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文化志愿者的访谈分析,发现文化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可分为利己型(学习、社会交往)和利他型(传播文化、奉献社会)两类。不同类型的动机并非对立,而是呈现出混合共生的特点。

    【关键词】文化志愿者;参与动机;公共文化服务

    一、引言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能力和效率,最重要的是对资源的汲取和优化,具体而言,就是如何有效地动员体制内和体制外资源,并且对其进行优化配置。从供给来源角度来看,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主要有权威型供给、商业型供给、志愿型供给三种。[1]志愿型供给有利于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供求矛盾,提升公共文化务的质量和效率,回应社会公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逐渐成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

    我国文化志愿服务总体起步较晚,截止到当前大致经历了“地方公众自发开展—公共文化机构推动—政府大力动员推广”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90年代开始,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升,一些地区根据公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自发的开展一些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这一阶段呈现出明显的分散性和偶发性的特点,公众参与度低,服务内容也较为单一;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初开始,部分公共文化机构(如文化馆/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弥补自身专职文化工作人员的不足,动员招募专门的文化志愿者开展服务,此后,公共文化机构成为文化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开展的主阵地;第三个阶段是从2011年开始[2],文化部、中央文明办采取“以文化活动推事业”的发展路径,先后常态化的组织开展了“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简称“春雨工程”活动)、“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文化志愿服务走基层活动(简称“大地情深”活动)和9个主题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截止到2015年1月,“我国已有24个省份、275个地级市组建了文化志愿服务机构,登记在册的文化志愿者人数突破百万,接近全国基层文化队伍总量三分之一”[3]。

    志愿者的参与动机问题是志愿服务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尝试运用个案访谈法通过对部分在公共文化机构提供服务的文化志愿者的访谈资料对文化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类型及其启示做出初步的分析。

    二、参与动机类型分析

    (一)利己型动机

    利己型动机以“获取”为核心特征,主要表现在“学习”和“社会交往(交朋友)”这两个方面。其中,“学习文化知识”突出了文化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独有特点,由于文化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文化技能培训、文博展览和导赏和文艺演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因此“学习文化知识”成为了主要的动机类型之一。除此之外,以“交朋友”为目的的社会交往动机在访谈中出现的频次也较高,主要出现在退休人员中,这与退休人员社会角色转变导致的社交需要直接相关,同时,在学习文化艺术知识的过程中与具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同行”(文化志愿者)进行沟通是十分必要的,这可能是社会交往动机比较流行的另一个原因。“动机兼而有之......认识了很多朋友,刚退休嘛,就找到了另一种生活。”(个案访谈ZMV01)“有培训有讲座,能帮助我学习,能跟社会有接触,如果自己发挥一点作用能对社会有贡献也算退休之后的生活有一些价值。”(个案访谈ZMV05)“主要还是想学点东西吧,干点自己喜欢的,对文史感兴趣。”(个案访谈ZMV02)“一个是学习,一个是快乐,求知就是一种快乐,兴趣很有关。交朋友也是重要的。作为志愿者,首先还是提高自己,接触这个方面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通过介入可以慢慢提高自己。”(个案访谈GGV01)

    (二)利他型动机

    “利他型动机”以“付出”为核心特征,主要包括“传播文化”和“奉献社会”两类。其中,“传播文化”体现出了文化志愿者的特性,“奉献社会”是所有领域的志愿者所共有的动机。“我不做志愿者的话,还可以自己弹弹琴,练练书法,都挺好,但那都是我自己的事,但做志愿者是为别人服务,这是最根本的区别。”(个案访谈ZMV08)“既是学习交流也是兴趣所在,同时自我价值的体现与肯定,志愿服务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是认同这种志愿理念的,在金钱利益之外,需要去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积极的事。”(个案访谈ZMV15)“我退休了,为大家伙做点贡献,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传播越来越重要。这里没有专业讲解员的岗,如果没有我们志愿者,工作确实不好开展。”(个案访谈ZMV10)

    三、对文化志愿服务事业的启示

    “利己型动机”体现了志愿者的个人发展需要。志愿团体在筹划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时,除了从社会需求出发,还应注重志愿者自身的发展,使志愿者自身的文化技能与项目需求的匹配程度,以便志愿者能充分发掘自己的长处;在招募环节,应重视通过已招募的志愿者自身的社交网络进行招募。“利他型动机”反映出了文化志愿者的内在心理需要,其启示是,在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环节,应注重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所得到的正面情绪体验;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公共文化机构和文化志愿者团体应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嘉许制度,依据文化志愿者服务时间和服务业绩定期开展星级文化志愿者认定活动,对服务时间长、社会影响大、成效显著的优秀文化志愿者予以表彰。

    参考文献

    [1]周晓丽,毛寿龙.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2008(1):92-95.

    [2]在2011年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春雨工程”活动之前,文化部、中央文明办于2010年在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点活动.

    [3]新华网:《我国登记在册文化志愿者超百万》,2015年1月20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20/c_1114065881.htm.

    作者简介

    仲兴(1986-),男,河北邢台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