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耻感问题的文化学分析

    田华银

    摘要: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耻感问题愈来愈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切忧虑。影响大学生耻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文化是不可回避的关键因素。因此,要从重塑伦理道德文化价值标准、完善制度文化以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和加强高校耻感文化建设等方面重建大学生健康的耻感意识和判断是与非、荣与辱的标准,践履符合民族特性和时代要求的道德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耻感;文化;社会转型期

    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其本质是社会关系内化和个人化的结果。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决定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深刻地影响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个人价值体系和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影响内在的耻感。耻感是“道德体系的原素和原色”,“几乎具有与伦理道德的文化生命同在的意义”,[1]是人区别于动物、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大学生的耻感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形成的基础,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历程。然而,在文化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耻感呈现淡漠趋势,需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认真加以分析解决。

    一、当代大学生耻感问题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各种文化信息潮水般涌入人们的文化视野,于是出现了传统与现实、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融合与选择,对于有矛盾冲突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的判断和选择使人们像无头苍蝇无所适从。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是非、荣辱标准标准模糊,道德判断失衡,耻辱感的缺陷甚至淡漠显得愈来愈明显,与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与改革开放倡导的时代精神都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和不协调。在当代社会,部分大学生耻辱感缺陷有多方面的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他们无视他人和社会集体的利益,甚至以损害他人和公共集体利益为乐。在家庭生活观念方面,从部分大学生的择偶来看,家庭生活观念和责任感正日益淡漠。在个人生活中,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个人生活不检点,道德观念和行为错位,把腐朽当神奇,把耻辱当荣耀,等等。作为未来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和建设者,大学生大量存在的耻感问题和缺陷,为民族未来社会道德体系和道德文化的建构蒙上了一层暗淡的灰色,令人深思和忧虑。[1]

    二、当代大学生耻感问题的文化因素分析

    当代大学生耻感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落寞和现实多元文化的冲突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传统儒家耻感文化规范力减弱

    中国传统儒家耻感文化曾经塑造了读书人灵魂深处的廉耻观念,对他们的道德行为发挥了巨大的引导、规范作用。然而在近代,儒家文化一度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理论基础和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根源而遭受多次猛烈批判、打击和清理。这种思想革命在反封建思想和制度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革命的矫枉过正使得传统的耻感文化越来越被远离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传统耻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出现了式微的景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大学生带来极大金钱、物质利益诱惑,同时西方各种思潮对毫无准备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巨大冲击,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出现了无所适从的混乱局面。而今思想界、学术界试图继承和弘扬儒家耻感文化以重建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规范道德行为,但是市场经济的商业经济文化强调个体的主体性、主动性和个性的张扬,传统儒家耻感文化及规范对大学生的行为的调控功能依然难以恢复如初。

    (二)社会转型期制度文化建设滞后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运行机制及运行状况。市场经济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也出现了诸多社会怪现象和问题。面对诸多问题,我国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建设显得相对落后,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不公现象。本来转型期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现象是正常的,也能为人们所理解,但极大贫富差异不是正常的地域差异、个体差异的体现,而是权利使用不公、公共资源分配不公、收入分配不公和社会机会不公的体现。“公正是道德的根本理念……公正理念塑造着人们的是非、善恶观念,社会公正对于个人道德人格的形成和社会美德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2]社会不公及其影响下的为富不仁、歧视、专横霸道等现象,使得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人格开始发生扭曲,他们的道德行为也开始出现不道德现象,甚至出现“见不贤而效之”的现象。

    (三)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价值观和评价标准混乱

    经过近代以来多次无情的打击,传统儒家道德文化已支离破碎,其道德价值观和行为的评价标准已没有太大控制力。在从传统计划且相对封闭的社会向当代市场且加速开放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的和现代的、民族的和外来的、东方的和西方的、计划的和市场的等多种文化在中国相互激荡和碰撞。再加之市场条件下,道德价值主体越来越具有独立、自由、开放、为我、自利等特性,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出自私自利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倾向。在多数情况下,他们的道德评价标准以实用为主,即为了自身物质利益的满足,其内心世界几乎没有对与错、是与非、荣与辱的明确的判断标准。

    (四)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引导乏力

    从社会层面看,社会转型期我国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尤其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道德文化设的价值导向树立了明确的标尺,为塑造大学生主流的精神世界、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不过,从全社会来看,相对于物质文明建设来讲,精神文明建设、道德文化建设以及耻感文化建设等在事实上被放到了较次要地位。从高校层面看,社会转型期高校在文化建设尤其道德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往往重视政治化的意识形态教育而轻视道德教育、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轻视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不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知、情、意、行的培育。

    三、解决大学生耻感问题的文化学路径

    (一)重塑伦理道德文化价值标准

    针对社会转型期道德价值多元化、功利化和道德标准模糊的现状,我们需要在全社会进一步规范伦理道德文化,重塑集体和个人统一、道义和利益兼顾的道德价值取向和标准。强化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搭建当代大学生社会道德建设的基本框架,明确耻感文化建设的基本主题。要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高雅文化和世俗文化等的道德文化和耻感文化精华,取各种文化之所长,相互融通,在全体大学生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道德伦理文化和耻感文化,以此统领、校正各种亚文化和反主流文。同时,尽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每位中国人的灵魂,深入每位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引领他们的思想,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提升行为的道德水平和品味。为了更好地树立和规范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文化价值标准,需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认识、形成道德理想,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为高校的耻感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完善制度文化以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现实社会中道德的运行主要依靠教育培养机制、舆论引导机制、风习熏陶机制、行政奖惩机制和法律规范机制。”[3]按照能体现人民意志、利益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法律为准绳开展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管理社会事务。国家事务和企业、社会事务的管理中,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鼓励、支持他们积极参与,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教育引导积极承担宪法和法律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始终维护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体、国家主人的地位,实行多渠道全方位的民主监督,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行为。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作用,抓住民主与集中的最佳契合点与平衡点,不断完善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正确引导民间的礼仪俗规,使国家和社会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断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的公平感和正义感并敢于抵制歪门邪道,扭转社会不公局面,消除人们的不满情绪,端正社会风气。

    (三)加强高校耻感文化建设

    耻感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园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构建具有直接或间接示范和推动作用。同时,高校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并借以实现知识和能力、人生观和价值观、气质和人格升华的主要场所,其道德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具有引导、约束和激励等作用,因此加强高校耻感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耻感的培育与健康成长具有直接熏陶感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的引领和统帅作用,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和抓手,在各高校已有经验、传统、风气和习惯的基础上,深度融合民族道德文化和外来道德文化精华、融合传统道德文化和时代道德文化精华,构建高校道德文化的基本框架,重塑道德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评价标准,为大学生耻感的培育与健康成长确定指导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文化基调。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统一设计,建构融合各种道德文化精华、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文化体系。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教师和辅导员要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端正自己的作风,办事公正公平,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和示范引导作用。同时,深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和伦理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并转化为道德行为。在此基础上,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明白是非、辨别善恶和识别美丑,敢于监督、揭露不道德和可耻的思想和行为,在大学生之间形成互相监督、互相教育、互相感染的良好耻感文化环境。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耻感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可持续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和谐进步,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价值的评判尺度,与时俱进、兼容吸收各种有益文化成果,加强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的耻感形成和健康成长提供优良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营养。

    参考文献:

    [1]高猛,陈思坤.耻感教育:当代大学生道德建构的重 要维度[J].理论导刊,2008,(11).

    [2]韦启光.漫说道德文化[J].教育文化论坛,2012,(2).

    [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首都市民道德价值取向 状况研究报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3).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