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大学体育的社会责任

    刘忠武 刘英滨

    摘要:在党中央提出的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总结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的诸如青少年体质下降、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通过对各项法规的解读和现实分析指明了大学体育促进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发展的责任,从而进一步从硬件改善、经验积累、人才优势及科研能力增强等方面阐明了大学体育履行其社会责任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中国体育;大学体育;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1-0010-05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China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LIU Zhong-wu,LIU Ying-bi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

    Abstract: Guided by the strategic guidance set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from a big country of sports to a powerful country of sports, the author summed up problems to be dealt with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China, such as the deterioration of teenagers fitness and the inadequat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social sports, specified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for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social sports via his specific interpretation of various legislations and specification of detailed data, thus further expatiated on the possi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o fulfill it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n terms of hardware improvement, sports experience development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 enhancement.

    Key words: sports in China;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social responsibility

    2008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1]在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讲话中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进而提出“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对中国体育发展来说,不仅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飞跃。要实现这一飞跃,整个体育工作全面而深入地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体育是涉及到全社会的事业,实现变体育大国为体育强国的目标也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系统的参与。高等学校是我国教育系统的排头兵,拥有强大的人力、物力,特别是科技资源。在这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学体育如何确定自己在中国社会及中国体育整体发展中的位置,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工作在“一法两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指导下,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由于我国体育发展的基本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固有的弊端在社会转型中日益呈现,再加上伴随改革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使得我国体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1.1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

    从1985年起,我国共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体质监测数据表明,尽管青少年的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持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超重与肥胖的城市男生已接近1/4;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超过2/3,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2]。有的专家将目前青少年体质形象地概括为“硬、软、笨”,即关节硬、肌肉软、动作不协调。中学阶段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下降首先会危害他们一生的健康,其次可能诱发心理的“亚健康”[3]。

    我国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也同样令人堪忧,2004年体质测试数据同2002、2000年相比,大学生在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等素质呈现下降趋势。为了扭转这一趋势,2006年,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2007年4月29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团中央启动了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1.2竞技体育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是一个3级递进的运动训练体系,即由中小学运动员队和传统项目校构成的初级训练;一般业余体校、重点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构成的中级训练;省市运动队和国家集训队构成的高级训练3部分组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体制可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力,有效配置全国的竞技体育资源,创造优异运动成绩。

    然而,在社会转型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体制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1999年到2006年,我国在册专业运动员由2万名增加到5万名。按照非奥运、非全运会年的专业运动队平均25%淘汰率计算,一年中约有12 500名退役运动员进入再就业市场;而在“三大赛事”周期年,退役运动员规模进一步扩大,更大的退役大军涌入社会。由于缺乏足够的能力应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困境对我国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如对体育人才的吸纳、专业运动队的稳定与发展及优秀人才的储备等方面都产生诸多不良影响[4]。

    后备人才的缺乏,不仅使我国一些优势项目后劲不足,如何在竞技体育主体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的趋势下,提高竞技体育的总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中国竞技体育面临的巨大挑战。

    1.3社会体育有待新的突破

    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我国社会体育有了长足发展。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作为引导资金建成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工程在分布全国。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体育场地的数量和规模有了较大的提高,截止到2004年,我国有各类体育场地850 080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比1995年增加了1.58个,增长31.6%。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 m2,与1995年相比,增加了0.38 m2,增长58.46%。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群众体育的社会参与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2009年3月公布的《第三次我国城乡居民体育参与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只有28.2%[5]。社会体育的组织程度依然处于较低的状态。在我国单位社会解体,公民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开展群众体育,提高体育参与的普及率,我国体育管理者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使得这一挑战更加难以应对。

    我国体育面临的上述挑战,从根本上说,是旧有的体育发展模式与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与运作机制发生的深刻变化不相适应造成的。计划经济时期那种条块分割、各成体系的组织格局,以行政手段为依托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中国体育的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现阶段,我国体育与其他领域一样,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体育的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面临新突破。因此,中国体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有新的思路,需要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想,以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树立将体育视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跳出体育看体育的“大体育观”:一方面处理好体育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另一方面处理好体育系统内部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整合资源,将原来分散、独立的按行业系统和工作、学习单位为基本组成单元的体育资源整合起来,使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形成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中国体育的现实赋予大学新的责任

    回顾大学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从游离于社会的象牙塔逐渐融入社会的过程。从西方中古时代大学到现代大学,大学的理念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化:12、13世纪到工业革命初期的大学主要是一个教育机构,为社会培养有教养的绅士;工业革命到19世纪末的大学不再仅仅是教育机构,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中心,担负起知识创新的任务;20世纪以来在大学理念中更是增加了为社会服务的内容[6]。今天,大学是人类知识的集聚与传递之所,是社会栋梁的培养之所,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关系更加密切。大学不断提出新思想、传播新学说,推广新发明,为社会服务的第三功能得到充分施展,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互动关系。大学以自己独特的不可取代的方式促进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变化又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的各个方面,大学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就中国体育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应赋予大学新的历史使命。

