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魔法时刻”发现幼儿游戏的力量

    顾竹彦

    

    

    [摘 ? 要]幼儿园课程改革注重教师的“预设”与幼儿的“生成”。特别是在幼儿生成活动时,让幼儿感受生活,引导幼儿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使幼儿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健康成长。江苏省无锡金桥实验幼儿园探索尝试在一日活动中真实还原幼儿自主学习的“魔法时刻”,尊重幼儿原有生活经验,关注幼儿发展寻常时刻,追随、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支持、推进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让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动建构者。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改革;自主学习;预设;生成

    近年来,在幼儿教育改革中,“学习故事”成了教师们的热点话题。“生成”策略的提出,旨在强调对幼儿生成活动的关注。然而,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必须有预设。但是预设好的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好时机,对幼儿进行积极引导,随机生成,促进每个幼儿主动、充分、协调且富有个性地发展。

    一、课堂争议,捕捉契机,支持生成

    教师在各领域的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将讨论设置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成为面向全体、让每个幼儿都得到机会、发挥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让幼儿自主学习、给予幼儿充分的交流与互相启发的机会的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在组织教学活动时给幼儿留下思考的空间,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引导他们自觉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习以为常的现象。下面以中班《三只蝴蝶》语言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1.把握多元对话中的生成

    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以及教师、幼儿与教材之间的对话应是平等、互动的过程,其中涉及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和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学会真诚地倾听每一个幼儿的发言,发现幼儿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及时把握精彩生成的瞬间。

    在设计《三只蝴蝶》语言教学活动时,教师把重点放在让幼儿们感知三只蝴蝶的友谊以及学习双方的对话上。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幼儿们也对这个故事非常感兴趣。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这三只蝴蝶吗?为什么?”幼儿们纷纷举手,说出自己对三只蝴蝶的喜欢以及喜欢的原因。有的说:“三只蝴蝶被雨淋湿了还要在一起,真了不起!”有的说:“他们团结友爱,这才是好朋友呀!”当教师让文文(化名,下同)说说自己的看法时,她说:“我觉得这三只蝴蝶一点也不聪明。它们为什么不躲在和自己相同颜色的花下面呢?如果雨一直下个不停,那它们不是要一直飞下去呀!”祯祯反驳道:“可是他们是好朋友啊,怎么能分开呢?如果分开以后找不到了,怎么办?”“分开之前,他们约好在一个地方等不就行了嘛!”荣荣显然十分赞同文文的说法。祯祯争论道:“好朋友要相亲相爱的,不能丢下别人不管的!”“暂时分开一下嘛,这样大家都淋不到雨,还是好朋友啊!”……“老师,为什么红蝴蝶不听红花的话,先躲一下雨呢?”幼儿们转而向教师求助。

    是遵照原有的教育目标,否定文文的看法,要求幼儿以友情为重,共同进退?还是肯定文文的看法,对故事中三只蝴蝶的做法予以否定,提倡幼儿重视自我保护?抑或一方面肯定文文的看法,一方面肯定三只蝴蝶的真挚友情,教育幼儿在重视友情的同时注重客观现实,在实际情况面前灵活变通?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和支持幼儿的讨论,并在幼儿求助时引导其继续自主探究、讨论,而不是直接给出自己的看法。为了让幼儿们理解友情与现实的关系,教师可以顺势对幼儿们说:“既然有的小朋友觉得这三只蝴蝶的做法并不聪明,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三只蝴蝶该怎么做才最好呢?”

    2.把握拓展体验中的生成

    新课标提倡课堂开放并充满生命的活力,强调在幼儿情感体验的背景之下,让幼儿联系生活,加深体验。由于幼儿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思想认识、情感体验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合理预设拓展体验的问题,善于把握并及时引导拓展体验中的生成点。在中班《三只蝴蝶》语言教学中,幼儿围绕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问题一:三只蝴蝶怎么做才最聪明?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多数幼儿认同三只蝴蝶的做法,他们觉得三只蝴蝶重视友情,很值得大家学习。但为了友情放弃避雨的做法并不可取,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問题二:如果你是三只蝴蝶中的一只,你会怎么做?对于这个问题,幼儿们的讨论又异常激烈。有的幼儿表示,自己会像故事中的三只蝴蝶那样做;有的幼儿认为,应该提议大家各自去寻找一个避雨的地方;有的认为,在各自避雨之前,要先和好朋友说好一个碰面地点,等雨停了再一起玩;还有的认为,可以找一片荷叶当雨伞,荷叶够大,三只蝴蝶都能待在下面避雨。幼儿们的回答可谓生活经验的再现。当然,教师不对幼儿想象的方法作出对错或好坏的评判,只是让他们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

