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地区“释比戏”的保护传承价值研究

    黄凰

    【摘 要】羌族“释比戏”是民间的、通俗的、口述形式的大众艺术,表达了羌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性格特点。“释比戏”有着活态传承、家族相传的显著行业特征。笔者主要从“释比戏”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认识价值、社会和谐价值,几个方面深入研究其保护传承的意义,并针对“释比戏”的保护、传承提出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价值;羌族;释比戏;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1-0010-02

    羌族,远古时期至今延续的古老民族。现今分布在岷江上游。此民族经历千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羌族人信奉“万物有灵”,尤其是以白石为象征对众多诸神的崇拜,其突显了原始的朴素风格和现代文明的认同点。释比戏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不断发展起来。近年来有关释比戏文献及书籍有:《羌族宗教祭坛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宗教学研究》《释比文化的渊源与社会功用》《作为濒危文化遗产的羌族民间戏剧》《释比·羌戏·文化遗产》《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禹崇拜——以岷江上游羌族为例》《西羌古唱经》和《神秘的白石崇拜——羌族的信仰和礼俗》等,这些书籍、文献对释比戏的传承保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条件的局限性,一些专家、学者田野调查交通不方便较难接触到老释比,调查研究无法深入,尤其是羌民族支系多,各地释比戏的文化各异。因此,部分文献资料记载的释比戏较为模糊,涉及范围不够全面,对羌人生活生产方面的记录较少,对宗教文化方面记录较多。因此,继续对羌族地区“释比戏”的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羌族“释比戏”文化价值

    2000年人口统计,在茂县羌族人口的比例是88.92%,在汶川县羌族人口的比例是26.69%,在理县羌族人口的比例是32%,在北川县羌族人口的比例是56.64%。茂县、汶川、理县、北川,这是羌族人民的聚居地。其自然资源丰富,文化资源多样性。作为文化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其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历史文化博物馆众多。文化遗产分布较广、数量多。释比戏是羌族地区独特的戏剧文化,其传播方式主要以口述为主,积淀了羌族人民的历史文化,承载着羌族人民的信仰,蕴含着羌人的民族情感。但是这份地方性知识遗产在“5.12”大地震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羌族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也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可喜的是在羌族传统戏剧方面,“羌族麻龙马灯”“许家湾十二花灯”列入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羌族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释比戏还未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应加快其步伐,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羌族“释比戏”社会价值

    释比戏对羌人来说并不陌生,更不像教条主义那样生硬,而是贯穿在羌人生活、生产、婚丧嫁娶中,对整个羌族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释比戏的传承也带着一些宗教思想,其思想也随之传承下来。直到今日,羌人自古就有崇拜神灵的思想,他们崇拜的对象有天神、地神、大山、森林等,且都以白石为象征,因此羌族有白石崇拜的传统,《羌戈大战》中有详细关于崇拜白石的叙述。这种思想融入释比戏内容中代代传承下来。虽然,长期以来佛教在羌区周围盛行,但羌区人民一直保持自己的信仰,没被其他思想占领自己的精神世界。释比戏内容中包含着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释比戏唱词中包含着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宣扬着尊老爱幼、重视自然物、惩恶扬善的规律等,对羌族人民的思想行为产生着向导作用。其中对婚丧嫁娶中有严格的民约,对羌人的行为有着规范作用。相关生产、医药的释比戏唱词,则对羌人的日常生活起到指导意见。总之,释比戏传承了羌族文化,把羌族的社会关系调整到协和的状态,保持着社会的稳定。

    三、羌族“释比戏”艺术价值

    羌族“释比戏”能流传至今,不仅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丰富的民俗遗产价值,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通过释比戏的歌、舞,反映出羌人的生活方式、民间习俗、历史传说、生活思想及情感,充分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生产状态、生活风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释比戏的法事,是集诗、歌、乐、舞于一体的仪式活动。释比戏运用这样的艺术性来感染人,使大家产生共鸣,对人们精神信仰起到引导作用。

    (一)羌族“释比戏”的文学性

    羌族释比戏中唱段多用押韵的诗歌,有四音节句、五音节句、六音节句,也有不太规则的唱词,其共同特点在语言形式上都具有美感。《羌戈大战》属于释比戏最重要的一部分,唱词第一遍便是它,讲述羌族在历史迁移中两次与魔兵战斗,两次不同的战场,每场有不同的故事。如重建家园篇选段:日补坝,宽又宽,杂草长满山。羌人战败戈基人,欢欢喜喜建家园。吹起牛角号,号声洪亮多庄严。敲起羊皮鼓,鼓声咚咚震云天。阿巴白构筑寨内,日夜操劳百事管。分派九子住九寨,十八大将镇四边。大儿合巴基,进驻夸渣好山川。二儿勒查基,进驻热兹花果山。三儿楚门基,进驻夸渣好山川。四儿楚主基,进驻波洗防敌范。五儿木勒基,进驻兹巴开草山。六儿格日基,进驻客苏把民安。七儿固依基,进驻尾尼辟草原。八儿娃则基,进驻罗和守边关。九儿尔国基,进驻巨达防戈人,九子人人有驻地,十八大将分守十八关。释比戏内容中也会运用赋、比、兴手法,如《木吉珠和斗安珠》:天上有个木吉祥珠,木吉珠心里想凡间,木吉珠心里爱凡间。地下有个斗安珠,斗安珠心里想娶亲,斗安珠心里盼要亲。除此之外,释比戏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如《颂大禹》,歌颂大禹不畏艰难险阻尽心治水的故事,在结构的安排上合理,起承转合有章法。

