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课程:高质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刘胜峰

    [摘 ? 要]项目式课程是素养时代最为重要的一种课程的结构方式,在实现从掌握知识技能延伸到能力素养的培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基于校馆合作,将艺术、科技、历史等教育课题按类别分为若干个认识项目或技能单元,建成以问题研究为主体的项目式课程,引导学生以主题化、任务型的学习形式,在传承与创新中打破文本知识与世界之间的边界,高质量地培育核心素养。

    [关键词]项目式课程;校馆合作;问题研究;核心素养

    一、项目式课程的实践背景

    1.素养时代需要发展学生的真实性学力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按照传统模式学习和思维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在学生未来将要踏入的社会中,许多问题无法只依靠单一的学科知识解决,而是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多学科思维才能解决。信息化社会越来越需要发展学生的真实性学力以应对多文化共生的社会发展需求,要培养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里进行以完成项目学习为任务的素养与能力。为此,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构建了“项目式课程”,意在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真实性问题,发展学生的真实性学力。这与北京市PDC课程联盟、全球的PBL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一致,都是以项目完成为载体,通过实景体验式学习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

    2.当下的课程改革需要多元的学校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我国于2016年9月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和课堂教学转型指明了方向。许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学校课程如何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个性化教育发展的需要[2]。厦门实验小学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着手建设项目式课程,努力对学校课程实景化,用项目学习的形式驱动学生的欲望和兴趣、实践和体验、思维和意识,生成经验与技能、素养与价值,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成为具有优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

    3.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为学生铺垫未来

    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基础教育既不可替代也不能超越,只有实施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适切课程,才能既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又为其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拥有绚丽多彩的美好童年是学校教育最舒展的姿态,而课程是学校给予学生最好的成长礼物。厦门实验小学通过项目式课程给学生不断播下各种兴趣的种子,待气候合适,这些种子便会生根发芽,助推学生成长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成就一生的绚丽多彩。

    二、项目式课程的基本内容

    “项目式课程”是厦门实验小学根据课程理论设计、开发,以项目实施为主体,学校和社会公共机构共同将植物、艺术、科技、历史等教育课题按类别分为若干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作为一个独立且完整的课程。项目式课程具有清晰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要求,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通过团队合作在真实具体的情境里解决一个综合性问题。

    目前,学校通过与多个社会公共机构的合作,实施了“三年级走进植物园、四年级走进艺术馆、五年级走进科技馆、六年级走进博物馆”等项目群,每个班级的学生每个月用半天的时间到相应社会场馆进行实景式学习,已经开展了“了解自然、探秘科学、解读人文、体验侨情”等项目课程。这些学习项目突破了课堂教学局限,走向学科整合,各方面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环环相扣,共同形成学生的生命成长圈。

    三、项目式课程的实施路径

    1.校馆合作,携力建设课程

    厦门实验小学主动与厦门市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植物园等场馆合作,把场馆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打造与教学内容互补的课程。学校与所合作的场馆共同规划项目式课程,使学习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目前,已合力开发出近二十个优质项目式课程,努力实现不同场馆有不同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比如,科技馆给学生提供了力学、声学、光学、电磁学等六个领域的内容,植物园给学生提供了草本植物研究、沙生植物研究、蕨类植物研究以及夜间观察动物等八个类别的学习内容,艺术馆给学生提供了书法、中国画、摄影、高甲戏、南音、民乐等八个类别的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有力地弥补了学校课程的不足,为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多元路径,丰富学习体验

    针对当前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厦门实验小学强调采用多元路径实施项目式课程,即:学校课时保证一部分,课后实施一部分,课外完成一部分,家长帮助一部分,支援单位保障一部分。学校和场馆负责人从问题、技能、成果三个维度设计每个项目的具体学习要求,有的是由学校教师执笔编写,有的是由场馆教师编写,大家各展所才、各尽所能。学生除了利用学校综合实践课进场馆集体学习外,还需要在进馆学习之前先了解将要学习的对象,并在学习之后要借助相关链接资料再次延伸学习。比如,可以进行二次深度学习,也可以到同类的社会场馆进行观察研究,还可以聚焦相同主题进行延伸学习,学时不限。

    3.课内主修,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为了保证项目式课程的学习质量,厦门实验小学为每个年级提供六次进场馆学习的机会。每一次进场馆学习之前,学校都会与该场馆的负责人进行充分沟通,确定进场馆学习的时间,确保学习时长不低于2.5小时。在班级活动之后,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阶段小结,优化教学活动,以促进后续的同年级同主题学习质量的提高。单次项目式学习的流程一般为“项目介绍—项目研究与讨论—项目成果交流汇报”。

