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中国大陆学界关于“满洲农业移民”的研究综述

    

摘要:“满洲农业移民”指1931年后日本向中国东北送出的移民。本文主要以“移民”的流动方向及发展为线索,分政策、送出、东北情况三个部分,对国内学者的研究作出整理与归纳。受史料分布的影响,国内学者缺乏对“满洲农业移民”与日本农村经济实证性研究,导致对“满洲农业移民”性质及殖民论证不彻底。因此今后应该尽可能地挖掘日本史料,了解移民离开日本前日本农村的情况,对“满洲农业移民”展开更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大陆学界;“满洲农业移民”;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73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7-0027-02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曾向中国东北送出了多种形式与名目的移民,如农业移民、林业移民、渔业移民等,其中农业移民即为“满洲农业移民”(以下简称“移民”)。战后,中国大陆学者对“移民”问题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60年间国内学者关于“移民”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以移民的流动方向及发展为线索,分为政策、送出、东北情况三个部分,对国内学者的研究作出整理与归纳。[1]

    1关于“移民”政策动机

    在“移民”政策方面,国内学者主要就政策的提出过程与动机做了详细探讨。

    孔经纬教授是最早探讨“移民”问题的中国大陆学者。其在1961年《历史研究》第3期发表的《1931年至1945年间日本帝国主义移民我国东北的侵略活动》一文中,直接就日本政府推动“移民”的目的进行阐述:“首先,在于进攻苏联;其次,为了直接统治和镇压东北人民,以巩固殖民主义统治;再有通过移民确保经济掠夺,特别是农业掠夺;最后,为了缓和日本国内阶级矛盾,巩固对本国人民的反动统治[1]。”1988年,靳宝民等学者在《试论日本移民侵略的根本动因》一文中指出:“移民”的根本动因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制定的“大陆政策”,并探索出“战争—移民—吞并—新的战争”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模式[2]。90年代后,以高乐才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对日本政府推动“满洲农业移民”的动机做了全面的概括:第一、解决人口过剩,建设第二故乡,实现日本国土延伸;第二、镇压抗日武装,完善对苏攻势,建立新大陆政策的据点;第三、掠夺农业资源,确保开辟增产,支援大东亚战争[3]。此后中国大陆学者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思路、角度、结论基本趋于一致。

    如上所述,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中,日本农村经济由移民的主要原因变为原因之一。加之经济是反映移民与殖民的关键,即判断“移民”属于经济“移民”还是政治殖民的关键。可见,日本农村经济在“移民”问题中极具研究价值。

    20世纪30年代初,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日本农村经济陷入困境。日本政府认为振兴农村经济的关键在于缓解农村的人地矛盾,而“移民”就是解决此关键问题的重要方法。于是日本政府将“移民”与农村经济结合,并推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分村移民”。所谓“分村移民”,就是将农村人口一分为二,一部分送往东北,成立分村;一部分留在日本,即为“母村”。在日本政府的宣扬下,“移民”似乎具有经济移民的动机。然而,两国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中国学者刘含发认为中国大陆学者缺少对移民离开前日本农村的研究[4]。90年代后,郑敏、高乐才关注“分村移民计划”与“农村经济更生计划”,这一日本政府制定的所谓以解决农村经济危机为目的的农村政策。两学者得出相同的结论,认为上述农村政策的目的是:第一缓和日本农村阶级矛盾;第二实现对东北的“移民”侵略;第三通过该政策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农村的统治。除此之外,中国大陆学者鲜有关于“移民”问题中日本农村的研究成果。

    综合国内学者关于“移民”政策与动机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就日本国家层面关于“移民”动机的看法趋于一致,即经济因素由主要原因下降为诸多原因之一,战争作为“移民”的动机之一,地位凸显。

    2移民的送出过程

    送出过程即日本向中国东北送出移民的过程。“移民”分“一般开拓团”“青少年军”“大陆花嫁”。其中“一般开拓团”,即由“分村移民”方式送出的日本人,所组成的“开拓团”。据统计,1941年日本向东北送出的所有“开拓团”中,“一般开拓团”占据74%,说明“分村移民”是日本送出“移民”的主要方式。

    中国学者关于“分村移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关注此问题的学者较少,对“分村移民”的研究局限在少数典型村落,如大日向村及南乡村[5]。