    二、区域游戏,欣赏引导,助推生成

    1.从幼儿独特有创意的情境中生成新游戏

    以区域游戏“点餐单变形记之雏形诞生”为例(见图1)。区域游戏开始了,“点心屋”也瞬间忙碌了起来。教师被热情的“店员”拉进了点心屋。教师说:“给我来杯咖啡、一块蛋糕和两个蛋卷!”航航走过来说:“我做了一个点餐单,您可以用它点餐了!”教师问:“这个点餐单怎么用啊?”航航说:“您可以把要点的东西打勾啊!”“可是我要两个蛋卷,该怎么表示呢?”他想了一会儿,说:“那您就在括号里面写数字吧,这样我们就能知道您要几个了!”

    2.从幼儿无意创编的游戏片段中生成新游戏

    以区域游戏“点餐单变形记之新品推荐”为例。点心屋推出了许多新品。服务员萱萱拿着航航刚刚设计好的“新品点餐单”(见图2)四处宣传:“你们要不要尝尝我们的新品酒酿小圆子?只要18元一份!”萱萱卖力地宣传,点心屋的生意顿时火爆了起来。

    3.从幼儿对区域材料的新发现和创意使用中生成新游戏

    以区域游戏“点餐单变形记之功能开发”为例。来点心屋的顾客越来越多,点餐单不够用了。航航说:“我都来不及画了!”月月想了想,在航航设计的点餐单后面添画了许多“()”,并向顾客解释道:“你们几个人可以一起在这张点餐单上点餐。”“那我们三个人点的东西要怎么区分呢?”遥遥不解地问。教师也问道:“是呀,怎样区分他们三个人选择的食物呢?有什么好办法吗?”晨晨想了想说:“对了,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嘛!我就用圆圈表示好了。”遥遥说:“那我就用三角形表示。”青青犹豫了一下说:“我用方形表示吧!”这样,“多人点餐单”(见图3)就诞生了。虽然不知道点餐单在幼儿们的游戏中还会如何变形,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形”既挑战着幼儿们的经验,也促进着幼儿们能力的发展。

    三、启示

    1.制造矛盾:在冲突中发展幼儿的游戏水平

    在游戏中发生冲突时,幼儿进行了一次次的思考与选择,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尝试了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如细致观察事物、与人沟通、换位思考等。当然,实际面对冲突时,教师需要清醒地把握事态的主线与走向,帮助幼儿认清问题。利用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促进幼儿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2.站在幕后:转直接介入为间接观察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运用到游戏情节中。如航航认为新品一般都很贵,所以他在设计点餐单时,将新品“酒酿小圆子”的价格定为18元,高于其他餐品。而从幼儿们的游戏行为来看,萱萱向“顾客”推销新品的行为,正是现实生活中“服务员”角色的再现。作为教师,应站在幕后,用心观察、思考、提炼并总结幼儿游戏中出现的紧迫而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尤其是当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矛盾时,教师应给予他们充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耐心等待他们在游戏中的创新行为——“多人点餐单”的设计,让幼儿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

    3.抛砖引玉:指导择机而入

    “指导源于观察。”大班幼儿的游戏经验更加丰富,自主游戏的水平较高,在游戏时常常会发起一系列问题。此时,教师要进行启发指导,并且要择机而入。多人点餐单的诞生,正是源于幼儿游戏中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当点心屋的工作人员发现自己设计的点餐单供不应求时,他们及时设计了多人点餐单来满足顾客们的需求。这说明,大班幼儿在遇到问题时,能積极动脑,根据自己的意愿与游戏材料点餐单进行互动。这种由幼儿自主进行活动的方式方法更具有灵活性,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该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受教育者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师只有把关注的焦点真正放在幼儿身上,进而精心预设,那么生成活动便是幼儿在生命与成长过程中一种内心世界的旅行。教师要创设丰富的“生成跑道”环境,让幼儿自主、自由、自在地去“奔跑”,感受体验奔跑时的无限快乐。因为从快乐与乐趣中滋生出来的自信与成功,将伴随幼儿一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