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育工具的应用实践

    

    【摘 要】高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一直是教育界和学校德育、心育部门力求破解的难题。江苏省苏州中学校开发了“高三幸福笔记”作为突破此问题的心育工具。“高三幸福笔记”参考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的策略,旨在通过训练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升其学业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进而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

    【关键词】高考;高原现象;心育工具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3-0019-04

    【作者简介】徐洁,江苏省苏州中学校(江苏苏州,215007)课程处主任,高级教师。

    高三学生复习备考过程中,经常会在学习成绩达到一定水平后,出现学习效率、自我效能感、学业控制感降低的“三降”现象,由此产生无力感和疲惫感,导致学业成绩止步不前,甚至倒退。这些高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一直是教育界力求破解的难题。

    2014年,针对高三学生在复习备考期间普遍出现的“高原现象”,江苏省苏州中學校开发了“高三幸福笔记”心育工具,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通过几年的小规模试验,或多或少地提升了高三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控制感,甚至实现了最后的超越和突破。

    一、“高三幸福笔记”的理论依据

    “高三幸福笔记”在开发过程中参考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的策略,旨在通过训练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升其学业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增强心理韧性。

    培养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因此,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高三幸福笔记”的设计出发点是在教师的积极正向引导下,高三学生通过每日记录进行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在此过程中主动自我调节,体验幸福、满足等积极情绪,提升学业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自我调节能力强的个体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及学业成绩的掌控程度较高,有利于学业控制感的提升。学业控制感是指相信自己有能力影响或预测学业成绩,学业控制感强的学生成功的概率更高,缺乏学业控制感的学生失败的风险更大,而且学业策略、监控策略、成就动机等均与学业控制感有显著相关性。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会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易受惧怕、恐慌和羞涩的干扰。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提升自我效能感尤为重要,“高三幸福笔记”希望在复习冲刺阶段帮助学生保持期望,遇到难题理智处理,乐于迎接挑战,能够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在考场内发挥应有的水平。

    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逆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疫情背景、高考延期等构成了2020届高三学生复习迎考的环境。“高三幸福笔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监测、自我调整的平台。

    二、“高三幸福笔记”的应用实践

    1.内容设置。

    “高三幸福笔记”以周为单位设计一张图表(见图1),学生每日进行记录,内容包括太阳篇“今天鼓励自己的话”“今天我想完成的事”和月亮篇“今天感觉开心的事”“今天我已完成的事”。学生每天早晨起床后完成太阳篇部分,晚上睡觉前完成月亮篇部分,每日花费时间不到10分钟。

    在“今天鼓励自己的话”栏目中,要求学生每天至少写1句,可以是别人对自己说过的话,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名言。

    在“今天我想完成的事”栏目中,要求学生至少写3件事,可以是与学习相关的任务,也可以是和学习无关但个人期盼已久的小事情。每个任务的完成时间建议不要超过20分钟。

    在“今天感觉开心的事”栏目中,要求学生记录至少3件当天体验到的开心事,不一定是完整的事件,零星感触或体悟都可以。

    在“今天我已完成的事”栏目中,要求学生勾选当日任务完成情况并进行一些说明和总结,建议标注每件事的完成时间。

    通过填写这四栏内容,学生每日进行一次时间管理和任务管理,体验成长与幸福。图表下面还设计了“班主任寄语”和“本周自我评价”两栏,教师的指导和激励、学生的自我诊断与监测,利于学生持续不断地主动进行自我调节。

    此外,“高三幸福笔记”上还有能给予学生正能量的话语。笔记引言是“要被未来所吸引,不要被过去所驱使”,结语是“成熟由两部分组成:一半是对美好的追求,一半是对残缺的接纳”,图表最后一行是“这周我做得很好,我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一步了!”让学生每次翻开笔记,都能感到内心再次有了力量。

    2.实践问题。

    使用“高三幸福笔记”的过程是学生习惯养成和心理成长的过程。除了班主任每周通过“班主任寄语”对学生进行引导外,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在学生使用笔记的一周后、二模考试结束后、高考前进行3次评估,收集、整理学生集中呈现的问题。

    认识层面,部分学生将“高三幸福笔记”归类为作业,把每日的填写当成任务来完成。很多学生在晚上一次性写完一天的笔记,甚至有学生将一周的笔记一次性填满,或者写上“同昨天”。针对这个问题,在第一次反馈的时候,教师面向学生再次进行了笔记解读:记幸福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业控制感,所以记录一定要真实,“宁缺毋滥,对自己诚实才最重要”。

    方法层面,很多学生在“今天我想完成的事”一栏填写学习、作业等信息,且每天都一样。这虽然是事实,但不是一个理想的任务,理想的任务应该是充满新鲜感、动力感和趣味感的。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填写这一栏的时候会写上抽象的内容,如“感受自己、感受时间、感受阳光”,形成了“假任务”。

