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导师制”实效的对策

    顾助东

    传统的“一对一”师徒结对,对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有不少学校的青年教师队伍迅速扩大,而富有教育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成了稀缺资源,传统的师徒结对培养方式已经不能解决青年教师越来越多而骨干教师越来越少的“剪刀差”。许多学校采取了“一对多”的导师制培养方式,即一个骨干教师指导多个徒弟教师,这是解决当前骨干教师少而青年教师队伍庞大问题的创新做法。那么,如何让导师制真正发挥出实效?江苏省海门中学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配对培养灵活多样,增强师徒之间的适切度

    实施导师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徒弟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但问题是,什么样的教师可以当“导师”,当谁的“导师”。学校通常是依据教师的职称进行安排:由特级带高级、高级带中级、中级带初级,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这样就形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咬合链”和“推动带”。但是,学校选聘导师时也不唯“职称”,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有时打破常规,“低职高聘”,让那些在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校本课程教学、社团活动组织等方面有特殊才干的青年教师担任导师。比如,在学科竞赛方面深有研究而且成绩卓著的中级教师可以带同学科的高级教师,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竞赛指导质量。

    二、打破年级壁垒,优化导师制的培养机制

    为便于管理,有些学校的导师制仅限于年级组内实行,在同一个年级中进行师徒搭配,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师徒关系的松散和脆弱。比如:在高一年级时是师徒关系,升入高二后原来师徒两人有可能不在同一个年级,又要面临重组师徒关系,师徒一年一个样。这样就使得师徒关系变得很不稳定,削弱了导师培养徒弟的积极性和徒弟教师向导师学习的效果。为此,海门中学的导师制确定了“三固定”原则:一是师徒关系相对固定,不因年级组管理的变化而改变;二是导师制培养期固定,导师的指导周期一般为3年;三是导师的指导培养内容相对固定,绝大多数导师的指导内容是学科教学及其管理。此外,学校还设立了“学科德育”“班主任管理”“校本课程研发”“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等多个项目,供师徒双方自主选择。

    三、搭建交流平台,为导师强力赋能

    要使导师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是提高导师“导”的能力。为此,学校要发掘和利用好自身资源,为导师搭建多种平台,大力提高导师的指導能力。一是为导师设定目标,确定奋进方向,明确底线要求,把学校的要求与期待融进导师的日常工作中;二是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聘请专家学者为导师作专题讲座,指点迷津;三是把导师“推出去”,充分利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教育竞赛、联盟学校组织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等契机,为导师增加校外锤炼和“取经”的机会;四是坚持采取“融合”策略,构筑管理层、导师、徒弟教师之间多向交叉沟通的途径,实现导师之间、管理层与导师之间、导师与徒弟之间、师徒与管理层之间信息的充分交流;五是扩大名校“朋友圈”,创设机会,让导师到校外尤其是名校作报告、上公开课和研讨展示课等,让每一次校外活动都成为导师提高自身能力的关键事件。

    培养好导师,是实施导师制的关键,也是学校师资建设的核心任务。学校管理者要在制度设计、教师管理、干部建设、推先评优、检查考核、晋级奖励等方面,重点考虑导师的诉求。

    四、发挥榜样力量,提高导师整体实力

    高级教师是学校导师队伍的主体,但是有一些评到高级职称的教师认为,“正高级”职称尤其是“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离自己太遥远了,不如就此作罢,由此产生了慵懒懈怠的心理。因此,如何帮助评到高级职称的教师消除职业倦怠,继续保持旺盛的教育教研热情,实现再提高、再发展,是导师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很多学校的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的数量有限,校内榜样的引领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学校应将眼光投向校外,可从联盟学校、省市名校、省市教研室、教科院所等单位积极聘请在某一领域有造诣的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等当好校内“导师”的导师,发挥好他们的传帮带作用,树立标杆,正面引导,充分激发那些有松懈心理的高级教师不断进学修身,提高自身“带教”能力的内驱力。

    五、优化制度设计,发挥导师的带教积极性

    导师制的设立,是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青年教师全面发展而采取的制度创新。只有围绕发挥导师制的应有功能而不断优化制度设计,才能促进导师制真正发挥实效。为此,学校要制定好导师制的检查落实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总结反馈制度,尤其要制定好考核评价制度。在考核评价对象上,既要考核评价导师,也要考核评价徒弟教师;在内容上,既要考察优良师德师风的传承,也要考察徒弟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在方式上,既要重视徒弟教师在学科成绩提升、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显性指标,也要重视他们在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等方面的隐性增强;在时机上,既要重视师徒在学期和学年度的结果考核,也要重视日常的过程性表现。此外,既要表彰激励先进师徒,又要对一些敷衍塞责、马虎了事的导师进行批评教育,乃至取消导师资格。总之,学校要优化制度设计,强化发展性评价,令行禁止,确保导师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六、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每个教师都面临着再发展、再提高的要求和机遇,尤其是与学校未来发展紧密相关的青年教师更是如此。实施导师制,学校要紧紧围绕有力推进教师发展这个宗旨,为导师搭建多种工作平台,发挥好多元评价的发展导向功能,优化对策,细化环节,抓实过程,最终促进教师的全员发展。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