    所谓“青少年军”,系日本政府为了补充“移民”数量,加强日本在东北的军事力量而送出的日本未成年男性。中国学者对此问题的探讨主要以政策分析[6]、青年训练所及训练内容[7]为中心。换言之,除了政策分析外,中国学者关注的是其到达东北后的情况而不是送出的情况。

    为了使男性“移民”定居东北,日本政府专门为他们送去配偶,即“大陆花嫁”。由于地方关于女性“移民”的资料较少,所以与“大陆花嫁”送出相关的研究凤毛麟角。我国学者将视线转移至政策分析中。国内学者否定女性在“移民”中具有主体意识,认为日本政府关于女性的“移民”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政府的动员令及日本深化的移民政策则是女子被迫移民的真正推手。广大女性无法违背国家赋予崇高荣誉的‘大陆新娘政策”[8]。由于缺少女性移民的档案与口述史料,国内学者仍然使用的政策类史料,所以关于女性移民的动机与经历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综合国内学者关于“移民”送出的研究,可以发现:首先,受史料分布的影响,国内学者关于“移民”送出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策分析阶段,缺少移民离开日本前日本农村的研究。其次,女性“移民”动机方面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3后移民东北时期的研究

    本文所指后移民东北时期,即关于“移民”入侵东北后的研究。中国大陆学者关注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是“移民”侵略对东北农村、农业的影响,其次是被压迫民族的反抗。

    土地问题是日本移民的基本问题。不同时期,日本对移民用地的掠夺方式也呈现不同的特点。杜香芹认为“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掠夺土地的主要方式是商租[9]。高乐才研究了“百万户移民”时期的土地掠夺,认为此时期,日本为缓和东北尖锐的民族矛盾,将掠夺土地的任务转嫁给伪满洲国政府[10]。王中茂对日伪掠夺方式按时期进行了分类,其指出“九·一八事变”前,移民用地掠夺方式主要为“商租與扩展铁路附属地”,“九”一八事变”后至“百万户移民”前主要为“地籍整理与收买土地”。[11]除此之外,日本还有很多掠夺方式。截至1945年日本战败,日本共掠夺东北土地2600余万公顷,其中已开垦地占22.01%[12]。日本对东北土地的掠夺给日本移民、东北农村、东北民众、移民与东北民众的关系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中国大陆学者认为对立是日本“移民”与东北民众关系的主旋律,其焦点就是土地。

    总而言之,首先,受史料分布的影响,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除政策分析外,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重心在“移民”入侵东北后。其次,国内学者主要从日本对东北的殖民统治出发,研究“移民”对东北农村、农业的影响。

    4关注的问题

    尽管国内学者关于“移民”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如下问题引起注意:其一,“移民”与日本农村经济。这个问题是探讨日本国家层面推动“移民”动机的关键,并可以反应“移民”的性质。但是目前国内学者鲜少关注“移民”与日本农村经济问题,即缺少对“移民”动机源头的探析。其二,“移民”的送出动机。目前日本国家层面推动移民的动机已逐渐明了,地方层面关于“一般开拓团”与“青少年军”的送出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孔经纬.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间日本帝国主义移民我国东北的侵略活动[J].历史研究,1961(3):97-107.

[2]靳宝民,白世雄,陈丽丽.试论日本移民侵略的根本动因[C]//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总编室编.1931-1945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研究(第一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12):163-165.

[3]高乐才.日本“百万户移民”国策评析[J].历史研究,1999(3):114-125.

[4]刘含发.日本向中国东北农业移民史研究述评[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58-61.

[5]石艳春.日本大日向分村移民述略[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103-106.

[6]李春兰.加藤完治和“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7(4):13-15.

[7]孙继武,潘佩孟.日本“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计划的实施与崩溃[J].社会科学战线,1995(4):162-166.

[8]张洁,孟月明.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大陆新娘”政策述评[J].人民论坛,2011(29):226-227.

[9]杜香芹.“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土地掠夺[J].外国问题研究,2013(2):25-31.

[10]高乐才.日本“百万户移民”时期的土地掠夺[J].东北师大学报,1998(4):68-74.

[11]王中茂,晓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与土地掠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4):77-80.

[12]马伟.日本“北满”移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0):121.

(责编:王锦)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共山东省委党校青年人才专项课题: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政府“满洲农业移民”动机研究的成果(19YT005)

    作者简介:孙炜(1987—),女,山东济南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