    四、项目式课程的创新

    1.开发项目课程群,打造学生的生命成长圈

    厦门实验小学分别为三至六年级设计了一个“基于校馆合作的项目式课程”,不同年级的项目式课程类型不同,但整个小学阶段是整体关联、逐年递进发展的。例如,“三年级走进植物园”,开展与植物有关的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四年级走进艺术馆”,开展与书画、摄影等有关的艺术类项目式学习,发展学生的美育能力;“五年级走进科技馆”,开展与物理实验、发明创造等有关的科技类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科学认知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六年级走进博物馆”,开展与文物历史有关的项目式学习,培育学生的人文底蕴、责任担当等素养。总之,学生从三年级至六年級,每一年经历一个项目式课程的学习,每一个项目式课程的学习都突显某一主题性研究,以此打造学生的生命成长圈。

    2.凸显实践活动的优势,更体现“综合”特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有机系统,其实施应该从学校的育人目标出发,依托并融合得天独厚的地域性人文、自然、社会等优势资源,使内容统整于一体,全员协同于一体。厦门实验小学的项目式课程分别设置了课程育人的总目标和各年级的分维度目标(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但没有固定的教材。项目式课程的实施形式包括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实地观察、资料收集整理等,可以实现学生的听、看、做、想、讲等,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具体真实世界”。这样的课程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成功地汲取了当地社会公共机构的教育力量。

    3.编制《项目式学习手册》,科学指导学生

    厦门实验小学针对不同年级的项目式课程编制出供學生使用的《项目式学习手册》(以下简称《学习手册》),内容包括:项目式课程总纲要、年级“走进XX”课程指南、主题内容概要、学习注意点、学习记录单、学习评价等。《学习手册》中的学年发展目标,以关键知识的理解以及21世纪技能为设计依据,关注项目问题的挑战性,旨在唤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究、不断优化作品的动力。《学习手册》清晰标注了每个学生所承担的任务、角色以及即将完成的作品或者任务,包括场馆专业人士和教师、同学等的评价;并且给学生留有足够多的“空白”时间,供学生自己提出更多的问题、寻求更多的资源来制定解决方案,或者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呈现学习后的作品等。学生也可以参考《学习手册》进行学习前的自主阅读以及学习中的延伸阅读。

    五、项目式课程的实施成效

    1.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推进了教学方式变革

    项目式课程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推进教学方式变革。教师带领学生到各个场馆里学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主题、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形成结论、分享学习成果。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馆方给予的是方法和过程的必要支撑,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帮助学生设计项目实施计划,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和建议。这促进了教师转变教学角色,使教学活动凸显“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一方面从根本上探索适合国情、学情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方式,另一方面也促进自身在校馆合作下获得专业发展[3]。具体来说,教师利用艺术馆、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围绕执教学科,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研发8课时或16课时的特色主题课程。例如,有武术专长的体育教师开发出“二十四式太极拳”课程,平时喜欢种养植物的语文教师开发出“多肉植物养护”课程,有戏剧特长的音乐教师开发出“京剧入门与欣赏”课程等。学校有一百多位教师,能开发出一百多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特色主题课程,为顺利实施走班选修的个性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2.学生实现了兴趣激发下的自我成长

    项目式学习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反思和同伴合作互助,引导学生围绕不同视角展开分析,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自主探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提升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基于校馆合作的项目式课程,则为学生创造了更具有实际操作性、更接近真实世界的体验,引导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发现和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式收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信息,从中培养收集、整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将既有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链接起来,发展对信息的归纳与整合重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把自由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为此,学校的课程设置充分尊重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学校开设项目式课程和各种兴趣社团,就是要让学生在走进校门后能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在项目式课程学习活动中,学生有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使研究性学习内容与他们自身的兴趣和能力水平相契合。如此,学生便有了更多的跨学科思考和研究发现,少了确定性的知识和对二手信息的依赖,从而能够专心致志地搜集、分析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得出更加客观的研究结果。在场馆的真实学习场景里,学生需要通过调研、沟通、自学等方式,关注现实世界里的方方面面,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并将其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这是真正的授人以渔的教育,真正地关注了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真正地培育着学生的真实性学力。

    4.学校充分整合了社会公共教育资源

    校馆共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推动了学校重视对社会公共教育资源的利用,通过支持和帮助教师成为场馆资源的主动使用者,促进教师提升研究能力,确保校本课程得到有效实施;另一方面推动了社会公共教育资源融入校本课程开发中,通过校馆教育课程开发的交流与研讨,打造富有场馆特色的精品课程,并促使场馆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为学校培养学科骨干教师和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多优质资源。

    综上所述,基于校馆合作建设项目式课程,把场馆资源有机地嵌入学校校本课程中,通过改革项目式课程的实施方式,为家长资源、地方资源进入学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由此构建出了获得大多数家长的信赖支持、协同参与的课程。此举不仅推动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紧密合作,更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进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作与连结。

    参考文献

    [1]娄华英.跨界学习:学校课程变革的新取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鉴.课程论热点问题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