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与当代中国的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李林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绿色发展观 生态智慧 和谐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历史演进

    (一)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产生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思格斯意识到在资本主义机制下的经济与环境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了解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充分理解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的本质的一致性;人类社会生产与生存的基本物质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物质资源,缺失了这部分基础,人类无从谈生存、发展,阐述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社会是包含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马克思恩克斯是这样看待人与自然界关系:作为不可被任意主观意识所改变的自然生态,需要符合自身客观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同样具有自然属性需要符合遵循生态自然观。这是马克思恩克斯绿色发展提出的一个整体哲学视角:人通过一种劳动这种特殊的实践形式与自然生态进行物质交换,而在所处的这种互换关系中,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是要清楚意识到自己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定位合理性以及位置的正确性。人类社会通过主观意识一味地按照自我需求的改造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与上述的整体自然观是相违背的,马克思思格斯通过哲学思考的角度出发,提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前提是需要爱护自然生态环境,才是和谐共同发展的绿色观。

    其次,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过度使用资源和废弃工厂造成自然环境资源的浪费以及生态系统被污染被破坏;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提到了资本主义发展下的逐利本质与生存环境产生矛盾,恩格斯也多次提出污染环境问题带来的更多环境问题,工人在所处恶劣环境下深受其害,这与人道主义相悖,是人类社会在与自然环境相互产生矛盾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两者间的内生变量饱含了绿色批判,也是提出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必要原因。

    最后,随着新时代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发明得广泛应用使得环境资源重复利用,达到人类社会与环境和谐相处。

    (二)马克思主义绿色观念的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党领导为核心的中央集体在面对各个时期的现实需求问题时,不断地探索以马克思恩格斯主义为思想源泉为基础上,实现一条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秉承“以人为”价值取向,“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的立足点,在制度危机、经济危机、可持续发展的危机背景下,当代中国绿色发展观意识萌芽得到初步的形成与发展。

    新中国初期,毛泽东同志指导群众绿化建设,提倡造林植树,总结历史教训经验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建设。当时的国情既要大力发动生产又碍于国家新建初期贫穷的现实矛盾,激发我们必须要综合、循环使用资源,充分了解节约资源和保护资源的同等重要性,这是解决当时矛盾的一个有利办法,也奠定了日后提倡建设良好环境友好节约型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当时中国绿色主义发展观的初步形态。这也是当时毛泽东同志朴素的绿色发展思想。

    在毛泽东指导思想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指出在面对环境、人口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条件下开展生产,需要做到资源合理把控、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并做出将防止环境污染,加强治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到国家策略高度的重要指示,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这为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做好了统筹保障,也为中国绿色发展观起到了理论上的支撑。邓小平同志主张发展科技保护环境为先的思想,树立绿色意识,发展绿色科技,绿色环保事宜,是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内涵的落地实施。

    面对国情的进一步发展,环境保护需要走多样化道路,人与自然环境需要共同协调,江泽民就此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从本质上解决一代人、代间的环境,提倡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到环境的良好发展。这个时期,中国绿色发展思想不仅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保障,而且制定出完善的机制保障,确保公众参与度,动员群众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战略中来,做到切实考虑到自身、子孙后代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群众为基础,依法治理,法律有效监督,渐渐将各项实施措施纳入正轨。

    (三)马克思主义绿色观念的成熟

    中国的GDP增长体量使我们在世界之林立足前列,但由此造成的资源过度使用、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超负荷承载的粗放经济,对我国的经济前行无疑形成巨大的压力。不免存在一些西方言论,提出“中国生态环境威胁论”,意在损害我国形象,改变环境问题刻不容缓。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带领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推行绿色发展,要求建立低碳友好型环保企业,坚决反对以破坏环境为条件追求高层次经济建设;阐述只有大力发展好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才能确保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以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共同创建“美丽中国”新画面。通过科技的发展创新,实现绿色发展必经之路就是要确保节约、清洁、安全的发展,才能够确保建设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观,此时马克思主要绿色观在中国日渐走向成熟。

