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阅读教学的新探索

    洪燕

    阅读和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纵观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把两个分离开来,使它们各自为政,完全独立。在阅读教学中一味灌输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忽视了学生主体,轻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和表达,这造成了阅读教学的枯燥和浅薄。而在写作教学中更是立足于模式化的写作套路的训练,定位于把学生训练成会写一板一眼的“规范”的文章,造成了学生在写作时的千人一面的苍白无力,空洞无物。这种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完全割裂的做法,只会造成语文教学的退步。正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标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巢宗祺教授在山东省三级分层达标实验结题总结会上指出,阅读教学不要仅仅盯在阅读的层面上,要做到从读到写的过渡,以使语文能力得到延伸、发展、深化,尽可能做到把读到的东西运用到写作中去,达到阅读“建模”、写作“践模”。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曾指出:“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一定要树立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一体意识。阅读需要通过写作进行深化升华,写作训练则吸收并吐露了阅读的成果。阅读和写作是互惠互利的合作者、共同体。那么如何在有限的阅读课堂教学时间中有效的渗透阅读教学呢?有感于“微课”“微电影”“微博”等微时代的到来,囿于课堂时间的有限,经过一番探索与尝试,我们发现“微写作”不失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那么,何为“微写作”呢?所谓微,强调的时写作的时间短和篇幅的精炼。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的内容,发现读与写的契合点,进行片段化的写作活動。按照表达方式微写作具体可分为说明类、描写类、抒情类、议论类等,按照写作要求又可分为赏析评价类、扩缩改续写类、仿写类、应用类等等。按照写作的时间,微写作又可以分为课前写作,课堂写作和课后写作三部分。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从如下几个部分来一一阐述。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概括文意类

    在阅读教学中,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为提高课堂效率,更需要学生课前通过预习完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了解和初步思考。因而,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不妨根据文本的内容设计一些概括文意类的微写作任务,来达到促进课前预习效果的目的。尤其是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这种方式我们为最常用。例如在文本研习环节之前我们常常要求同学们简要地概括小说的情节。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进入文本的敲门砖。当然,概括整体内容的形式也是多样的。除此种基本的形式外,我们还可以精心地抓住文本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设计。

    例如,我在教《一个人的遭遇》这篇小说时,考虑到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且属于外国小说的节选部分,学生如果没有充分的预习和梳理的话,既不能了解本文的前文背景,又难对本文情节有清晰的概括,这样就对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造成了较大的阻碍。因此,我设计了如下课前微写作任务:

    请仿照本文“前文梗概”部分,对节选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

    在学生完成这项微写作任务后,课堂上教师可以将部分同学的内容投影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评价、修改、完善。这样的文意概括类微写作训练,既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预习,又强化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仿写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彰显了阅读写作互补互助的设计意图。

    二、落霞与孤鹜齐飞——语言应用类

    阅读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大纲》强调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要“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语言鉴赏首先是鉴赏的基本单位,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通过咀嚼语言,感悟人物情感,领悟创作技巧,从而达到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初步文学鉴赏能力的最终目标。

    作为一篇元杂剧,《长亭送别》中四首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曲词是教学的重点。

    如何有效地鉴赏这四首曲词,带领学生走入文本,进而走入主人公莺莺的内心世界是教学中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在过去的教学中,大部分老师的做法是采用条分缕析式的诗歌鉴赏法,用老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体悟。可是,如何真正能让学生咀嚼到语言之美、体会到语言背后人物的情感呢?将文中的曲词改写成优美的散文片段是一个聪明的做法。我班同学就把《端正好》改写成了如下内容:

    正值暮秋时节,碧蓝的天空浮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飘零憔悴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当然,语言运用类的微写作不只局限于对语言片段的改写仿写。在说明文教学时,巧妙加入微写作的环节,也能举重若轻地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是必修五教材上“科学之光”专题的一篇说明文。考虑到很多同学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兴趣不大,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微写作任务:

    筛选文中的主要信息,把本文改写成一段100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在给予学生8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后,教师先展示评点学生的习作后,接着顺势提出问题:将我们的文字和本文内容对比一下,你能发现有什么异同?由此帮助学生更直接地体会认识到本文多样的说明方法、清晰的说明顺序,以及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

    三、此中有真意——鉴赏品味类

    文本的解读过程即读者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走入文本,需要我们身临其境的去走入作者创设的场景,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精心设计微写作,让学生主动去鉴赏品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授老舍的小说《断魂枪》时,受限于时代因素和人生经验的不足,很多同学对沙子龙坚决不传授断魂枪给他人的原因和复杂的心境并不能清晰地体会,因此,在文本研习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微写作要求:

    请结合根据你对文本的解读,为人物补充具体的心理活动。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心想:_____________用手指慢慢摸著凉滑的枪身,又心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通过这处的扩写,学生走入文本,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地揣摩到了沙子龙不舍而又坚定的心境,进而把握住了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

    再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教学时,我们也常常加入的微写作设计,要求学生扩写老贝尔曼画叶子的情节。通过扩写,把文本的空白之处在读者心中清晰地构建出来。这种化虚为实的扩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丰富了人物形象,更帮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直达文本的“真意”。

    四、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评价迁移类

    传统的阅读课堂中,教师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来点评人物、总结文本。这种方式消解了很多同学个性化的理解,也难以真正把阅读课堂推向深入,长此以往,很多同学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成了一个空洞的口号。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微写作的形式把自己在课堂上的思考和感悟记录下来。例如在《选读》教学过程中,根据结尾论赞的写作特点,教师可以在一些没有加入论赞的文本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仿写一段50字左右的论赞,表达自己对文中主人公的评价,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活动走向深入,达到了一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境界。

    阅读教学中开展微写作,是阅读教学新的生长点,它不仅促进了阅读课堂的生长,也直接作用于写作教学。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大胆突破,积极寻找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契合点,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开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余映潮.微型写作,点染课堂——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J】.语文教学通讯,2014(5B)

    【2】赵长河.“微写作”教学导向价值及备考撮要【J】.中学语文教学,2014(5)

    【3】罗雪花.“微写作”,真实的发声练习罗雪花 【J】. 语文月刊,2014(4)

    【4】沈建军.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