    2.1大学承担竞技体育的责任

    大学在当代竞技体育上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如美国大学在国际重大赛事的表现就十分抢眼,斯坦福大学从1912年开始就有学生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总共获得168枚,其中金牌96枚,银牌40枚,铜牌32枚。在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该校学生总共获得16枚金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派出50名学生运动员代表美国队参加1996年奥运会比赛,共获奖牌22枚,其中金牌12枚。在该次奥运会上享有“美国英雄”美誉的女子体操4块金牌获得者凯莉就是该校的二年级学生。其它的如南加州大学,历史上获得过199枚奥运奖牌,其中金牌95枚。耶鲁大学共有116名学生参加过奥运会,共得过87枚奖牌,其中金牌49枚。印第安纳大学、加大伯克利分校等也都不同程度地为美国的奥运战绩做过贡献[7]。今天代表着当代篮球最高水平的NBA,运动员主要来自大学,在全美1 000多所大学中有20多万名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著名的篮球巨星乔丹就是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培养出来的。美国良好的大学体育为NBA“梦之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在30多年前也开始探索大学办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在1986年印发《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的规划》,1987前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办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通知》,确定了51所试点学校可在全国范围内招收高水平运动员。1995年国家教委再次颁布了《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以全国范围的53所大学为试点,办田径、篮球、足球、排球、手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击剑、体操、游泳等项目高水平运动队。1995年原国家教委提出由国家教委独立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5年,教育部教体艺[2005]3号文件,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指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内国外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绩,学生运动员在一些重大比赛,如全运会中取得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中国代表团中,学生运动员占了越来越多的比例。虽然,我国普通大学培养高水平运动员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大学不曾遇到的诸多困难,如与既有的以体育系统为主干的举国体制的衔接问题、大学自身资源包括高水平教练员的不足、缺乏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传统等等。但是应当看到,我国大学进入竞技体育的条件正在成熟。就外部而言,长期以来实行的学训分离的训练体制固有的弊端日益显露,国家在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上的压力长期得不到舒缓。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加强运动队院校化进程,使教学、训练、科研一体化。这种院校化的进程离开了大学的参与显然是无法实现的。从大学内部来看,越来越多的大学管理者认识到,竞技运动不仅在提高大学的知名度方面有其他文化形态无法替代的功效,更为重要的是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巨大潜力值得高度重视。其实,早在英国公学时期,竞技运动就是作为一重要的教育手段在学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顾拜旦就是看到了英国竞技运动在教育家阿诺德的拉格比学校对学生的身心及社会行为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后,才决心将竞技运动引入法国学校并创立现代奥运会,以便在全球范围发挥竞技运动更大的作用。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是以最快的速度扭转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趋势。竞技运动由于对青少年具有天生的亲合力,可以有效地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到各种类别的体育活动中,不仅改善他们的体质,而且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其他素质,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言,“体育运动强化他们的身体与精神,教会他们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体育运动给他们以个性、欢乐和自豪,体育运动改善他们的健康。”

    2.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结合

    我国大学拥有较多体育资源,体育设施、科技含量、人才优势等都是其他部门难以相比的。大学在社会领域的辐射作用,包括在体育领域的辐射作用,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数年前,我国体育理论工作者就提出极富创意的学区体育的概念,设想以学校为中心或节点,构建我国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8]。这一设想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可能的,有助于改变目前我国社会体育资源高度紧缺又高度浪费的状态。

    大学体育与社会体育挂钩,不仅可以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大学自身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它为大学生的志愿活动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随着公民社会的建立,志愿者活动在我国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据国家统计局1999年底的统计,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自1993年底实施以来,累计有8 000多万人次的青年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0亿小时的志愿服务,创造了120亿元的社会经济价值。截至2002年12月,全国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到420多万人;迄今为止全国累计已有青年1亿多人次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海外援助等不同领域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5亿小时的志愿服务[9]。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志愿服务的意义在于它给大学生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深入社会,全面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素质的机会。国外大学已经越来越将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活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各校广为实施。如19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约1/4的公立高校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志愿活动[10]。我国也在大力鼓励大学生下基层,深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正如2009年5月2日胡锦涛同志[11]在五四青年节与北京农业大学师生座谈时所指出的“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练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只有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体育是与社会各群体都有密切联系的社会文化活动,体育又是许多青年学生所熟悉和喜爱的业余活动,大学生中有数量可观的体育人才和爱好者。我国志愿者队伍的基本结构是以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为主体的。以1993年北京大学学生自发组织的“爱心社”的出现为标志,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发展迅速,大学生志愿队伍已有一定的基础,在服务于2008北京奥运会及其他各种大型社会活动中已经显示了巨大的能量,参与社会体育服务为这种能量的释放提供新的渠道。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给大学生深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开辟了新的渠道。