    习近平同志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住社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联系,遵循二者之间的客观发展规律,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阐述出一系列更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观新观点,更具创新性和前瞻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两山”理论揭示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从辩证、思维、底线、战略、绿色五个思维角度,阐述了在物质、联系、价值、伦理、历史和时代六方面,务必保护好环境的重要性,反映了中国绿色发展观念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深刻转变,是一种全新的绿色发展观。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绿色发展观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从人类属于社会的自然属性的整体哲学角度和社会关系的唯物史观哲学角度,同时都指向一个价值指标即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绿色发展意蕴。在传承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更符合国情具有特色和创新的中国绿色发展观,将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认识上推向一个新高度,明确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方向和路径。

    二、当代社会追求绿色发展的趋势

    (一)主要方式

    第一,可持续发展方式:当下我国国情主要面临的是经济飞速增长下的环境失衡,所生产的一系列生态链负效应,这将给未来的发展满埋下隐患。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是需要制定一个生态主义向度,需要摆脱早先西方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理论,应确保经济与环境平衡应协调同步前行,我们从早先的意识转变到现在的科技治理,措施设立,法制管理监督,已经有了一个明朗的开端。

    第二,绿色经济方式:最主要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需要经济与环境同时兼顾,确定了绿色经济的重要的地位后,落脚于重点发展绿色经济的行动计划,鼓励各企业转型。

    第三,绿色新政发展方式:在政府大力倡导下,从战略、政策、计划、法规方面多样发展模式、增加覆盖范围,绿色发展。

    (二)发展趋势

    关于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我们必须要正确意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认知、定位,才能做好三者走向“和解”,确保和谐共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我们了解发展目标的前提首先是要了解人类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了解真正内在的需要而不是一味地按照人的欲望与改造开发自然环境;其次要了解人类需要全面发展的前提是依赖于自然环境这一条件;最后,为满足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目标,还需要实现人类解放,即消灭贫困、消除私有制、实现人类的解放从而得到人类全面发展需要。这是一个漫长切艰巨的任务,需要长久的努力。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什么是绿色发展

    在我国,推行绿色发展就是以区别其他发展不同的方式,大力倡导的一场深刻革命。绿色发展,指的是在不破坏损害环境生态基础上,不以牺牲人类健康生活居住环境为代价的前提下,在国家的运行机制中建立一种遵循生态自然环境规律,追求经济和自然和谐统一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达到共赢的一种发展方式。

    (二)为谁绿色发展

    一切发展的立足点“以人为本”,这种价格取向引导文明不仅考为谁发展,还要考虑到谁去发展的问题。除了现实中的人人个体,还有已经得到自身满足需求的本身,以及自由个性的人,回归焦点指的就是一切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最终达到人人在文化、经济、社会、政治方面共享发展成果,保障人人权益。

    (三)如何绿色发展

    中国绿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需要完成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求,这是以相互协调统一均衡为前提下的发展。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长久的发展需求,人需要与自然和谐发展;其次,在发展中提及的每个人,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统一对立的矛盾关系,这种关系将随着自觉意识在自身中的萌发发展中,逐渐消失达到一定程度的和谐;最后,人还需要与社会共同和谐进步发展。人在社会制度下,通过劳动获取物质能量传递,如何确保资源合理分配呢?这就需要社会制度进一步和谐化,从而达到人能够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基本理論,能够指导我们研究更加符合国情的中国绿色发展观,实现更具体的思维方法,通过科学转变更加应用到实践中去;落实马克思主义绿色观的价值维度,从整个社会发展以及个人发张两个层面进行政治、经济、文明、生态环境等方面发展,达到宏观与微观不同维度的绿色发展。

    面对多层面的平衡发展时,需要我们在建设是更加协调系统地去平衡差距,努力缩小分配的不均衡。加快经济方式转变,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推广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在节约低碳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