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英语高年级故事阅读教学后开放性活动设计

    杨海娇

    

    摘要:故事语篇教学,可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环节。阅读后活动(Post-reading)作为语篇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前两个环节的巩固和升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故事语篇教学中尤其如此。设计开放性的阅读后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阅读学习效果。文章以牛津英语上海版5A、5B的故事语篇为例,重点探讨了开放性阅读后活动的类型以及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就故事类型和相关设计活动之间的关系做了浅显的说明。

    关键词:小学英语;故事阅读教学;开放性阅读后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2-0099-03

    0引言

    在小学阶段,我们一般把英语阅读教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Pre-reading(阅读前)、While-reading(阅读中)和Post-reading(阅读后)。阅读前就是“导”,针对不同课文内容采用精练到位、新颖别致的导入方式,如问答、故事、听有关内容、看有关图片或片段并提出问题等方式引入本课话题[1]。阅读中就是“读”,即指导学生如何读,通过教授阅读策略(如预测、略读和精读等)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同时训练学生在阅读中的各种思维能力。前两个阶段是语言的输入环节,而第三环节则是语言的输出环节。它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和深化,能帮助学生练习、巩固、扩展阅读课文中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以,阅读后活动在阅读教学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故事阅读教学中也同样如此。英语故事的情节性和趣味性强,对小学生有一种普遍的吸引力。尤其在高年级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多以精彩有趣的故事材料为载体。开展故事语篇阅读,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技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故事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故事本身。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需要创造性地设计阅读后活动,巩固阅读效果和激活学生的思维。那如何有效地开展阅读后活动,使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更好地达到对语言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呢?笔者认为,设置开放性的Post-reading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最佳巩固阅读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的效果。笔者翻阅了牛津上海版5A、5B,发现几乎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对应的小故事。所以笔者拟以牛津上海版5A、5B中的故事语篇为例,来探讨如何设计开放性的阅读后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1开放性活动的定义及原则

    开放性活动是指教师完全放开对答案的限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作答。开放性活动是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展示,有利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的开发[2]。在Post-reading环节设置开放性活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1与主题相契合

    Post-reading 作为最后一个故事语篇阅读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对本语篇进行升华和补充,所以在设计该环节活动时不能游离于主题,必须在真实情景中拓展与表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多样读后综合活动,如复述及概述、人物评析、采访辩论、拓展写作及角色扮演等,才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比如5A M1U1 中的story ‘Tommys birthday present是跟birthday present有关,如果设计成My job或是My weekend,就完全失掉了Post-reading巩固拓展阅读文本的价值,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1.2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每篇故事都会带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情感体验。学生阅读后觉得开心、愤怒、伤心,抑或是可笑。不论怎样的阅读体验,学生都会有情感的投入。因此,在设计阅读后活动时,也应该把情感因素考虑在内。如果设计的Post-reading活动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那么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会高涨,学习的效果也会翻倍。比如针对故事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

    1.3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要求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当避免从头讲到尾,应把更多的话语权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自主地学习和探索。这一理念应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始终。阅读后环节的设计也應本着学生主体的原则。教师负责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完成任务。比如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可以从旁指导,但是绝不可以直接介入。以生为本,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以自己的方式来吸收知识,从而达到更好的内化效果。

    2小学英语阅读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能充分发挥阅读后教学的关键作用,通过在阅读后采用开放性的活动设计,以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针对不同的故事,设计不同的输出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角色扮演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机会,使他们尽可能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3]。角色扮演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运用英语的情境。另外,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表现力强,角色扮演正好符合了这一心理特点。因此,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吸收、内化所学知识。学生将故事表演出来,感受文本情景,一则加深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二来也锻炼了听说读写的语言综合能力。程晓堂也指出“带有情感、伴随动作表演故事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内化,进而能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4]。

    以牛津英语上海版5A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为例,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表演。因为对故事内容很熟悉,学生们很快在小组内确定了自己的角色,如the emperor, the two weavers, the minister, the boy等。接下来,学生回归课本,充分研读文本,预演彩排。最后,笔者邀请两组上台竞演,并对优胜小组进行了奖励。这样的阅读后表演,既帮助学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理解了故事,又让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和合作的喜悦。

    角色扮演适用于情节生动和角色丰富的故事文本,如Snow White, The path of stones, The toothless tiger, The giants garden等。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实践这项活动,以发挥其对阅读教学最大的促进作用。