    3大学体育履行社会责任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环顾今天的中国大学,其状况与3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科教兴国”思想的指导下,高等院校持续获得大量的资源,目前大学的物质条件和软环境都是30年前,甚至是10年前无法比拟的。这为大学体育的积极作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1硬件设施的改善

    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设施与社会其他部门相比总体处于优势地位。如北京30所高校中共拥有633个体育场馆,其中室内体育馆75座,校均2.5座;室外体育场558块,校均18.6块;带观众坐席的体育馆6座,其中综合馆4座,篮排球馆3座;带观众座席的综合体育场21个[12]。山东省共有34所普通高校、1所体育院校,共有体育场馆34 016个,总面积约为5 000多万m2,与社会体育场馆相比较,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环境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13]。因此,大学体育的社会责任在首先满足高校师生员工的教学、训练、娱乐休闲需求的基础上,应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服务职能,通过采取有偿服务,对外开放,以补充国家体育设施建设不足。这是大学体育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3.2体育人才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试探着以多种形式办高水平运动队,其模式主要有:高校独办、与企业或行业协会联办、与省市体工队共办以及在体委、教委协助下与省市体校合办等类型[12]。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已经形成风气,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综合大学等数十所大学为代表,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第十届全运会上,曾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夺得金牌的清华学子胡凯在百米比赛中与专业运动员较量,毫不逊色,夺得银牌。清华20岁的大三学生刘青夺得女子1 500 m和800 m两项冠军,同样是清华的李祥宇在男子800 m比赛中也以绝对优势获得金牌,学生运动员从而成为十运会的焦点。清华大学自1997年以来试办高水平跳水队,也是成绩斐然,不仅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夺金摘银,而且为我国跳水“梦之队”输送诸多骨干,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军团的辉煌成绩做出了贡献。我国竞技体育中的“清华现象”已经引起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如何将体育与教育资源很好结合起来,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清华大学培养模式”、“人民大学培养模式”以及“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培养模式”为我国“体教结合”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聘请著名国家级教练金志扬作为球队总教练,清华跳水队聘请于芬作为总教练,说明高校只要有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大学校园完全可以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

    在社会体育方面,我国高校在人才优势方面更加明显。目前我国1 200余所高等院校中,有约2万名体育教师。高校体育教师具有学历高、专业全、职称结构合理、裁判等级高等优势[14]。这可以弥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远不能满足我国社会体育的需要。

    3.3科研力量的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向体育科学进军成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的一大发展趋势。高校体育已突破了只从事学生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狭小空间,在体育科学高层次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方向不断拓展。2003年以来,具有体育相关的博士二级学科授予点的学校就有清华、北师大、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山西大学、河南大学等16所大学,而已经具备培养体育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的大学则更多。这说明,我国普通高校已经具备在体育科学领域进行高水平的科研和科技攻关能力,这在我国高校体育发展中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

    高校有责任做好社会体育科普服务和竞技体育科技攻关服务两方面工作。在社会体育科普服务方面应以科普宣传和健身咨询为主,通过社区体育辅导站等组织,开展日常的健身咨询和指导服务,提高公众的科学健身能力。在竞技体育科技攻关方面,国家皮划艇队的成功经验使体育和教育两部门以及更多的运动队逐渐意识到,科技对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性。在备战2008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国家体育总局加大了科技投入,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利用科技人才的优势,与运动队建立科研合作伙伴关系,组织实施奥运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体育设施的改善,在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领域的取得的经验以及大学自身具有的人才优势和科技力量的加强,使我国高校有能力承担更多的体育责任。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开放进程和社会转型的加快,体育已经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中国体育未来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实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北京奥运会后,这一趋势日益明显。面对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大学体育应当在战略高度上重新思考并定位,应当紧扣大学与社会的结合点,突破大学原有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束缚,努力将大学体育延伸到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中,从而为解决中国体育目前面临的问题做出贡献。也只有这样,大学体育自身发展才能跃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讲话[EB/OL]. http://www.gov.cn/1dhd/2008-09/29/content_

    1109754.htm.

    [2] 陈至立. 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J]. 学校体育,2007:1.

    [3] 青少年需运动“滋养”科学安排能否跑出健康[N].中国教育报,2008-12-07.

    [4] 叶乔波. 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 北京:中央党校,2007.

    [5] 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不足三成[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9-02/28/

    Content_10918600.htm.

    [6] 李成智. 大学理念的演变与思考[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9-73.

    [7] 陈希. 对美国十所大学体育的考察与思考[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3):112-121.

    [8] 沈建华,李建国. 社区体育发展新模式——学区体育[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4):49-56.

    [9] 兰宇新. 大型活动中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机制建设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0] 陆作生. 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11] 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09-05-03.

    [12] 曾峰. 对北京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现状的调查[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14(4):85-87.

    [13] 孙铁民. 山东高校体育场馆现状的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6):20-22.

    [14] 邹师,周莹,郭殿祥.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途径[J]. 中国学校育,2001(4):16-17.

    [编辑:李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