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阅读教学探索

    李菊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加强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升阅读品味,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领略人类社会气象与文化,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思想文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在新版课程标准中“跨媒介阅读”是18个任务群之一,国家也正在大力倡导“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将互联网技术与教学进行整合,将知识的碎片进行重构。在这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碎片化的阅读,从而可以实现阅读的高效。本文针对跨媒介阅读教学展开研究。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改革

    2019年,改革开放41周年,全媒体时代即将到来,新兴媒体融合,宁夏又作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云校家的普及都为跨媒介阅读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媒介”一词也迅速从一个单纯的传播学术语衍生出丰富多样的社会学意义,成为时代共享的交往工具和粘贴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推动着人的社会化延伸。与此同时,“跨媒介”“融媒体”正在帮助我们解开一切旧的感知方式的“镣铐”,让我们以融合、整体、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建构对生活世界的认识。

    在互联网时代交际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阅读途径、阅读方式的改变。美国学者艾德勒在谈到“阅读的活力与艺术”话题时,有过这样的表述:所谓“阅读的人”,是指那些今天仍然习惯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对世界了解的人。这个观点产生在20世纪40年代,在那时艾德勒就已敏锐地预见不远的将来会有不同的“介质”进入阅读世界。新西兰学者费希尔在《阅读的历史》一书中的一张照片: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正低着头神情专注地看着手中的手机屏幕,眼神流露出难以言传的意味。这就是阅读方式、途径的变化,创新了阅读行为,阅读行为又创造新的阅读文化。

    二、互联网背景下跨媒介阅读教学对策

    1.阅读教学中将纸质文本与视听“文本”结合

    我们知道影视作品、纪录片、舞台剧等艺术形式是通过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创造可视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这些艺术形式利用“视觉与听觉的手段,能够更加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从而给观者以更加逼真、更加直观的感受”。这种在作品中对塑造的形象进行具体的、动态的纪录与文学作品中的记叙与描写类似,但相较于文本的记叙与描写,“它们这种‘现场感是传统的纸质文本不能企及的”。这也是此类“视听”文本最具有教学价值的地方。尤其语文阅读教学,有大量的视听“文本”可以补充进课堂,让学生对纸质文本有更好的理解。

    比如,笔者在执教语文版第三册戏剧单元的《雷雨》《窦娥冤》时,就设计了这样视听“文本”与教材文本对接的阅读活动:观看电影、话剧版《雷雨》,自选一幕分组排练进行展示;观看黄梅戏《窦娥冤》“发誓三桩”一幕,并将《窦娥冤》改编成微剧本,进行展示。

    又如,设计整本书阅读实践活动:声临其境·双语共读·亲子同演“天蓝色的彼岸”。该活动由笔者先确定阅读书目,并通过家长微信群,班级QQ群推送该书的音频文件,让学生家长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初步阅读,然后全班分组将该书每一章改编为课本剧,同时要求第一章与最后一章改编为英语课本剧或者英语朗读,每组由一位家长参与演出。最后在展示会上,亲子同演该章,展示阅读成果。

    2.阅读教学中利用音像图文媒介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最本源的状态就是和乐而歌的。“一来是利于传播,二来是因为汉语本身独有的音韵之美,宜于演唱”。随着网络时代直播平台的兴起,一些优秀的文化节目如《经典咏流传》的走红,让一些优秀的音乐人利用网络平台对传统诗词进行创作,出现很多古风的流行歌曲,这些音乐将“汉语本身的音韵之美与乐曲的节奏契合,达到比单一文本形式更加感染人心的艺术效果,更大程度上丰富了文字的意蕴”。

    鉴于此,充分利用当下直播平台的流行,笔者要求所带班级同学利用荔枝电台进行配乐朗读教材中所学诗文,经典美文。从班级中挑选一些朗读较好的同学开办“夜读专场”进行古典诗词、名家散文配音朗读,讲述时代楷模人物事迹、励志小故事。

    又如,开展“颂经典秀配音·悟情理写诗词”实践活动。自选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片段进行配音,分组进行配音比赛。自选诗词曲进行赏析,并模仿该诗词进行诗歌创作,并将经典诗词与原创诗词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示,同时将经典诗词与原创诗词制作成PPT在班内进行朗读、赏析、展示交流。

    3.阅读写作中利用网络平台设计跨媒介写作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是重要一环,而文章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学生的写作要有针对性和时代感。从2015年开始高考作文出现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开始,应用文体的写作成为了主流。学生必须关注时政,关心国事,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材储备不够、材料陈旧以致写作内容空洞,感情虚假,思想匮乏。要想让高中生下笔有料,行文有思,“就要走出教室,关注社会生活,捕捉热点话题,进而透过现象分析问题实质,悟出深刻的道理。只有紧扣时代脉搏,关注当下,联系热点,把自身置于广阔的社会活动中,深入思考社会、人生,才能获得开阔的思路、丰富的材料、新颖的观点和高远的立意。”

    (1)利用网络搜索功能,全面快捷获取写作素材

    鉴于互联网平台具有强大的搜索功能,信息传播的迅捷,舆论评论的纷繁,自媒体的便捷丰富等特点,在设计作文训练阅读材料时,教师可针对社会热点事件设计阅读写作训练。如2018年发生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就有很多思辨的角度。可以思辨规则和秩序、巨婴心理及巨大危害、职业规范,职业道德、中国式处世哲学等话题。又如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的火灾事件,可以思辨的角度有文明之殇、引以为戒、保护文化等。还如2019年国庆阅兵庆祝活动,可以思考的主题有责任与担当、命运共同体、发展与共赢、青春奋斗等;还如2019年杨宇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引起的轰动,可以思辨的角度有专业与爱好、励志与成长、生命与命运、家庭教育等话题。针对热点事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相关报道、评论,然后设计为写作材料,进行作文训练,最后针对网络上的优秀文章时评,对照学生的习作进行升格训练。这样将单一事件的直观感知上升到理性思考,再通过升格练习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利用多样的社交平台,训练学生速读、写文能力

    笔者当下所教学生都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代,每天要面对海量的信息,静心慢读对于他们来说是遥远的。读图,刷屏,看视频,录直播是生活的常态。面对这种阅读现状,笔者利用美篇APP图文,音效兼具的特点,开辦了班级电子刊物《星新报》,要求全班同学分组协作,每周完成一期报刊(报刊分七大板块:国内外一周新闻,历史上的七天,每周人物,每周电影,每周英语警句,每周素材,开心一刻),并由一名同学模仿新闻联播进行播报。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积累素材,同时还有效的练习了播音,朗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另外,利用美篇APP进行阅读写作训练,要求学生阅读指定书目,用美篇APP写读书笔记、阅读心得,将个人完成的美篇作品上传到班级QQ群,大家分享阅读成果。还在全班利用美篇APP进行图书漂流,好书推介,班级重大活动报道等写作实践活动。

    这样的阅读写作教学的方式探索,充分发挥了网络媒体的优势,通过美篇这样一个新兴媒介将整本书阅读,网络速读与教材教学,文本细读有机融合,将阅读与写作充分结合,立足于传统课堂教学,着眼于时代特征,学生发展,让语文教学走上一条符合时代需求的大道。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所呈现的局限性和单一化的特点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创新。而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中,教师借助网络平台、智能教学助手、多媒体媒介等诸多手段来获取更多信息,丰富课堂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才能更具包容性,学生才能勇敢探索,构建更加广阔的阅读视野。

    [本文系宁夏第五届基础教育教学立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优化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XKT-ZW-05-030)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通联: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吉运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