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语篇识解中的认知定势

    [收稿日期]2014-04-30

    [作者简介]吴智慧(1980—),女,河南省遂平县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文章编号]1009-3729(2014)04-0096-05

    [摘 要]认知定势是固化于主体认知结构之中的心理、知识、思维等组成的意识状态整体及其表现出来的认识势能,它能决定同类后继认识活动的路线、方向和趋势。认知定势虽然不直接参与幽默语篇的识解活动,但作用于识解活动的每个环节,是幽默主体认知活动的认识准备状态和主体性条件。在幽默识解活动中,认知定势表现为幽默主体在阅读幽默文本和理解幽默语篇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指向性的一种准备性心理状态。这种能动性表现在认知定势影响后续心理活动的走向,制约着幽默识解活动的方向。认知定势有普遍认知定势和特殊认知定势。在幽默研究的历史上,富有影响力的各种幽默理论都是建立在普遍认知定势基础之上的。特殊认知定势解释了为什么面对同一则幽默语篇,人们会有迥异的反应。认知定势不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结构,而是固化于主体的生理和意识中的精神结构,是随人的活动而形成的“后天”结构,认知定势也会不断得到更新。认知定势的更新会使人们对幽默产生审美疲劳,幽默的效果强度与认知定势更新的程度成反比。在幽默的研究中,如果我们从人类的认知定势出发去研究幽默的可笑与不可笑,明晰各个层次的认知定势在幽默识解当中的运作功能,或许可以解决我们研究中遇到的2个难题,即幽默的难以定义性和幽默理论的普适性。

    [关键词]认知定势;语篇解读;幽默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4.018

    人们对幽默的研究由来已久,包括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拉斯金在内的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都曾对幽默作过论述。关于幽默,西方学者形成了三大理论:优越论、释放论和乖讹论。三大理论源自社会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领域。直到1970年代末,语言学才在众多幽默理论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1],最显著的成就体现在Raskin[2]的《幽默的语义学机制》,它引领了众多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幽默的制笑原理进行探索。Norrick[3]从当代语篇分析的角度描述了幽默,对会话模型进行了详尽描述。Attardo[4]对幽默的所有语言学理论进行了综述,为所有想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幽默的人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基础知识。

    近些年,随着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崛起,幽默的认知语用视角成为幽默研究的热点之一。很多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工具,如脚本、概念整合、关联理论、背景理论等都被运用到幽默研究中。在国外,幽默的研究既有对历史的继承,也有对理论的不断创新。文献显示,仅2003—2014年便有Boyd[5]的游戏论、Marteinson[6]的幽默本体认识论、Hurley等[7]的错误推理察觉论、Dukore[8]的幽默严肃论和McGraw等[9]的善意违反论等。在国内,学者们对幽默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幽默的功能、语义特征、幽默技巧的分析等方面,如高胜林[10]分析了各种修辞技巧,李捷[11]借用合作原则、关联理论、语言模因等对幽默语言进行了分析。也有学者在整合现有的认知科学和语言学关于幽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言语幽默的认知模式,如王文斌等[12]融合了概念整合理论和关联理论来探讨英语幽默言语解读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提出了一个认知语用工作模型,方碧月[13]提出了言语幽默的关联整合模式,张迎春[14]用语境假设整合认知机制解读了幽默言语。国内对幽默的研究近些年不断繁荣,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理论研究上,多习惯于继承国外研究成果,或在某种程度上对其进行拓展,将之整合,原创性不足。此外,笔者发现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幽默的载体上,很少有人从幽默的主体角度来分析幽默。幽默现象从本质上来讲应该是幽默主体与幽默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幽默主体可以是幽默创造者、幽默的受众或者旁观者,幽默客体主要指幽默的载体,可以是语言、图片或者其他客观事物。幽默客体是物质的,它需要具备一些特征才能生成幽默效果,这是幽默载体的物质前提。幽默主体既是物质的,又是具备精神特质的社会存在。幽默客体的不和谐是幽默致笑的前提,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一致认可,但是离开幽默接受者社会存在的物质前提,幽默的效果也难以产生。Paulos[15]指出,幽默从根本上来讲,依赖于人类情绪、社会和智力等诸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说幽默主体的认知因素会最终影响幽默效果的实现。基于此,本文拟讨论幽默受众的认知定势,即幽默事件中主体的物质前提及其在幽默事件中的地位,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认知定势

