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有效推进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特色模式研究与实践

    邵建华 孙国华

    

    

    [摘 ? 要]当前,多元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很大,因此对青少年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刻不容缓。近几年,北京市朝阳区充分整合学校及社会组织资源,探索形成了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升青少年综合素养”为目标,以全区中小学生及家长为主要对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独具朝阳特色的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模式,并且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完善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中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模式

    崇德向善、明德惟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且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等各环节。

    中小学生进入校门,教育主体责任在学校,而离开校门,教育主体责任便转移到家长和社会。尤其是在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方面,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共同努力,各自承担起一部分青少年教育的主体责任,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立体的青少年美德教育共同体。为此,北京市朝阳区自2013年起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效应。

    一、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1.深入走访,开展调研

    2013年初,朝阳区职工大学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通过问卷、走访等形式,深入调研区域内中小学、街乡及社区在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面的需求与现实困难,并对社区中小学生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宣传,倡导“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理念。自2016年8月起,项目组开展了为期八个多月的专题研究,随机选取了朝阳区中小学教师250人、中小学生928人作为调研对象。项目组调研发现,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和学生都赞同社区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通过宣传,提高了学校、街乡及社区对开展社区中小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视与认可程度。

    2.基于调研,制定目标

    项目组针对调研了解到的现实问题,制定了朝阳区中小学生中華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目标和实施策略。

    (1)总目标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文化,全面提升青少年综合素养,探索形成朝阳区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社区教育模式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面向全区进行推广,达到全面提升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

    (2)阶段目标与实施策略

    第一阶段为学校资源面向社区开放阶段(2013—2015年)。在朝阳区首批46所中小学校内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活动形式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实践体验活动等。后期又进一步拓展,在朝阳区76所中小学校内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活动形式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实践体验活动、中华传统文化才艺大赛、中华传统文化亲子经典诵读大赛等。

    第二阶段为以社区为试点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阶段(2015—2016年)。在朝阳区80个社区内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活动形式包括传统节日讲座、手工体验以及以感恩为主题的亲子经典诵读大赛等。

    第三阶段为在社区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阶段(2016—2018年)。在朝阳区150个社区内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活动形式包括传统节日讲座、手工体验以及以“家规家训家风”为主题的原创亲子诵读大赛和书画大赛。

    3.争取支持,突破瓶颈

    项目组得到了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和朝阳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的政策支持,通过“三步走”战略搭建起多方协调沟通、运转顺畅的管理体系,突破了管理体制不畅的瓶颈问题。

    第一步,根据朝阳区教委《关于开展学校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开展社区教育服务的意见》,经过申报、论证、审批,首批46所学校成为学校资源面向社区开展教育服务的试点基地校。在周末或寒暑假,社区可以利用基地校的场地和师资为社区内的中小学生及家长们开展各类传统美德亲子教育活动。

    第二步,加大了在社区开展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力度,在街乡建设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体化学校,由街乡提供场地,区教委提供办公及教学设备支持。经过几年的努力,先后建立了麦子店、大屯、豆各庄三个街乡社区实体化学校并已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步,在积极推动社区与学校双向开放的同时,项目组协助街乡充分整合辖区内的学校、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及相关单位、社会组织的教育资源,在取得多方共识的基础上成立了区域社区教育联盟。几年内已先后成立了6个区域社区教育联盟,在政府、学校、街乡社区及驻社区教育单位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做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为社区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服务。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将社区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暑假快乐营项目列入对街乡政府督导考核的指标内容,进一步加大了街乡社区开展中小学生教育的力度。

    4.整合资源,建设基地

    项目组整合了市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建设社区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基地,其主要路径有三条。一是积极鼓励区域内中小学校成为社区中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基地校,面向社区开放学校资源。二是广泛调动街乡、社区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街乡、社区建立基地。三是在全市范围内整合资源建立专业教育基地,使其成为中小学生学习和体验传统美德的场所。

    5.基于实践,开发课程

    项目组本着“与学校开展的传统美德教育互补”的原则,不断调研需求,结合自身资源状况,开发了“爱祖国、爱我家乡、孝亲感恩、勤俭节约、诚信知礼、自强不息”六个系列课程。

