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的发展与运用

    许枫枫

    摘要:近年来,全球化进程加快,跨文化交流现象日益频繁,翻译文本的数量大大增加。随着翻译观念的改变以及社会对翻译的需求变化,机器翻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发展也翻开了新的篇章。然而,机器翻译受到译文质量的制约,人工翻译质量的精确度有时要远远高于机器翻译。因此,机器翻译+译后编辑逐渐成为了翻译界采用的新方式,这也就意味着在完善机器翻译的同时,对译后编辑人员的水平也有了更高要求。

    关键词: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译后编辑人员

    中图分类号:H085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2-0059-02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简称MT)是机器在翻译过程中占主导性地位,进而实现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换句话讲,指可在或可不在人工干预下,全部或部分地由计算机进行翻译。然而,机器翻译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机器始终不能像人脑进行自主思考做出选择,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语言不对等现象,译文质量得不到完全保障。因此,译后编辑已经成提高机器翻译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1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的概念

    机器翻译(MT),是指由计算机作为媒介,实现甲语言到乙语言的转换。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慢速的人工翻译已经跟不上时代交流的步伐,机器翻译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发展至今,机器翻译系统日趋成熟,其系统大致分为三种—基于规则、基于语料、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具有翻译速度快、成本低廉、专业术语前后一致等优点。即便如此,机器翻译本身也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部分:(1)翻译本身的复杂性。翻译是一种活动,而活动就有目的可言,目的决定活动。所以,在人工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及策略以达到翻译目的。而机器翻译是只在机器层面的反应,不能像人脑一样做出判断和选择,不能完全地达到翻译目的,译文质量得不到保障。(2)自然语言的复杂性。歧义普遍存在于语言社会当中,其实质是同一语言形式具有不同的意义,所以机器自动翻译所面对的难题就是语言消歧。(3)机器本身的局限性。机器依赖于开关,如果机器开关一旦关闭,那么就会中断或丢失正在进行的程序,操作中的翻译文本便会丢失。

    根据ISO/DIS 17100:2013标准的定义,译后编辑是“检查和修正机器翻译的输出”(to check and correct MT output)。换言之,译后编辑是对机器翻译的结果实行人工干涉,译后编辑人员对其生成的译文进行译后审核和修正。译后编辑结合了两种不同的主体,即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人员,以期生成达到发布标准的高质量翻译。国际上对译后编辑制定了更为详尽的标准,其中要求译文不仅要与原文在内容上对等,还要达到形式上的对等,包括标点符号、文体适当、符合语法表达习惯等,译后编辑正朝着不亚于人工翻译质量的目标方向发展。

    2译后编辑的探索

    2.1 译后编辑的发展

    译后编辑与机器翻译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发展迅速。后者的优点就在于降低翻译成本的同时,大大地提高了翻译效率,但其质量仍然不能与人工翻译相提并论。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也就保证了翻译取二者之长,最重要的是将人工翻译的精准性发挥到淋漓尽致。从根本上来讲,译后编辑的发展动力源自翻译需求,翻译文本数量成倍增长,人工翻译已不再满足其需要;其次是人们对机器翻译质量的期望值降低。为了保持翻译质量和效率的平衡,作为未来翻译服务发展方向的代表,译后编辑体现了人机交互模式的发展,同样为机器翻译的改善提供回馈。译后编辑在语言服务行业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

    2.2 译后编辑的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行业对翻译的要求层出不穷。机器翻译适用于网页浏览、聊天记录等为了获取基本信息的题材;人工翻译则适用于对译文质量要求高的领域,如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译后编辑的应用领域可以主要概括为重视译文效率、质量和成本的领域,如专利、产品用户手册、艺术设计等专业资料。

    2.3 译后编辑的运用原则

    为了满足不同的翻译需求,生成最佳译文,更好地发挥译后编辑的作用,译后編辑需要遵守以下几项原则:

