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读剖析,解后反思教学

    陈小珑

    [摘? 要] 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常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并且问题的命制形式和考查方式对实际教学有导向作用. 开展问题探究可以引导学生辨析问题知识点,掌握思路的构建策略,提升学生的思维. 文章以一道函数与几何综合的试题为例,开展解后反思、教学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二次函数;几何;三角形相似;两直线平行

    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是中考常见的压轴题,其解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需要对解题思路的构建过程加以剖析. 实际解题时,建议采用“题干深剖,逐问解决;以点联面,几何建模”的策略,即关注题干信息,挖掘隐含条件,把握几何与函数的纽带作用,结合几何性质建立模型.

    题干呈现,条件解读

    问题? (2020年江苏南京市模考题改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y=a(x-3)(x+1)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0,- ),连接AC和BC.

    题干解读? 上述是二次函数与几何的综合题,给出了抛物线与坐标轴的交点. 分析抛物线的解析式后发现,其乘积形式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与x轴的两个交点分别为(3,0),(-1,0);二是两交点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于是可以求出其对称轴为x=1. 后续解题时除了可以充分利用抛物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外,还可以从点的坐标出发,推导直线解析式,由几何性质与点的坐标的关联构建方程.

    逐问剖析,解法探究

    该压轴题共分为三小问,各小问的条件相互独立,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探究解法时需要对条件进行剖析,结合图像来构建解析思路.

    第(1)问:试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该问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由y=a(x-3)(x+1)可知,实则是求a的值,故只需要将抛物线上异于A,B的点的坐标代入其中即可.

    将C(0,- )代入y=a(x-3)(x+1)中,可解得a= ,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x-3)(x+1),即y= x2- x- .

    第(2)问:抛物线的对称轴与x轴交于点D,连接CD,点E是第二象限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且EF∥BC,直线EF与抛物线的另一交点为F. 设直线EF的解析式为y=kx+b. 如图1,直线y=kx+b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G,连接DG,如果△DGF∽△BDC,试求k和b的值.

    该问的核心条件有两个:①EF∥BC,②△DGF∽△BDC. 对于条件①,需根据B,C的坐标,结合两直线平行来确定k的值;对于条件②,则需要关注“相似三角形对应点确定”这一条件,后续联系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确定E,F的坐标.

    过点F作DG的垂线,垂足为H,如图2. 易知A(-1,0),B(3,0),所以直线BC的解析式为y= x- . 因为EF∥BC,所以k= . 由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1可知D(1,0),所以CD= =2. 所以CD=BD=2. 在Rt△COD中,因为OD=1,OC= ,所以tan∠ODC= . 所以∠ODC=60°,∠CDB=120°. 因为△DGF∽△BDC,所以DG=FG,∠DGF=120°. 设DG=FG=2m(m>0),在Rt△FGH中,有∠HGF=60°,则HG= FG=m,HF= m. 所以F(1+ m,3m). 因为点F在抛物线上,将其坐标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y= ·(x-3)(x+1)后,可解得m1= ,m2= (舍去),故F(5,4 ). 将点F的坐标代入EF的表达式y= x+b后可解得b= .

    综上可知,k= ,b= .

    第(3)问:变更第(2)问的条件,将“直线y=kx+b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G,连接DG,如果△DGF∽△BDC”替换为“直线y=kx+b与y轴交于点M,与直线y= x交于点N”,如图3,如果满足 - = ,试求b的值.

    该问是变更问题(2)的部分条件,则问题的两个核心条件变为:①EF∥BC,② - = . 同样地,由条件①可求出k= ;对于条件②,可对其适当变形,得到 - =1,对于其中的斜直线,可以采用“化斜为直”的策略,分别过相关点作y轴的垂线,显然可以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建立平行直线之间的线段关系,后续只需借助点的坐标来构建方程求解即可.

    分别过F,N,E三点作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P,Q,S,如图4. 联立y= x与直线EF的表达式y= x+b,可得N b, b;联立直线EF的表达式与抛物线的表达式,化简后可得x2-3x-3- b=0,其中E,F的横坐标就是方程的两个解,可分别设为x1和x2. 由韦达定理可得x1+x2=3,x1·x2=-3- b. 因为ES∥NQ∥FP,所以△MNQ∽△MES,△MNQ∽△MFP. 由相似性質可得 = = , = = ,又 - =1,所以 - =1. 所以 · =-1,可解得b=2 .