    定势理论是苏联定势心理学学派的一种基本理论,由苏联格鲁吉亚心理学派的奠基人乌兹纳捷[16]在1920年代末提出的。定势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如运动定势、注意定势、知觉定势、问题解决定势等。认知定势是指由固化、序化于主体认知结构之中的心理、知识、思维等组成的意识状态整体及其表现出来的认识势能,是现实主体完成认识所必备的认识准备状态和主体性条件,它影响、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李淮春[17]指出,认知定势是认识活动中由主体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心理要素、思维方式等所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准备状态,它能决定同类后继认识活动的路线、方向和趋势,认知定势一经形成,总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认识活动的发展。苑士军[18]认为,已经形成的认知定势不管它是心理的、经验的还是思维方式的形态,都以信息的形式储存在主体脑皮质层的不同区域中,在发生新的认识时,认知定势会立即加入到对新的外部信息的加工活动中来,每一认识结果都必然带有主体认知定势的烙印。

    本文所讲的认知定势是指幽默识解活动中的主体心理定势,是幽默主体在阅读幽默文本和理解幽默语篇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指向性的一种准备性心理状态,这种能动指向性表现在它影响后续心理活动的走向,制约着幽默识解活动的方向,在通常情况下它是作为潜在的心理活动不为主体所察觉。幽默识解活动与主体的心理过程密切相关,认知定势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虽不是心理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能客观作用于心理过程的每个环节。目前很多的幽默理论虽对认知定势直接进行讨论的并不多,但都曾经很自然地流露出认知定势的思想。如优越论认为,笑是突然意识到自己比别人优越时的表现,这种对比是以自身为参照物的,也就是说是以自己的知识结构或价值观念为参照标准所产生的优越感;释放论认为,幽默源自心理期望之突然扑空、经验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情感之郁积的巧妙释放,期望扑空是因为幽默主体按照经验所形成的认识活动的路线、方向和趋势与现实发生了矛盾。Beattie[19]将乖讹定义为两个或更多不一致、不适合、不协调的部分或情况,在一个复杂的对象或集合中统一起来,或以一种头脑能注意到的方式获得某种相互关系,笑便源自于此。该定义中提到的不一致、不协调的参照物也是人类大脑的认知定势中已经固定下来的规则和模式。认知定势是一把“幕后推手”,它作用于幽默识解活动的每个环节,是幽默主体认知活动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基础。

    二、认知定势对幽默识解的影响

    在日常交际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同样一则幽默语篇,有人捧腹大笑,有人却异常平静。为什么面对同一个对象,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原因就在于认识主体的个体差异,更确切地说,在于主体认知定势的不同。每一认识主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定势,认知定势不同,决定了认识结果的差异。认知定势广泛存在于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活动中,并对这两种认识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人的认知定势不是偶然形成的,人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方式和特点、长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社会环境、受教育情况等,都对认知定势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认知定势有普遍认知定势和特殊认知定势,前者指认识主体普遍具备的认知定势;后者指由个人的特殊环境所凝聚而成的各自特有的定势,这种定势反映出每个人的认知特点。

    1.普遍认知定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能通过网络、移动终端、数字媒体等阅读到大量的幽默语篇,并乐于将其相互传播。幽默语篇之所以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博得人们一笑,关键在于人们共同拥有的普遍认知定势。英国赫特福德学院的学者曾通过网络对全球200多万人进行过调查[20],发现在40 000例幽默语篇中,下面一则能受到所有民族的喜欢。

    Two hunters are out in the woods when one of them collapses.He doesnt seem to be breathing and his eyes are glazed.The other guy whips out his phone and calls the emergency services.He gasps:“My friend is dead! What can I do?”

    The operator says:“Calm down,I can help.First,lets make sure hes dead” There is a silence,and then a shot is heard.Back on the phone,the guy says:“OK,now what?”