    (1)根据译文质量要求,选择不同的译后编辑风格。译后编辑的工作目标受翻译项目的类型、译文质量要求、客户规定的时间、费用和受众群体等各方面的影响。据此,译后编辑大致分为两种:高质量译后编辑和快速译后编辑。高质量译文编辑的目标是产生如同人工职业译者所译的高质量译文,快速译后编辑的目标是在无需考虑译文风格的前提下产生可理解性的译文。高质量的译后编辑需要在保障所有信息无遗漏的前提下还要注意译文的语义正确,必要情况下可以增添或删减译文,修改存在文化歧义的部分,同时还需要注意句法、标点、格式等细节问题。快速译后编辑则需要正确传达出原文意义,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通常无需考虑译文的美学和风格,重要的是在客户要求的时间内交付译文。

    (2)辨别机器翻译系统的不同类型,快速识别机器翻译生成的错误。基于规则、基于语料库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作为机器翻译最为常见的三种系统,分别对应了以下几种典型的翻译错误:添加遗漏词汇、删除多余词汇、修正词汇选择、修正词型变化、重组句式结构。由于源语与译入语之间的文化背景不同、语言表达习惯不同,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漏译、错译、逻辑关系表达错误、语法错误、指代不明等问题。因此,译者在译后编辑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机器翻译类型,提高个人翻译水平,增强发现识别错误的能力,尽量弥补机器翻译产生的错误。

    (3)结合机器翻译系统与职业的译后编辑人员。单凭机器翻译并不能得到最佳译文质量,这就要求不仅要不断技术革新、优化机器翻译系统,还要不断对引擎进行优化训练。译后编辑并不等同于翻译审校,Vasconcellos曾指出译后编辑是一种发现(如翻译错误的过程),而翻译审校则是对译文进行不断调整的过程(调整译文的风格和一致性等),这也就意味着对译后编辑人员的技能也是有一定要求的,比如了解机器翻译的运行原理、系统项目区分、常见的翻译错误类型,并熟悉翻译项目涉及的多种领域,从而能够帮助译者在译后编辑时快速阅读,并对机器翻译的错误迅速做出判断和修改。

    (4)根据译后编辑的目的确定译后编辑的工作环境。对翻译公司来讲,译后编辑的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提交客户满意的译文。翻译公司所通用的翻译环境是一种集成式的,即通过翻译记忆库的翻译记忆、模糊匹配、机器翻译、人工翻译的译文,满足译后编辑人员的需要。通过研究、检测和分析译后编辑器的功能和易用性,研究译后编辑的选择原理,定制开发可以独立运行的机器翻译系统。

    (5)结合翻译项目的质量要求与译后编辑人员的能力,合理确定译后编辑的工作量。译后编辑的合理工作量结合了翻译环境以及业界实践,在确定平均的译后编辑工作数量之后,其衡量标准是每个工作日完成译后编辑的单词数。受过译后编辑技术训练的译后编辑人员,能够较快地改进或纠正原始输出,工作效率高且完成的工作量大,而新手译后编辑人员的情况亦然不同。所以在拿到一个翻译项目之后,要首先对其质量要求和成本预算进行合理安排,进而选择工作方式。

    3结语

    机器翻译的出现与发展是时代进步的一种体现,译后编辑弥补了机器翻译的不足。译者在进行全面译后编辑时,应该做好译前准备,即在拿到翻译文本后首先进行文本类型分析,必要时可以借助专业词典,遇到文化现象不理解时可以查阅网络资料;在译后编辑过程中遇到长难句时,进行句式分析,理清主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编辑结束后同样要做好译后审校工作,通读译文,检查是否存在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等,通过译后编辑使机器翻译的初始译文具有专业性和可读性。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将在语言服务行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握好译后编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合理选择译后编辑的应用题材,提高译后编辑人员的技能,总结和改进译后编辑的工作准则是通过译后编辑提升译文质量的多重保障。

    參考文献

    [1]崔启亮.论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J].中国翻译,2014(6):68-73.

    [2]罗季美,李梅.机器翻译译文错误分析[J].中国翻译,2012

    (5):84-89.

    [3]李梅,朱锡明.译后编辑自动化的英汉机器翻译新探索[J].中国翻译,2013(4):85.

    [4]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杨沐昀.机器翻译系统[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6]张瑞雪.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在英汉翻译中的使用—以说明类文本和新媒体文本的翻译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编辑: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