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微信那些事儿

    管先海+李兴利

    李兴利:根据2016年3月《微信影响力报告》,保守估计微信公众号在1300万以上。根据公众号“档案微平台研究”统计,截至2017年1月底,全国档案微信公众号384个。本期沙龙,请大家一块儿来谈谈档案微信那些事儿。

    赵跃:《2015年度全国政务新媒体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政务微信公号已逾10万。当然,档案机构也被卷入新媒体潮流当中,以微博微信为主的档案服务已在很多机构开展起来。但是真正能够“驾驭”新媒体平台服务的机构不多,有一条成熟的“用户需求 +资源生产加工+服务与推送+问题解决”工作机制的机构更少。“勇于”尝试新媒体服务的同时,还要善用新媒体平台,也就是说,转变观念引进新媒体平台只是第一步,要用好这些平台,还是需要有人去花心思的。

    任琼辉:作为关注者和参与者,个人觉得当前档案公众号大致可分为四类:依托于档案局或馆(综合性档案馆,高校、企业档案馆);档案服务公司开设的;其他组织类的,如杂志社;最后是个人类微信公众号,当前活跃的有数十个。当前档案微信数量上虽然已经有几百个,但活跃的不足三分之一。这与领导重视、个人兴趣、资源充足与否、团队建设、经费支持、是否纳入考核、推文审核机制等相关。

    杨欢欢:在微信“添加朋友”中搜索“档案局”,有将近100个相关微信公众号,搜索“档案馆”的结果更多。这些名称相近、机构类似的档案微信公众号,如何才能形成自己“不可替代”的特色,提供的档案服务恰好就是用户需要的,而不是沦为提供绑架、轰炸用户“垃圾信息”的公众号,是摆在承办微信公众号的档案局(馆)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时代,用户永远不缺数据,缺的是有价值的信息。找准用户定位,档案局(馆)微信公众号培养用户黏性才有可能。

    郭东升:档案人微信圈,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馆(室)业务圈。如聊城市的档案业务圈是以聊城市档案局业务指导科为群主的。上为接收山东省档案业务指导机关指导,了解上情的手段;下为指导各县(市、区)及市直档案科(室)业务,掌握下情的手段。另一类是档案与社会互动的圈子。这类圈子,群主是档案编研人员,话题、活力在社会。做好档案微信圈的事,不容易,群主是要付出很大心血的。

    追梦人:档案系统开通的微信公众号也很多,比如“老档员”“档案微传播”“档案零距离”“档案图志”等,每天有新的消息可看,感觉挺好的,从中学到不少知识。这是一个好的平台,档案界的朋友们互动,天南海北地拉近了档案工作者的距离。

    追梦的少年:我和同班另一个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策划了微信公众号,从商量名称到申请公众号,从拥有第一个粉丝到现在拥有300多个粉丝,我们经历过推广时的无人问津、冷嘲热讽,也经历过关注的人数越来越多时的喜悦,这一切都证明了我们开创微信公众号初衷的正确性——档案学子从来都不是孤独的,我们要学会用心发现档案、在点滴中发现档案。

    王彩虹:微信平台有速度快、范围广、受众多、形式多样等特点,而且它强化了二次传播、三次传播。通过各类微信公众号,公众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档案工作,无形之中,拉近了档案与社会、公众、各行业的距离,微信增加了档案与公众生活的黏性,也渐渐地使档案与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王凤珍:我认为微信服务是当今最为实用的档案服务模式,利用微信公众号可使档案局(馆)在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中处于主动地位,可随时主动地向用户发送问候、公告、快讯等信息,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同时,微信支持文字、图片、视频和语音等信息的传递,使档案信息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更为重要的是微信消息发送与接收时效性强,可以做到即发即送,即送即达。档案局(馆)通过微信可切实为用户提供高质、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有效改善档案信息服务滞后、呆板的局面。

    余厚洪:档案微信,有层出不穷之势。总的来说,有不少档案微信公众号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例如“档案小报”“档案春秋”等。通过手机微信平台推送与档案有关的信息,这是档案微信的应有之义,包括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国内外档案工作最新动态、中外档案学家思想、各地档案信息化实践、城市记忆工程、档案征集中的新发现等,但凡与档案有关的人和事、理与据,都可以在档案微信中推介。当然,在多如牛毛的档案微信公众号中,如何“出类拔萃”,关键在于拥有“独特的个性”。只有强化自身特色,推送与众不同的档案领域“新知识”,才能拥有自己的“粉丝团”。从我所关注的档案微信公众号中,感觉相关档案微信的实时互动、讨论交流等特征略嫌不够,只是一味地单方面推送信息,建议在档案微信的“双向互动”方面予以加强。