    6.组建队伍,提供保障

    项目组积极组建专兼职教师与志愿者队伍,为社区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在队伍建设方面,朝阳区教委给予了大力支持,面向各学校在职教师、离退休教师等群体招募兼职教师和志愿者,组建成一支覆盖各街乡、中小学校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师资队伍。并且与区域内高校合作,招募在校大学生作为社区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志愿者。在此基础上,通过街乡社区及一些专业社会组织等渠道,鼓励和支持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社区、进学校向学生传授中华传统美德知识和非遗技能,促进社区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顺利开展。

    7.培育典型,突显优势

    项目组率先在认可度高、支持力度大的街乡开展试点推进工作。一家人同读一本书、互写家书、同台竞技展示,尤其是感恩主题教育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学会了敬老孝亲,也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这种以社区为基地,面向社区内家庭开展亲子教育的形式成为社区中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特色。

    二、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特色模式

    1.探索形成了“1+2+3+6+5”教育模式

    项目组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设计和实践检验,形成了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升青少年综合素养”为目标,以社区教育为路径,以全区中小学生及家长为主要对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1+2+3+6+5”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社区教育模式。其中,“1”是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升青少年综合素养”这一核心目标;“2”是指“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四位一体和道德体验论两种教育理念引领;“3”是指“教育场所基地化、教育内容课程化和师资队伍专业化”三化资源建设;“6”是指“热爱祖国、爱我家乡、孝亲感恩、勤俭节约、诚信知礼、自强不息”六类教育内容;“5”是指“讲座、参观、体验、比赛、展示”五种教育形式。如图1所示。

    2.建立完善了相关教育管理体制

    在朝阳区教委主导下,朝阳区职工大学统筹协调,全方位整合社区青少年教育资源,形成了由朝阳区教委统筹领导,朝阳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督促指导,朝阳区职工大学组织实施,街乡、社区、中小学校、朝阳区社区青少年教育培训中心等专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推进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管理体制。街乡和学校建立了以街乡文教科长和校长为责任人的協调机构,负责按照计划协调相关事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设立基地负责人,负责基地的日常工作。各方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制度健全,确保了朝阳区社区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管理体制运转顺畅高效。

    3.整合建立了一支庞大的传统美德教育队伍

    项目组在多方整合、精心培育的基础上,已形成由外聘专业教师团队、义工团队、专业教师志愿者团队、社区骨干志愿者、非遗传人和民间艺术大师等共同组成的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师资、志愿者队伍,并形成了集聘任登记、管理使用、表彰奖励于一体的队伍管理机制。随着公益活动的增加与管理制度的完善,志愿者队伍日趋专业化。

    4.开发了六个系列100门课程并编写了多本教材

    项目组边实践边开展课程研发,围绕中华传统美德六个系列内容开发了100门课程,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围绕朝阳区中小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需求,编制了《中小学生传统美德篇目赏析》等共计14本教材,为社区中小学生自学中华传统美德知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三、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社会效果

    朝阳区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社区教育模式实践研究历经五年多时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1.传统美德社区教育实践项目覆盖面广且受益人数多

    目前,已形成了九项经典活动,项目已覆盖43个街乡、300个社区,受益的中小学生及家长超过93万人次(见表1)。

    2.学生的道德品质有了显著提升

    项目实施之初,中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但从第二年开始,参与过的中小学生都热切盼望活动开展。2014—2017年的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对教育内容、形式及师资的满意度均在95%以上。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志愿者都明显感受到了学生们的变化,如变得知书达理、文明礼让、感恩奉献、团结合作等,综合素养明显提升。

    3.亲子教育的形式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同

    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采取亲子共同参与的形式,如亲子共读经典,共讲书中的故事和生活中的感恩故事,共同参与知识大赛、诵读大赛,共同制订家训、家规等,不仅让学生们受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也让家长们受到了美德教育。家长们对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项目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原来一放假就把孩子送入各类培训班,转变为现在积极主动地让孩子参与社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

    4.项目效果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自2015年以来,北京电视台及《现代教育报》《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对项目进行了广泛报道和宣传,仅2017年就宣传报道78次。2018年两会期间,《朝阳报》对项目进行了专版报道。2015年,该项目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示范项目”一等奖。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家庭、社会组织和社区参与了项目的实施,年均受益中小学生及家长近20万人次。

    四、小结

    综上所述,经过六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朝阳区逐步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社区模式,获得了区域内学生、家长、社区群众等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朝阳区将继续推广这一美德教育模式,同时认真梳理总结经验,以提高实施成效,让更多中小学生参与并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