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李静

    【摘 要】《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悲剧,是不平等的社会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现象以及封建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反映了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社会现实,对受压迫者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关键词】《雷雨》;戏剧艺术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1-0028-01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1933年创作的一部话剧(四幕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1卷第3期。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一、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

    作者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起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这部剧在两个场景、剧中情节发展不到二十四小时内,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他从自己青少年时期熟悉的社会圈子里提取了《雷雨》的题材,故事写煤矿董事长周朴园,年轻时遗弃了为他已生两子的婢女侍萍,长子周萍留在周家,侍萍携次子投河遇救,离乡远走。周朴园误以为她已死。后周家也北迁,与侍萍再嫁的鲁家共居一地,但互不相知。鲁家父女都在周家为仆,次子大海在矿上做工,周妻繁漪与长子周萍有私情,后知周萍爱鲁女四凤,繁漪欲遣去四凤才召来侍萍,两家关系被揭开。当周萍与四凤知道是异父同母兄妹,双双自杀。繁漪之子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大海为罢工代表在周家受辱被殴打,逃奔而去。侍萍与繁漪不堪重压,一呆一疯,只剩下周朴园孤独一人。

    作者在剧中写了尖锐的思想冲突和阶级压迫与斗争,但主要是描写新旧交替时期三个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女性,以不同的方式对命运所进行的抗争,以及她们走向毁灭的悲剧。整体结构紧凑集中。

    二、戏剧冲突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一)周朴园和侍萍重逢相认, 交待出戏情的前因后果。在戏剧作品中, 戏剧事件的展示只是一个连贯的事件中的一部分, 是截取的生活的一个片段。这就有必要交代出戏剧前情,让观众清晰地看到戏剧冲突发生的前因后果。同时, 只有交代出戏剧前情,才能以前情推动正在进行的戏剧冲突。周朴园和侍萍重逢相认,这一情节的设定,很好地推动了整个戏剧的矛盾冲突。

    (二)通过独特的母子会面, 多方组织戏剧冲突。侍萍在周朴园面前, 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周朴园以不准认子为前提条件答应了她, 而她 “我只想看看他, 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 母子相见, 是侍萍感情的驱使,通过这样的母子会面,把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牵扯到一起,渐渐浮出水面。

    三、人物个性化的对话语言,非常精彩

    (一)语言的精炼美。《雷雨》中,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

    周朴园:嗯, ——我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哦, ——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怎么?

    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惊愕):什么?

    鲁侍萍:她没有死。

    周朴园: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 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鲁侍萍:她又被人救活了。

    周朴园:哦,救活啦?

    鲁侍萍:以后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 以为她那夜晚死了。

    周朴园:那么,她呢?

    鲁侍萍:一个人在外乡活着。

    周朴园:那个小孩呢?

    鲁侍萍:也活着。(《雷雨》第二幕)

    这样的戏剧前情的交代和介绍,堪称精妙。这里的一段对答,一问一答,衔接紧凑,意属分明。这就造成了戏剧的舞台气氛,形成了特定的戏剧冲突。事中有人,人事相连,不断显露出周朴园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心理状态。

    (二)台词含蓄美,耐人寻味。在《雷雨》中,潜台词比比皆是,如大海打周萍时所说的“你准备好了?”就是指你是准备好跑了呢?还是准备好挨打了呢?又如《雷雨》第二幕周朴园与侍萍相见那场戏,当周朴园还不知道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侍萍时,表现出一种眷念、忏悔之情,当认出侍萍后,露出了资产阶级伪君子的真相。他严厉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两句从下意识里冒出来的话,是有内心语言和潜台词的。前一句“你来干什么?”的潛台词有两层意思:第一,你大可不必到这儿来;第二,是一种威胁之意,你想来敲诈我吗?后一句“谁指使你来的?”的潜台词是:不是你,那一定是鲁贵指使你来敲诈我的。他非常害怕他和侍萍的事暴露在鲁贵这个下人面前,这对他的名誉、社会地位都是一个严重的威胁。这两句“言外之意”的潜台词,对于表现周朴园的虚伪性格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含蓄的语言表达了潜在的意思。

    《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话剧创作的扛鼎之作,一问世就引起了中外作家和观众的重视。郭沫若称赞它“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1935年初,《雷雨》首次被搬上日本舞台,演出盛况空前,不久,它又被译成日文。茅盾后来也说:“三十年代末,《雷雨》在上海演出,震惊剧坛。”这部话剧在城市受到欢迎,在农村也深受欢迎。几十年来,它始终放射着艺术光彩,表现出作者杰出的戏剧才能,百读不厌。

    参考文献:

    [1]曹禺.曹禺选集·后记[M].1993.

    [2]曹禺.《雷雨》序[M].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