    浅草:我认为要想办好微信公众号,关键有四点:一是一定要跟行业有关,要牢记本职工作和创办微信公众号的初衷,不要老是发新闻时尚的話题;二是做优秀的“标题党”,拿出最有创意的标题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三是做好美编设计,把图文编辑得好看;四是突出行业特色,像肯德基就可以通过微信号进行自助点餐、优惠打折等。这些都是我们办好档案微信公众号值得借鉴的地方。

    米其林:档案微信公众号要有吸引力,一是增强信息发布的规律性。有规律性的东西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建议发布信息时,注意时间、频率和内容的规律性。发布的时间点要充分考虑人们翻看微信的习惯,建议一周一至两期,一期三至四篇。在起步阶段,为了更多地吸引注意力,可以适当提高发布频率。二是注重原创性。要想成功抓住大众的眼球,必须拿出有特色的内容,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而原创的信息更能凸显地域性、行业性和趣味性。

    张小宝:微信并不是一味地推送产品和服务就能获得理想效果的。必须做到“精准”与“互动”并重。“精准”即提供客户想要的产品和服务;“互动”即及时解答客户的咨询,与客户开展活动交流,而不是十天半月才给客户答复。目前,大部分微信公共平台认为微信能够实现“精准营销”与完成“互动”的目的。但是,他们对“精准”与“互动”的理解,与用户的理解往往不同。他们所说的“精准”是推送的对象有了明确目标,自己可以选择性地推送信息;“互动”则是“可以交流”了,是单向的。但是用户理解的“精准”则是当我产生这种需求的时候,你就给我,而不是我曾经喜欢过的就给我;“互动”则是当我有这种需求的时候,你就给我反馈,而不是你跑过来搭讪我。用户与后台管理者都是从各自角度理解“精准”与“互动”的,所以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偏差。

    王建祥:档案微信公众号和以前的档案网站和微博都是宣传、利用的平台,且具有网站和微博所不具有的特征,如何在运用这些特征的时候不断地推陈出新是需要大家研究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档案部门要很好地将档案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结合起来,打造与公众互动的综合性公众宣传平台。

    何思源:我认为档案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主要面临着“四大困境”:一是推广途径单一,影响相对不足,主要局限于通过朋友圈转发或张贴二维码的方式进行推广;二是定位不清,受众不明,许多公众平台运营初期并无明确的定位与规划,有稿就推,无稿就停,推文更新频率较低,且缺乏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进而导致核心粉丝数量相对薄弱;三是推文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不但给用户获取所需信息增加成本,也不利于创造优质的传播环境;四是互动性不足,用户开发水平较低,绝大多数档案微信公众平台存在留言查看不及时等问题,缺乏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从而导致用户黏性不断降低。因此我认为,应当通过找准定位、明确受众,建立服务团队、进行有效管理、拓展推广途径,坚持原创、增强互动、打造品牌,转变运营思维、更新传播理念等方式,优化档案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模式。

    黄贵滨:微信公众平台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三:一是功能搭建。微信公众号无论是订阅号还是服务号,创建最核心的是三大模块设计,必须有一定的吸引力,要拿出真正的看家法宝给用户使用。二是文章推送。必须立足本行业,多挖掘涉及民生的、独家权威的内容,可以充分运用视频、音频等多种图文方式编排,增加文章的吸引力。可以转发具有共性的,或者有自己角色在里面的热点文章。三是互动。包括网友问题的答复,多策划活动,线上预热宣传、线下组织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增强用户的黏度。在微信推广方面,从推广渠道上可分硬广(报纸、电视、海报等广告)和软广(网站、论坛等网络文章),从推广方式上可分线上推广(求关注、求转发、发群、发朋友圈)和线下推广(扫码关注、关注送礼品、关注报名可参加活动、组织活动吸粉)。

    倪代川:做好档案微信公众号,我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格外注意。第一,要对微信公众号的技术平台有所熟悉,这既便于操作,也有利于研发;第二,要有一批有组织、有纪律、有责任、有能力的运营团队各司其职,确保平台的有效运转;第三,微信发布频率要保持,微信內容既要有专业特色,又要有图文并茂的视觉效果,甚至要有些视频内容等;第四,仍然要做一定的营销推广,通过各种渠道频繁“现身”,给人以熟悉感。

    (摘自《档案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