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绿色发展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创新理念,是深刻体现我国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念,也是指导我国新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绿色;马克思绿色观

    绿色发展观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为基础,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绿色发展,就是对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双重制约的清醒认识下,以求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节约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发展理念。

    一、绿色发展观的初步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是我国绿色发展观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先驱,其生态思想遍布在其著作中,为我国绿色发展道路的探索指引了方向。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代生态学关注的基本问题,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好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所关注的内容。马克思生态思想主要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人与自然最终归宿是和谐。当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首先,人与自然是同一的,人是自然界的产物。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了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的思想。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一方面,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自然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建立起来了自然和人的联系, 人离不开自然, 因为人有饥饿, 饥饿只有通过自然中的物质才能满足。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其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人也具有制约性。自然界对人的先天性与制约性就要求人们尊重自然和善待自然,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恩格斯曾多次表达过在自然面前,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规律。”[1]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为技术可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技术的合理利用,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资源循环使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绿色思想在现在看来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资源浪费和利用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思想都体现了绿色发展观的内涵,标志着是绿色发展观的形成。

    二、绿色发展观的发展——毛泽东对绿色道路的进一步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中国的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形成了其朴素的绿色发展思想。毛泽东在汲取马克思的绿色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绿色思想。毛泽东认为自然界和人类是一种“双向制约”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成为了毛泽东绿色思想的逻辑起点。毛泽东指出“人类是地球的主人,人类要想做大自然的主人,首先要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中万物的生长和生活状态,才可以达到利用自然的目的。要以了解为基础,制定周密的战略方针,才能做好大自然的主人”。毛泽东十分重视绿化建设,提倡植树造林,发展林业。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口号,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治理江河,发展水利也是毛泽东绿色思想的重要体现。毛泽东在总结过去农业生产经验时,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搞好了水利有利于预防洪涝灾害,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毛泽东甚至还提出过南水北调的设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毛泽东南水北调的设想在今天也成为了现实。毛泽东综合节约利用资源,反对浪费的思想也是其绿色思想的一部分。毛泽东强调:“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这是一个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毛泽东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资源是同等重要的。毛泽东这些思想是我国现在提倡建设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基础。毛泽东的朴素绿色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绿色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它是我国的绿色发展观进一步的发展,为其不断完善和成熟奠定了基础。

    三、绿色发展观的完善与成熟

    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不断的把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不断的中国化,最终我国的绿色发展观日趋成熟。

    1.绿色发展观的理论内核----可持续发展思想。针对当时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的现状,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一种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同时兼顾的创新发展模式,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就是要解决代内和代际之间的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马克思生态理论的中国化,是对马克思绿色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继承与发展。

    2.绿色发展观的实质——科学发展观。长期以来,我国为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也造成了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特点,符合绿色发展的本质。营造绿色的环境,通过改善环境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也是绿色发展观理念的价值取向。3.绿色发展观的文化精髓——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观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到了极致,一系列生态危机标志着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难以持续,需要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发展,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都要求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社会形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并把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由此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党中央领导人不断的对绿色发展观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绿色的发展,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64页.

    作者简介

    成卓异(1991.7—)汉,湖北荆州人,研究生在读,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