    (二)羌族“释比戏”的音乐性

    释比戏中经文是以唱诵的形式来表现,有一定的音调。做不同法事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音调。转山会中许愿、还愿,唱词音调教为平和,在中低音区交替进行。为人驱除秽气化解厄运,唱词声音比较急促、有力,音调基本在中音区。驱除鬼魔,赶走邪气,唱词愤怒、音调高亢,在高音区释比运用真假混声。查找文献资料笔者发现,五百多部释比戏其唱腔和音調近100种,这些唱腔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平坦自然、时而低回婉转、时而平顺流畅,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各不相同。

    四、羌族“释比戏”认识价值

    释比戏是羌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其内容丰富,堪称羌族社会生活中的百科全书。因此,具有多方面的认识价值。笔者从道德、民俗、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角度来研究,展现释比戏丰富多彩的文化特点,从而把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最大力度的传承和发展。

    释比戏作为了解羌族人民的生活和民族信仰的最佳材料,许多唱段介绍了羌人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活动仪式,并详细讲述了民俗仪式活动的来历。释比戏中的神灵是羌人们膜拜的对象,唱词详细叙说了神灵的故事,也介绍了神灵的由来。因此,释比戏成了羌族人民的精神食粮,是其信仰的重要依据。释比戏中如《磨房》《八月播种》《吉叶》《采料》《敬青稞·麦子》《修房》,反映了羌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了解羌族人民生产方式的宝贵材料。此外,作为释比戏的承载者——老释比,他也遵守着羌族一套严格的规矩。鼓是释比做法事的用具,它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笛》中说道:“释比戏三种鼓,颜色差异各不同。白鼓用来还天愿,黑鼓用来保太平,黄鼓用来驱邪恶,凶事、鬼事用黄鼓”。笔者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可以分析出,羌族的民俗民风和民族信仰能流传至今,很大程度上源于释比戏的传承。此外,释比戏是人们了解羌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学者们研究羌族文化的宝贵材料。

    五、羌族“釋比戏”社会和谐价值

    释比戏——羌族极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反映着羌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指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规范着羌族人民群体生活的方式,提高羌族人民的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共同认知性,有利于社会和谐。释比戏内容包含大量的传统道德观念,人们在传承宝贵遗产过程中,宣传高尚的伦理道德观念,将会有益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禹传说”,大禹治水、建国的丰功伟绩,敢于克服困难、注重拼搏为羌族人民谋发展的精神,始终鼓励着世世代代的羌家人。在大禹祭祀仪式中,释比戏的核心内容是讲述大禹的事迹,突出大禹对羌族人民的贡献,唤起广大人民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释比戏宣扬着羌族人民大团结的思想,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六、羌族“释比戏”的保护传承建议

    (一)加大宣传,增强保护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设立“释比戏”宣传网站,每年按时举行羌族民间民俗活动,邀请老释比表演释比戏,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释比戏的保护意识,营造人人参与和人人关心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当地地理优势,在禹镇,在每年的大禹祭祀活动仪式过程中,发动人民群众参与,让广大群众了解“禹传说”,了解释比戏表演内容,从而达到对羌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的。

    (二)抓好传承,建设队伍

    重视对羌族“释比戏”传承人保护的重要环节。“释比戏”是活态的传承,传承人的缺失直接导致文化遗产的遗失。年轻一代很少有人愿意学习释比戏,即使祖辈是释比世家,青年人由于表演释比戏收入低也没有传承释比戏的意愿。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鼓励传承人带徒传艺的措施。加大扶持手段,对传承人进行考核认定,合格后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其次,建立“释比戏”研究基地,对释比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保护释比戏的主要途径是加大传承人人才方面的培养,沿用家族相传、师徒相传的制度,让释比戏在民族文化中得以流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蕴含着多元性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当今经济发展已然成为一种共识。释比戏是羌族地区活态化石,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羌族“释比戏”文化遗产是我们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陈兴龙.羌族释比经典的性质和价值[D].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

    [2]焦虎三. 释比文化的渊源与社会功用[D].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3.

    [3]张泽洪 熊永翔.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禹崇拜——以岷江上游羌族为例[D]. 宗教学研究,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