    面对这则幽默语篇,尽管幽默语篇的受众来自不同的国别,但人们会有类似的认识活动路线、方向、趋势和反应,具备相同的辨别是非能力,面对其中一个猎人所犯的错误,拥有相同的心理反应。由于人们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几乎是相同的,所要学习的知识大都是已存在的,所以其从事的实践活动有相同的一面,因而会形成普遍认知定势。

    事实上,古往今来,国内外学者在对幽默进行研究时,所有的假设和结论也都是建立在普遍认知定势基础之上的,这些假设和结论适用于绝大多数经验。Raskin[2]的幽默语义脚本理论指出,一则文本如果部分或完全适用于2个不同的脚本,并且2个脚本在空间上相互对立,那么便会出现幽默[2]。该理论中的“脚本”是一个包括事物、过程、程序等在内的认知结构,它是人类认知定势的组成部分。面对问题,人的大脑首先会依赖先前的知觉动作内容,有倾向性地选择认识活动中最省力并且在绝大多数时候是正确的路线。但在幽默语篇的识解中,随着信息的推进,认知主体会发现在自身认知定势驱动下产生的理解与当前的语境并不能融合,这时候“妙语会触发受众返回到原点,对该语篇进行重新解读,放弃第1个‘脚本跨越到第2个‘脚本”[21]。Raskin对人们识解幽默的描述,符合大部分人的认知活动,是建立在人们普遍认知定势基础之上的。Attardo 和Raskin 合作提出的言语幽默一般理论,更多地考虑到了人类认知定势结构中除了“脚本”之外的其他因子,如语言、情景和逻辑,因而也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Attardo提出幽默的识解应该是一个“准备—乖讹—消解(STR)”的过程。在对“准备”的描述中,他提到“先验”“常规”“预测”“产生期待”等概念,这些明显渗透出认知定势的理念。Attardo所说的“准备阶段”,主要是指幽默欣赏主体心理和认知上的物质准备,“准备”为不和谐奠定了基础。Attardo曾提到,其所提出的模式和幽默识解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一则幽默,或者说未必每一个幽默欣赏主体都经历同样的认知途径,言外之意是说他的理论是在普遍认知定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适用。

    2.特殊认知定势

    由于每一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社会阅历、受教育情况不尽相同,所以每个人的认知定势并不完全一致。我们把由于个体差异而形成的认知定势叫做特殊认知定势。特殊认知定势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有不同人文素养或精神需求的人观察同一对象,会从同一个对象身上“看”到不同的东西;再如,受不同理念的支配或所处社会位置的不同,人们在对同样的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时,会得出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些都是特殊认知定势起作用的表现。

    特殊认知定势在幽默识解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同样一则幽默语篇,受众的反应迥异,有人捧腹大笑,有人却异常平静。英国赫特福德学院的调查发现,有些笑话在一个民族中非常可笑,而在另一个民族中却相反。例如,德国人觉得几乎每个笑话都很可笑,而加拿大人对许多笑话都笑不起来。还有研究者如Uekermann等[22]发现,小孩子对肢体类的幽默,如对打闹剧或木偶剧最敏感,较为成熟的人对讽刺类的幽默更感兴趣。而Brodzinsky等[23]则发现性别也会影响幽默的理解,男性理解性幽默和攻击性幽默更轻松,而女性理解滑稽类的幽默更加容易。

    如下面一则幽默语篇:

    A boy received a drum as a present,and he beat it untiringly in the apartment,in the hallways and on the street.Several days later,a neighbor presented him with a knife and said:“Im sure youd like to found out whats inside your drum”.