    解后反思,拓展变式

    上述是对一道几何与二次函数相结合的压轴题的逐问剖析,所呈现的分析思路、模型构建和计算推理过程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完成解法探究后有必要进一步开展解后反思.

    1. 反思问题的突破关键

    本题共三个小问,其中第(2)问和第(3)问为核心之问,呈现了抛物线与几何的综合. 第(2)问求直线解析式的系数,突破的关键是对两个几何条件的分析与转化;如何将两直线平行和三角形相似关系转化为相应的函数关系,上述从直线斜率、三角函数视角完成了解答. 第(3)问同样求直线解析式的系数,但条件变更为多条线段长度的代数关系,突破的关键是如何利用该关系转化为点坐标之间的关联,上述采用的是“化斜为直”的策略,结合相似三角形来实现. 因此,解决函数与几何的综合题时,需要关注问题的核心条件,从函数与几何的综合视角来探索突破的关键点.

    2. 反思与归纳问题的解法

    深入分析上述综合题,可将第(2)问视为函数背景下的三角形相似问题. 对于该类问题,解析时需要充分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特性,从两大视角来构建思路:一是基于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结合点的坐标构建线段比例关系;二是把握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从几何视角进行拓展分析,引入三角函数,结合直角三角形构建线段比值关系. 而第(3)问则可视为函数背景下的线段比值问题,实则是根据几何线段关系来转化代数式,同样有多种方法,包括三角形相似时的对应边比例式、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三角函数比例式等,在实际求解时需要充分利用点的坐标.

    3. 思考问题的拓展方向

    本题属于函数与几何的综合题,其中涉及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两直线平行、三角形相似等知识,从相似、线段比例等视角进行了考查,实际上还可以围绕动点,从几何面积、特殊三角形的视角进行函数与几何的综合,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

    (1)变式方向1:几何面积

    问题:点E是第二象限抛物线上一个动点,且EF∥BC,直线EF与抛物线的另一交点为F,设直线EF的解析式为y=kx+b,点G是直线EF上一个动点,若△BCG的面积为10,试求直线EF的解析式.

    思路点拨:点B和点C的坐标已知,于是BC的长固定,结合EF∥BC可确定k的值. 同时可将△BCG视为以BC为底、点G为顶点的三角形,则高为点G到直线BC的距离,由面积为10可确定高的值,再由距離公式即可确定b的值,从而确定直线EF的解析式.

    (2)变式方向2:特殊三角形

    问题:点E是第二象限抛物线上一个动点,且EF∥BC,直线EF与抛物线的另一交点为F,设直线EF的解析式为y=kx+b,连接EB,FB,若△EFB是以EF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试求直线EF的解析式.

    思路点拨:同样地,由EF∥BC可确定k的值,由条件可知BE=BF,则点B在EF的垂直平分线上,于是可用参数b表示出点E和点F的坐标,并求出EF的中点H的坐标,显然BH⊥EF,则有kEF·kBH=-1,从而可解出b的值,求出直线EF的解析式.

    教学思考,学习建议

    1. 培养学生的图形分离意识

    对于函数与几何的综合题,图形线条较为繁杂,如果不能根据条件排除干扰,很容易陷入思维误区,造成推理、演算不畅,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图形分离意识,引导学生掌握从复合图形中分离图形的方法. 解题教学中需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读题,理解图形构建的过程;第二步,提取图形,结合问题中的几何条件,进行核心图形分离,如相似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熟悉常见的几何模型,提升图形分离与提取的意识.

    2. 引导学生开展知识综合

    “整合知识,构建体系”是中考复习的重要阶段,尤其是以函数为核心来进行知识关联探究,如上述所涉及的三角形相似、两直线平行、三角函数等,这些知识均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从基本的定理、定义入手,把握知识关联,整理出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并结合具体问题总结相应的分析思路. 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结合知识进行综合练习、拓展练习,设置相应的检测环节,以强化知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