方向等基本素质;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技巧,将自身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让他们接触、领会、吸收。五是加强人文素质评价体制的建设。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形成科学的人文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制度的约束提高其人文素质水平。六是加强心理健康的体验式培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处于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快餐文化已成为大学生接触的“主流”文化,而其中会涉及到诸多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健康的文化内容;由于学生对其判断不准确、跟风等原因,给学生带来了诸多消极的影响,进而造成一些心理问题。通过体验式的心理培训途径,能够有效的缓解或解决大学生心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