    2.2图画绘制

    角色扮演是通过让学生“演一演”来巩固所学的内容,图画绘制则是让学生“画一画”来达到阅读后延伸深化的效果。作为一种Post-reading活动,它不仅是对阅读内容的再现,更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根据故事的内容和特点,教师设计针对性的动手活动,既可以帮助孩子加深对故事文本的理解,又引导他们对文本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如Little Justin这篇故事,它记叙了Justin 的成长过程。在Post-reading环节中,笔者首先帮助学生梳理了它的成长脉络an egg-a tadpole-a frog,接下来布置了题为“The life cycle of a frog”的图画绘制任务。学生通过“画一画”,不仅更好地掌握了故事的具体事实和重要细节,而且也明白了生命循环生生不息的道理,阅读的情感目标也得到了渗透。图1是一位学生的作品。

    布置绘画任务之前,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孩子充分理解故事的内容。只有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产出才会达到“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学生学习的再创造也才有机会显现。

    2.3故事创编

    故事创编包括故事改写或续写。故事改写,可以改变故事的表现形式,如把故事类的课文改编成剧本,或者把剧本类的课文改编成故事。剧本创编不但可以通过另一种形式让学生理解文本,而且可以促进其更加丰富地使用语言,培养合作和创新精神,从而从多种途径发展多元智能。此活动适用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如可以鼓励学生将故事Snow White改写成剧本,这样既让进一步熟悉了故事,又检测了学生对于语言的正确运用。

    故事续写,是鼓励学生对故事的原有结局进行补充或质疑。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续写故事,对文本内容会有更深刻、细致的理解,同时对所学词汇和句型的灵活运用也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以5B M2U1 Read a story‘Jim and Matt為例,在故事中,Jim逃进了洞口躲避了危险,而Matt的结局并未言明。所以,笔者布置了续写的任务,鼓励学生大胆想象Matt的下场。大部分学生都写道Matt被猫抓住并吃掉了,但也有的学生给了Matt悔改的机会,如“Matt cannot run fast, so he doesnt run any more.He looks at the cat and says:‘Hey, you cannot eat me. I am sick. Look at my big tummy. If you eat me, you will get sick too.The cat then goes away.After that, Matt does exercise every day.”学生充分动脑、大胆想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激活和训练。

    2.4拓展讨论

    阅读后进行拓展讨论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及运用已学知识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阅读后是选择讨论的最佳时机,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学生根据对故事的理解自由作答、大胆思维,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教师提问题时,应把故事阅读文本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设计让学生“有感而发”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进行讨论。比如故事Georges four seasons, 文章讲述的是George 春夏播种、秋天收获、冬天享受的故事。针对这个故事,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of George? What about you? How do you prepare for winter? 这里winter是引申义,指的是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或挑战。学生们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要像George一样,在正确的时间做该做的事;有的说要学习George努力工作的精神;还有的说要提前准备,不能“临时抱佛脚”。学生们的答案不一,但是他们都从主人公的身上或多或少地学到了一些思维品质。通过讨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了升华和提高。

    3结语

    故事阅读教学,因其本身情节性和趣味性强,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开放性的阅读后活动,最大程度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完成对故事内容的拓展和深化。

    对于角色丰富的故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对于脉络清晰和时间逻辑顺序比较清晰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来画一画故事的内容;对于话题性或情节性强的故事,教师可以组织拓展讨论或布置创编任务。

    当然,这些开放性的拓展任务也有各自的局限性,比如角色扮演活动虽然趣味性强、参与面广,但是耗时长,至少多占一节课时;图画绘制活动,学生会偏重于画画而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故事创编比较适合于程度好的学生,兼顾不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拓展讨论适用面不广等。另外,阅读后活动设计也不仅限于这些,还有一些活动如复述课文、摘要填空和基于课文的采访和写作等。在实际的故事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综合考虑故事的内容、占用的课时和学生的特点等因素,本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原则,选用合适的阅读后活动,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达到对故事文本的吸收、运用、内化和迁移,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华伟.阅读教学中“导、读、练、用”的教学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1(5):11-14.

    [2]潘锦喜.小学英语阅读后活动的设计思路及效果[J].英语教学,2012(8):10-15.

    [3]程晓堂,刘兆义.立足文本 情境中操练 语篇中运用:以8A Unit 2 Reading为例谈初中英语阅读课第二课时的设计[J].中国教学参考,2014(1):40-42.

    (编辑: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