    对这则幽默语篇,如果其受众是一个习惯于严肃思考问题的人,那么在他的认知定势里,每一句话都必须是真实的或实用的才有意义。他会试图分析邻居为什么给了小男孩一把刀,可能最终会得出一个“邻居不胜男孩之扰,企图诱惑男孩把鼓拆开毁掉”的结论。这样,淘气男孩的无心之举与抓狂邻居的苦不堪言所形成的幽默对比就无法领略得到。

    特殊认知定势解释了为什么面对同一则幽默语篇,有人觉得十分可笑,有人则一点都不觉得可笑,还有的人甚至会觉得反感和厌恶,以及面对同一则幽默,为什么只有少数人看得懂或者看不懂。正是由于特殊认知定势的存在,才使得幽默理论不具有普适性,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随着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会有人提出质疑。因为随着每个理论的问世,都会有人发现与该理论并不适合的个例,这些个例是受特殊的认知定势支配的。幽默的研究是建立在普遍认知定势基础之上的,每一次研究得出的结论都会因为忽略特殊认知定势的存在而受到后人质疑,进而得以修正并更新。幽默研究囊括到的特殊认知定势越多,得出的结论也就越具备普适性。纵观幽默研究的发展,特殊认知定势在其中的角色虽是隐性的,但其功能和贡献不容忽视。

    3.认知定势的更新

    认知定势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不会因为一两次特殊的认识活动与认知定势发生冲突而轻易改变。当然,“人的认知定势也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17],因为它是通过一定的实践和经验积累而形成的,随着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自己认识结果的不断检验,人的认知定势也会得以更新,逐步发生改变,从而使人更正确和有效地认识外部世界。英国诗人王尔德曾说,第一个用鲜花来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人们认知结构的更新对审美的消极影响。某种新颖的形式在大脑皮层中建立的暂时性心理联系经多次重复会被人的认知结构所接收,从而使得认知定势被更新,审美距离不复存在。

    认知定势的更新也存在于幽默的赏析当中。第一次看到一则幽默语篇,我们会觉得十分好笑,第二次再见到这则幽默语篇时,它的好笑度就可能会降低,而且重复见到的次数越多,这则幽默越不好笑。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人们在第一次识别幽默时,大脑中的神经元网络的连接是一种新路径,这种新奇的路径会带给人一种心理张力(“心理张力”出自Rogers对张力理论修正之后提出的诗歌语言的心理学模式[24]),使大脑充满鲜活的力量,随着此幽默语篇的反复呈现,神经元连接有了一定的记忆,这种连接被固定下来甚至融合到它自己的网络中成为常规路径,使得幽默主体的认知被重新定势。

    认知定势更新会使幽默主体对欣赏对象产生审美疲劳,即封孝伦所描述的“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25](P403)。幽默主体产生审美疲劳有主客体两方面的原因,封孝伦认为“审美绝不是纯精神活动”“人本身的物质条件在起根本的制约作用”[25](P408-409),这种物质条件就是本文所讨论的认知定势。认知定势的更新可以改变幽默欣赏主体与幽默对象之间的认知距离,即可以改变幽默识解的难度。Cunningha等[2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一则笑话太难于理解或者太容易理解时,就没有中等难度的幽默那么可笑。可以说,幽默的效果强度与认知定势更新的程度成反比。不过,在幽默研究领域,很少有人对认知定势更新后幽默欣赏和认知主体的认知特点进行研究。

    三、认知定势在幽默研究中面临的难题

    认知定势理论可以解决幽默研究中的2个难题:幽默的定义和幽默理论的普适性。对幽默作过研究的人大都清楚一个难题,那就是幽默的定义。幽默是与人类活动相随相伴的,幽默理论的出现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现在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每个时期都有学者提出关于对幽默的理解。但是,正如McGhee等[27]所认为的,在幽默的研究中,始终没有一个可以让所有学者达成共识的定义。这一方面是幽默本身的复杂性所致,幽默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心理和生理反应;另一方面与人类的语言也脱不开干系。与幽默的定义一样,幽默理论的普适性也是幽默研究中的一个难题。李小克[28]指出,人类对幽默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中,每种认识都很难说是错误的,但是又都是不全面的。[27]我们知道,学术研究需要有确定的对象、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否则该研究就不具有可操作性,其结论的客观性就会遭到质疑。纵观幽默研究的历史,虽然每一个阶段我们的发现都更加趋于完美,但仍然不具备普适性。其实,幽默的完成必然要涉及幽默主体的认知参与,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所以,如果我们从人类的认知定势出发去研究幽默的可笑与不可笑,明晰各个层次的认知定势在幽默识解当中的运作功能,或许可以解决上述2个问题。

