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背景下的幼儿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曹雪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强化教师社会实践参与,推动教师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幼儿园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是一所具有红色文化基因的院所,红色文化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具体包括理想信念的导向功能、高尚道德的教化功能、创新素质的锻造功能和健康情感的陶冶功能。我们要做的就是挖掘红色历史,将红色文化作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确保学前教育的正确方向。在新的时代课题面前,六一幼儿院充分利用红色历史这一珍贵资源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将历史的、抽象的、固定的遗留物通过一定的方式、路径转变为富于时代气息的、具体形象的、不受空间限制的教育资源,帮助幼儿园教师充分了解党史国情、院史社情,提高政治素质、思想认识水平,争做“四有”好教师。

    用不同载体传承红色文化,

    构建思政教育大课堂

    思政教育大课堂源自于1945年建院初期提出的“大工作”“大学习”“大生活”运动的启发,在工作、学习、生活前面加上一个“大”字,意思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一步,做得更好。新时期,六一幼儿院在继承中开拓创新,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的展示载体,重新构建思政教育大课堂。

    以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六个一”活动

    刚踏进“六一”工作的年轻教师,都会参加职初教育“六个一”的活动:读一本书,由姚淑平院长撰写的《忆战火中的延安第二保育院——马背摇篮》;走访一次老同志,倾听历任院长、书记、劳模、教师、保育员讲述他们经历的教育故事;采访一名“摇篮”孩子,邀请毕业生讲述他们在保育院、幼儿院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参观一次院史馆,通过一张张照片、一本本笔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老师们从历史中感受教育前辈对幼儿精心养护和科学保教的研究精神;写一篇感受,表达自己对红色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做一次讲解员,讲好“六一”过去的故事。通过了解“六一”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时期幼教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和历史事件,宣传他们不畏艰苦、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宣传他们以生命捍卫责任的党性原则,坚定了教师与祖国同呼吸同命运的决心。

    以传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寻根与祭奠

    延安寻根活动 ?院里会组织每一位青年教师到延安去寻根,在延安观看大型舞蹈史诗《延安保育院》,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抗战时期为保育儿童而成立的延安保育院之真实历史为主题的大型原创红色历史歌舞剧。延安保育院,像一位慈母,用博大的胸怀,守护着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战的革命者的后代。今天的“六一”人依然铭记着“生命捍卫责任”,遵循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把自己的生命融进孩子的成長中,朴实地履行着教育者的职责。

    清明祭奠活动 ?清明前夕,青年教师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老院长墓前,纪念六一幼儿院前身、延安第二保育院第一位院长张炽昌,缅怀先辈,励志青春。老院长的墓就在六一幼儿院东北角,花房的后面,这是一个衣冠冢,是因为老院长惦记孩子们,留下遗嘱要在“六一”跟孩子们在一起,故有此花坛和石碑,让我们能够世代守望。

    以艺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马背摇篮》舞台剧

    演出

    原创话剧《马背摇篮》就是“六一”红色历史的真实写照。它充分利用多种舞台元素,讲述了在解放战争时期,北京市六一幼儿院的前身——延安第二保育院随党中央撤离延安,为保护革命后代,全体保教人员用马驮床,顶着枪林弹雨,穿炮火硝烟,行程3000多华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大转移,历时两年零十个月,将136名孩子全部安全送到北京的历史故事。它真实地反映了老一代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生命践行“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的豪迈誓言。以舞台剧的形式重温这段红色历史,具象地凸显“六一”人排除千难万险,以坚定之信仰、顽强之意志、高尚之追求去夺取胜利的初心使命,促使全体教职员工把自身当作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体验者、担当者和传承者。

    用实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整理院史资料

    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整理院史资料,使我院的革命资源“活起来”。教师们每每翻起我院院史中留存了70多年的“保育日志”,总有很多专业上和精神上的收获。这是“六一”的财富,是老一辈“六一”人,用自己对孩子的“爱”,对幼教事业的忠诚,所留下的教育足迹。每每看到这一篇篇“保育日记”,就像是在与前辈们隔空对话,收获着启迪,感受着沉淀,感叹着这份不一般的财富。

    用“两个融入”传承红色文化,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红色文化是“六一”发展的力量源泉,在“六一”人的心中,历久弥新的红色蕴含着爱的精神力量。我们如何铭记这种精神,传承这种力量,使马背摇篮精神放射出新时代的光芒?

    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

    在校园环境创设过程中,六一幼儿院重视历史事件再现,让红色基因与校园自然景观相结合,依托玉泉山自然优势,复原了黄土高原地貌及陕北民间窑洞,再现了当年的历史。我们还打造了以老院长为原型的“马背摇篮”群雕,以及“红色之路”“多彩的梦”“紫藤苑”纪念园等红色景观。只有尊重历史,不忘初心,才能传承幼儿院的红色基因;只有与时俱进,面向未来,才能延续我们的精神血脉,让传承红色基因的阵地“活”起来。

    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红色寻根”课程

    六一幼儿院的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院所文化相结合,创新教学内容,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研发了红色寻根课程,由循序渐进的“我是六一娃、我从延安来、我是中国人、我为中华骄傲”四部分内容组成。课程的研发和使用加深幼儿与教师对六一幼儿院红色之“根”的理解,赋予孩子们独特的“红色”气质,让幼儿有归属感和自豪感。

    用“传帮带”传承红色文化,

    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在“六一”,有“老宝藏”“老教协”两个组织,分别由老保育员、老教师管理。老教师都有传承“六一”文化的自觉意识,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的态度来影响年轻人。青年教师耳濡目染身边老教师、老保育员日复一日的有智慧的教育,这种敬业精神是富有感染力的,老教师的以身作则,给人正能量,会激励年轻人,塑造年轻教师的态度和责任。

    正是在红色文化资源的浸润下,塑造了一群有信仰的“六一”人和一种学前教育的精神。

    红色文化塑造了团结合作、朴实无华的“六一”人。“六一”人的精神状态体现为坚守平凡、朴实无华、心怀责任;“六一”人的气质体现在仁爱之心、友爱之行和忠诚所归;“六一”幼儿院的教职工有自己的风采,教师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将幼儿园作为一个价值共同体基础之上的;“六一”教师具有积极的健康情感,在工作中不计个人利益的得失,同事之间直言不讳的批评是为他人着想的关怀,真正做到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共同进步。这个团结协作的团队的形成,来自对前辈事迹的感动、得益于同辈先行者的影响。

    马背摇篮精神,是新中国红色学前教育浓墨重彩的一章,是老一代“六一”人用“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的生命誓言演绎的学前人的使命和担当,她的内涵就是从无到有的团结奋斗精神、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笑对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用生命守护生命的爱和责任,这是一首无言的赞歌,诠释着学前教育“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如今,新一代“六一”人接过前辈手中的旗帜,用“马背摇篮精神”继续探索、发现科学保教的真谛。

    未来,我们要继续坚持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跟党走”,使教师的思想觉悟更高;“重集体”,让党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强;“树榜样”,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