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中“信任困局”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闵竹欣

    【摘? ? 要】家园共育是当前幼儿教育着重提倡的一种模式,也是每位幼儿教师的重要工作。但是当前教师与家长沟通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信任困局”,为家园共育的良好开展带来了不小阻碍。本文就从“信任困局”的出现原因开始详细分析,并给出了三点通过全方位的沟通与家长建立起稳固信任关系的策略。

    【关键词】家园共育;信任;沟通

    中图分类号:G610?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06-0175-02

    【Abstract】Home education is a model that is currently advocated by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job for every preschool teacher. However, there is an inevitable "trust dilemma" when teachers and parents communicate, which has brought a lot of obstacles to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homeland co-education.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trust dilemma" and gives three strategies to establish a solid trust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s through all-round communication.

    【Keywords】Homeland co-education; Trust; Communication

    家園共育是我们每位幼教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任务,但家园共育的有效开展是建立在一定信任基础上的。幼儿由于年龄较小的局限性,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园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这就严重影响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信任关系,为家园共育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一、“信任困局”从何而生

    (一)公众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认知误区

    现实中,大多数家长在面对孩子和教师对事件描述不一致时,更倾向于相信孩子的描述,理由往往是“孩子怎么可能说谎”。但随着对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表明,5岁的幼儿就已经具备了成熟的说谎能力,4岁的幼儿就已经会采用如“虚构证据”“破坏证据”等欺骗策略,3~6岁的幼儿都是有可能会在一定情况下说谎的。而对于儿童说谎原因的形成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3~6岁的幼儿既存在因自身认知水平导致的无意说谎,也存在出于满足自身优越感、满足虚荣心或是逃避惩罚等目的的有意说谎。

    下面就举两个常见的案例:①康康与洋洋闹起了矛盾,康康推了洋洋一下,让洋洋差点摔倒在地,教师见状及时将两人分开。第二天洋洋的妈妈怒气冲冲地来找教师,说洋洋告诉她昨天被康康打了一顿,牙齿都被打松了。教师则将昨天的情况如实地反馈给家长,家长不相信,并更坚信孩子这么小是不会说谎的。过了几天,洋洋的新牙齿长了出来,家长这才知道洋洋牙齿松动的真正原因。

    ②一天晚上小花的家长打电话给教师,说小花的手臂上有一道口子,孩子说这是在剪纸课时划伤的,家长便认为教师不够尽责。对此,教师表示当天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家长则不相信教师的说法。第二天,教师仔细调查了小花的伤口,并不像剪刀造成的痕迹,并且幼儿园中的剪刀都有良好的安全防护,教师便继续询问调查当天和小花坐在一起的幼儿,最后发现小花的伤口是由于自己抓挠造成的,因为害怕被家长责难,便撒了谎。

    从上述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幼儿有意说谎和无意说谎的情况都是客观存在且较为普遍的。在大众看来,幼儿都是作为天真无邪的象征,公众也缺乏对幼儿说谎心理研究全面、科学的认识。因此,当教师与孩子对一件事情描述不一致时,家长就惯性地质疑教师所言的真实性。

    (二)师幼关系不平衡引发的关切效应

    在公众的一般认知中,3~6岁的幼儿对外界事物都缺乏一定的认识,自我保护能力极差,也很容易受到伤害,而教师则是身心健全的成年人,人们便很正常地会产生“孩子很弱小”“教师很强势”的判断。而在得知幼儿园中发生了一些意外后,家长也很容易因为过于关切孩子,丧失了一定正确的判断能力,进而对“处于强势地位”的教师产生怀疑。加之近年来媒体行业的发展,在一些真真假假的“幼师虐童”报道冲击下,家长的这种担忧心理便会进一步加剧。

    但事实上,各行各业都存在极少部分职业素质低下、缺乏职业道德的从业人员,幼师领域当然也不例外。但这些极少部分人一旦被曝光,却影响到了整个行业的声誉,这也导致了当孩子在幼儿园中发生意外时,家长的判断就很容易被这些极少部分的事件带偏,直接从媒体宣传的这种“刻板印象”先入为主,导致了家长对幼师的过度质疑。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也提醒了我们每位幼师从业者,在如今这样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要先完善好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要通过媒体渠道主动发声,让家长能够理解我们的工作,从而塑造起自身的正面形象。

    (三)家园之间的前期信任建立不足

    在园中意外伤害事件发生后,教师面对家长们的猜疑和不信任,往往会感到很无奈。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两种因素,这种不信任其实还来自前期家园之间的信任度积淀不足。信任感的建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尤其是幼儿园这种家长将自家孩子托付到陌生环境的机构。如果在前期家长就对教师的工作感到不满,而教师又不主动与家长沟通时,家长就很容易产生教师不够尽责的观念。而后续一旦发生了意外事件,家长的这种观念就会越发膨胀,将问题的所有原因归咎于教师的不够负责。反之,如果教师平时就足够认真尽责,有事主动及时沟通,家长就会逐渐与教师建立起信任,这种信任会在意外事件发生时,家长更倾向于倾听和理解教师的言行。

    二、“信任困局”如何解决

    (一)提前开展沟通,做好入园心理建设

    入园对孩子来说,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空,物质上有着与家庭截然不同的环境,精神上也是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集体。如果孩子在入园后发生了意外情况,家长很容易将其原因归咎于孩子受到了不良对待。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在入园前对家长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这样在遇到突发问题时心态就能更平和,也更理性。

    从教学实际来看,孩子在园中发生的各种意外事件都具有偶然性和个别性,但也同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大多数孩子在入园初期出现的分离焦虑症,同伴之间偶尔出现的矛盾和冲突,户外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受伤等情况。针对这些共性问题,教师要提前对家长进行足够的引导,让其能对孩子在入园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了解和准备。此外,我们还要帮助家长更多地了解3-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给予家长一些专业性的教养意见。这样充足的入园前期心理建设,就能有效帮助家长理解我们的工作,在发生突发情况时也就避免了家长将责任全部归咎于教师的情况发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让家园共育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二)日常保持沟通,积极互动建立信任

    家长是否会相信教师的说法,从短期来看是仅针对当前发生的事件,但其反映出的确是平日里对教师信任度建立的高低程度。而信任建立最重要的就是溝通,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若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立起稳定的互动关系,就能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任是日积月累而来的,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都能尽职尽责,那么家长就会逐步对教师产生高度的信任,即使在日后发生了一些小矛盾,也会很容易解决。在入园初期做好互动的基础上,我们再在日后的工作中利用电话、微信等现代通信工具,及时与家长保持持续的沟通,让家长能了解自家孩子在幼儿园中的生活,就能让家长保持一种临场感,也对教师产生更多的亲切感,这样在入园初期建立起的信任就能得到保持和稳步积累。在一段时间的积累过后,这种信任就会变得更加牢固,在意外发生后家长就能保持一定的理智,避免矛盾激化。

    三、结语

    总而言之,信任是家园共育良好开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家园之间建立起坚固的信任关系,并持续对其维持加固,才能在突发事件到来时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与矛盾,让幼儿园各项教育活动开展得更顺利,也让幼儿的身心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倩倩.实现家园有效沟通的策略[J].甘肃教育,2020(01).

    [2]廖丽娟.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共育模式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

    [3]胡馨婕.家园共育不能一蹴而就[J].教育家,2020(47).

    [4]宋欢.做好家园共育=工作事半功倍[J].当代家庭教育,2020(35).

    [5]周裕芳.家园共育有妙招[J].清风,2020(22).

    [6]朱晓云,黄琳怡,龚慧.携手同行,构建家园共育机制[J].教育家,2020(43).

    (责编?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