    四、结语

    幽默现象从本质上来讲应该是幽默主体和幽默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认知定势在幽默识解活动中,表现为幽默主体在阅读幽默文本和理解幽默语篇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指向性的一种准备性心理状态。这种能动性表现在它影响后续心理活动的走向,制约着幽默识解活动的方向。认知定势有普遍认知定势和特殊认知定势。在幽默研究的历史上,富有影响力的各种幽默理论都是建立在普遍认知定势基础之上的。特殊认知定势解释了为什么面对同一则幽默语篇,人们会有迥异的反应。认知定势的更新会使人们对幽默产生审美疲劳,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即当刺激反复以同样的方式、强度和频率呈现的时候,幽默的效果就开始变弱。不过,在幽默研究领域似乎很少有人对认知定势更新后的幽默欣赏和认知主体的认知特点进行研究。

    幽默的识解活动与主体的心理过程密切相关,认知定势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虽不是心理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能客观作用于心理过程的每个环节,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幽默研究中,如果我们从人类的认知定势出发去研究幽默的可笑与不可笑,明晰各个层次的认知定势在幽默识解当中的运作功能,或许可以解决我们研究中遇到的2个难题,即幽默的难以定义性和幽默理论的普适性。

    [参 考 文 献]

    [1]

    Attardo Salvatore.The semantic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theories of humor[J].Hum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1997(10):395.

    [2] Raskin Victor.Semantic Mechanisms of Humor[M].Dordrecht: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5.

    [3] Norrick N.Conversational Joking:Humor in Everyday Talk[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3.

    [4] Attardo Salvatore.Linguistic Theories of Humor[M].Berlin:Mouton de Cruyter,1994.

    [5] Boyd Brian.Laughter and literature:a play theory of humor[J].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2004,28(1):1.

    [6] Marteinson P.On the Problem of the Comic[M].Ottawa:Legas Press,2006.

    [7] Hurley,Matthew M,Dennet,etal.Inside Jokes:Using Humor to ReverseEngineer the Mind[M].Cambridge:The MIT Press,2011.

    [8] Bernard F Dukore.Seriousness redeemed by frivolity:ayckbourns intimate exchanges[J].Journal of Modern Drama,2010,53(4):447.

    [9] McGraw A Peter,Caleb Warren.Benign violations:making immoral behavior funny[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21(8):1141.

    [10]高胜林.幽默修辞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11]李捷.模因论视域中的言语幽默[J].外语学刊,2008(1):74.

    [12]王文斌,林波.英语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探究——兼论 UT 与 CB 的互补性[J].外国语,2003(4):32.

    [13]方碧月,张志江.言语幽默的关联整合模式[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25.

    [14]张迎春.幽默言语解读新探:语境假设整合认知机制[J].外国语言文学,2008(3):90.

    [15]Paulos J A.Mathematics and Hum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6][苏联]乌兹纳杰ⅡH.定势心理学的实验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17]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553.

    [18]苑士军.论认知定势[J].晋阳学刊,1988(5):36.

    [19]Ritchie Graeme.Developing the Incongruity-Resolution Theory[A].In Proceedings of the AISB 9 Symposium on Creative Language Humor Stories.Edinburgh:1999.

    [20]Richard Wiseman.The Worlds Funniest Jokes[EB/OL].(2012-10-04)[2013-09-05].http://www.smh.com.au/articles/2002/10/03/1033538722341.html.

    [21]Attardo Salvatore,Victor Raskin.Script theory revis(it) ed:joke similarity and joke representation model[J].Hum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1991(3):293.

    [22]Uekermann J,Daum I,Channon S.Toward a cognitive and social neuroscience of humor processing[J].Social Cognition,2007(25):553.

    [23]Brodzinsky D M,Barnet K,Aiello J R.Sex of subject and gender identity as factors in humor appreciation[J].Sex Roles,1981(7):561.

    [2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03.

    [25]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26]Cunningham,William A,Peter Derks.Humor appreciation and latency of comprehension[J].Hum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2005,18(4):389.

    [27]McGhee P E,J H Goldstein.Handbook of Humor Research[C].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3.

    [28]李小克.幽默学原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