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政治参与研究

    张露丹

    摘要:微博政治互动、政治事件的网页搜索、新政策出台后的满意度网上投票等方式渐渐改变了我们政治参与的传统方式。大学生是我国人才资源的关键,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积极了解我国的政策变化并不断关注世界政治发展动向,但是偶尔也会出现大学生冲动、不理智的网络政治参与的负面问题。本文基于对公民政治参与内涵与意义的分析,梳理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政治参与现状,最终提出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大学生公民政治参与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环境;公民政治参与;现状;对策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希望和栋梁,他们作为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开始在社会中慢慢地发挥着作用,他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受到了国家和学校的关注。当今无处不在的网络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也正在改变着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大学生如何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实现更好的公民政治参与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 公民政治参与的内涵与意义

    (一)公民政治参与的内涵

    政治参与即为参与各类政治活动,萨缪尔·P·亨廷顿和琼·M·纳尔逊说过:政治参与是指平民试图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1](P.3)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某种方式参加社会中的各类政治活动,从而影响政府当局决策的行为。从中可以看出其主体为公民,公民单独个体或者是公民自发组成的社会团体;其客体是政治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政治活动过程,可以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政治活动,也可以是国家、政党为响应某种思想学习或者选举投票的政治活动;政治参与的行为是合法的,不能做违法乱纪的事来干预政府的政策,王浦劬认为:政治参与只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2](P.175)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有:政治投票、政治选举、政治集会、政治言论、政治结社、政治接触、游行示威、暴力活动。[3](P.140—144)

    (二)公民政治参与的意义

    政治活动中培养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公民积极主动地关注我国发展和世界动态,利于树立主人翁意识,做有社会责任感的参与型现代公民;公民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利于群众心声被社会关注;公民政治参与让政府了解到公民的看法和意见,利于政府作出利国利民的科学民主好决策,利于政府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利于建立服务型政府。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4](P.1)

    二、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政治参与现状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方面

    大学生积极关注我国的政治动态和政策制度。互联网已经覆盖了我们的生活,政治新闻无处不在,大学生可以在网上观看十八大的现场视频以及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视频,专家的政策、会议解析第一时间在网上被大学生关注和点评,关于大学生毕业的新规定或者新政策改革在学校的网站和论坛被大学生们浏览和转载、评论。由此可见,在网络的推动下,大学生更加关注我国政策和相关制度的变动。

    方便快捷的网络改变了大学生原本政治参与方式,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效率。传统的方式是写匿名建议信、拨打投诉电话、直接找负责人反映情况等,网络出现后,网上匿名留言、网上投票选举、电子政务邮箱应运而生。

    大学生的政治心声被社会关注。网络政治投票使得大学生们参加政治选举投票变得方便简单,投票结果立即被网站接收,进入数据库分析;大学生对当前政治事件的评论在网络上公开发布后,客观合理的评论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并有人跟帖或者继续保持关注;政府的意见电子邮箱、学校校长电子邮箱的设立,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热情,他们提出的合理意见得到了政府、学校的采纳。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政治参与的消极方面

    网络环境复杂,网络政治信息量大,大学生们筛选信息难度加大。各个国家的不同网站,随时可能发生的政治事件,对面信息大爆炸的网络环境,大学生政治信息的选择难度加大,对政治信息信任度开始降低,从而影响大学生们对整个政治事件的了解和判断。对于没有政治主见的大学生而言,极容易出现盲目跟从他人观点的现象。

    对政治事件认识不够,容易出现冲动、不理智的行为。大学期间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心理慢慢变得成熟、理智,但是也会有不成熟的情况出现。对于某些政治事件的报道了解不全面,或者出现人为的虚假网络消息来煽动大学生情绪,则容易导致大学生网络冲动和不理智行为的出现。如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出现观点不一致的双方谩骂;向政府部门网站开展网络攻击,导致政府网络瘫痪;煽动一些不明事件缘由的学生,导致学生情绪激动,影响正常的学习等。

    拉大大学生公民政治参与的差距。各个国家的政治思想在网上随处可见,每个政客都有着自己的政治观点,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的覆盖下形成自己的政治见解,到最后会出现赞同某一个观点或反对另外一个观点。但是对于不习惯于网络节奏的或者学校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的或者不关心政治参与的大学生而言,这样的政治参与差距会在潜移默化中拉大,最后导致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分布不平衡。

    三、 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政治参与的对策

    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政治看法已经非常普遍,各种民意调查出现于网络,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政治活动,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公民政治参与。以下从社会与国家、学校和大学生个人的三个方面来探索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好地完善大学生公民政治参与的对策。

    (一)社会,国家方面

    不断完善相关的政治制度。公民政治参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健全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前提,有了制度的保障,才能更好的做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我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健全选举制度、民主监督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听证制度、信访制度和民主基层自治制度等。法律上切实地对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权利提供保障。

    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让更多人清楚政府的日常行为。政府机关的日常工作(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要公开,当然国家机密是绝对不公开,这样利于公民的监督并且可以大大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如今网上政府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政府网站上的网上预约、政府新闻、网上意见箱、政府工作总结等。大学生可以在政府网站上获得政府的近期工作情况,或者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可以去政府邮箱反映,这样会避免大学生对政府过激行为的出现。

    加强网络信息监督,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针对不合理、不合法政治消息的发布和传播现象应该提高政府部门信息监管力度,立即找出源头,切断消息的不良蔓延,减少对社会的危害,利于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信息监管部门对于网络不良信息要严格筛选,开展有效的网络信息监督工作,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学校方面

    首先,强化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提高社会主人翁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国家的不断发展,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贡献。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主力军,所以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社会主人翁意识的培育举足轻重。学校在不同年级的课程中、实践活动中让大学生们明白自己的政治地位,明确自己享有的法律权利,更好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关注我国的发展动态。培养大学生对网络政治信息的辨别能力,根据政治事件实际情况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不偏激,不盲从。

    然后,学校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绿色网络校园,学校加强对校园网和BBS论坛的管理,可以采取实名制,确保消息发布和传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性;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学习;学校组织参观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组织爱国主义教育班会、党组织生活等,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大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通过观看相关题材的电影、阅读文化书籍、观看图片展等方式更加深刻了解我国传统文化,随时保持对我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三)大学生个人方面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学习下不断提高思想觉悟。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当今奋发向上的大学生们,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下,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积极理智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关注我国动态和世界变化,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好好利用图书馆内的大量资源,不仅仅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应该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涉猎时事政治点评、中西方历史、哲学等书籍。全面科学的知识储备是形成明辨是非能力的基础。要提高自己对于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保持警惕性,不要忘记网络的特性之一——虚拟性。

    理智合法地参加政治活动,成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大学生要积极了解我国政策的变化,关注世界发展趋势,做到认真读圣贤书,具备扎实的专业课知识基础的同时,也要关心窗外事儿,知道我国的政治大事和社会动态,增加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对于政治事件一定要了解清楚其前因后果,不能被反政府势力煽动,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理智地参与政治活动,尤其是网络中的讨论不要发生不必要的争执。

    参考文献:

    [1] [美] 萨缪尔·P·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华夏出版社,1989.

    [2]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龚志宏.和谐社会与公民政治参与[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4]陈士玉.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模式及其发展趋势研究[M].吉林出版社,2010.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R].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2-11-08.

    [6]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R].2013-03-24.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