    表达层面,有些学生在“今天我想完成的事”一栏内填写了“减少使用手机”“心情保持稳定”“上课不睡觉、不走神”“英语完形填空错题不超过3个”等。这些内容不是任务,而是对自己的要求或期待。好的任务应该具体、短小、易执行、可控、可评估。

    坚持层面,第一周使用幸福笔记,全年级有32%的学生没有坚持下来,哪怕是写“今天感觉开心的事”,很多学生都觉得难以下笔,因为他们认为许多事情不值得记下来。这个时候要鼓励学生坚持,如果连续记录14天,就能跨过启动关键期。

    情绪层面,个别学生的笔记中充满了自责情绪。自责于控制无益,教师要指导学生尽量不要在笔记上出现含有“自责”意味的词句。

    3.效用研究。

    在“高三幸福笔记”下发的一周后、二模考试结束后、高考前2周,分别对学生上交的幸福笔记进行评估。由同一位教师统一评分,根据每日填写的及时性和具体性分为A、B、C、D、E五个等级。第一次回收349份,第二次回收142份,第三次回收22份。非强制性要求带来了较高的脱落率,同时也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学生在高三后期的状态。

    将有3次计分的学生划分为实验组,有2次计分的学生划分为对照组。为了使数据内容更丰富,在对照组中又进一步筛选出2次计分有明显进步的进步组,以及2次计分分值都较高的中间组。

    第一次评估在一模考试后,将一模考试作为前测成绩。第二次评估在二模考试后,将二模考试作为第二次后测成绩。第三次评估在高考前,将高考作为预测成绩。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次幸福笔记评估结果与3次考试成绩均不存在显著相关。但通过散点数据的二次拟合,发现了一些特点。

    一模考试后,除了中间组,其他组别都表现出一致的趋势:成绩好的学生对幸福笔记的重视程度两极分化明显,要么完全不在意,要么非常认真地完成。而中间组的学生中,幸福笔记完成得越好,成绩相对越差。研究假定,中间组的学生本来就具备很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和目标管理能力,且任务执行能力强,或许幸福笔记对这类学生的帮助甚微,甚至有可能产生负效应。

    二模考试后,学生完成幸福笔记的质量普遍提升。实验组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当幸福笔记完成度达到B及以上,完成度越好,成绩越好;当幸福笔记完成度在B以下,则完成度越好,成绩越差。进步组和中间组的数据显示,越认真完成幸福笔记,成绩反而越差。这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似乎更需要幸福笔记的帮助;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学生对幸福笔记过于执着,又因为无法完成而产生自责情绪,从而带来显著的负效应。对照组的数据比较有意思,幸福笔记完成度在C左右的学生有相对更好的成绩。

    高考的趋势和二模考试的趋势基本一致,即坚持完成幸福笔记的学生具有相对更好的成绩。

    4.结论。

    “高三幸福笔记”对提升成绩的实际效用,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态度,过分在意或完全不在乎,都可能产生负效应。比较好的状态是将其作为一个记录和督促自己努力的辅助工具。

    “高三幸福笔记”的执行需要非常及时、有力地跟进,如果缺乏班主任或家长的参与,就会流于形式,无法达成理想效果。

    及时、完成、坚持,三个要素缺一不可,“高三幸福笔记”的评价标准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展开。本次实验更多以完成度和态度作為评价指标,对于及时性和坚持性的跟进不够,可能影响实验数据的精确性。

    三、“高三幸福笔记”的实践反思及展望

    破解高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靠一种方法或一个工具。“高三幸福笔记”只是一条探索之路,其应用也需要放在学校德育、心育的大生态设计中进行。如何对笔记进行更科学的评价,如何提升笔记完成的及时性和坚持性,是下一阶段需要继续研究和完善的问题。但从当前的探索和应用中不难得出结论,在高考复习冲刺阶段,“高三幸福笔记”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控制感,进而对其学业成绩产生正效应。

    【参考文献】

    [1]CARR A.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第2版)[M].丁丹,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2).

    [3]DWECK C S. 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M]. New York: Random House,2006.

    [4]HALL N C,GOETZ T.Emotion,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ion:A Handbook for Teachers[M].Bingley:Emerald Group Publishing,2013.

    [5]PERRY R P,HLADKY J S,PEKRUN R H,et al. Academic Control and Action Control in the Achie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A Longitudinal Field Study[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1,93(4).

    [6]姜媛,田丽,薛璐璐. 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与心理健康:学业控制感和人际关系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0,18(6):798-804.

    [7]席居哲,叶杨,左志宏,等. 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实践[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6):14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