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对希腊文化的模仿、调适与创新

    

    摘 要 罗马人从公元前4世纪末开始正式发行货币,其货币的形式、种类源于对希腊的模仿,而在模仿的过程中,又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调适,做出重要创新。币制上,罗马在公元前1世纪之前坚持以铜币为中心,银币与金币均与铜币挂钩;形制上,罗马货币模仿希腊货币的图案,主题选用罗马人钟爱的神祗或本地神祗;在共和国末期,吸收了希腊化货币上的统治者形象,推动了罗马社会王权概念的重建;币值上,共和国时期在货币上标记币值单位,构成货币史上的重要创新。

    关键词 货币,罗马,希腊,币制,形制

    中图分类号 K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1)02-0045-09

    一直以来,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的联系与差别颇受关注,近年来的研究益发细化。陈恒分析罗马对希腊文化抱持着的两种态度——“敬畏”与“敌意”,①其后又将其对希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化为“模仿、调适与创新”。②具体到罗马从希腊学习、吸收的文化,除广为人知的哲学、雕塑、建筑、宗教信仰外,研究者开始探索新的角度,如著作、戏剧等。③而在罗马从希腊所继承的财富中,货币占据着重要位置。本文将从货币角度考察罗马对希腊文化的模仿、调适与创新。

    一、罗马货币在币制上对希腊货币的模仿与调适

    币制,一般指货币制度,这里特指货币的构成。罗马共和国在公元前3世纪初开始发行铜币,④其后逐渐增加了银币和金币,这与古希腊世界、特别是希腊化世界中通行的金币、银币、铜币的币制一脉相承,但罗马人的模仿更为主动。

    首先,罗马人使用货币本身就是对希腊货币文化的模仿。罗马共和国时期出现的早期等价交换物是不同形状的铜锭;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罗马开始采用扁平状、圆形的货币形态,把青铜铸成铜币。到公元前3世纪前半期,他们采用希腊货币的计量单位德拉赫麦(drachm),发行重约6.5克的银币两德拉赫麦(didrachm)。①

    事实上,罗马人的模仿对象是意大利半岛的大希腊区(Magna Graecia),并非东地中海的希腊化世界。以铜币为例,在公元前4世纪中后期,罗马的扩张脚步延伸到意大利中部的坎帕尼亚(Campania)地区,控制了拥有铸币厂的那不勒斯,还改变自己的铜锭传统。当那不勒斯的希腊人在继续发行自己的货币之余,还发行了一种铜币。这种铜币形制沿用当地金银币的形制,正面为表示那不勒斯的宁芙女神右侧头像,背面为人面公牛的前半身,背面铭文为ΡΩΜΑΙΝΩΝ,即希腊语的“罗马的”,②显示出当地希腊人向罗马示好的意图。这一做法也影响到罗马对钱的认识,之后才发行圆形币状的铜币。

    罗马发行的银币同样如此。希腊化世界的主流银币单位是四德拉赫麦(tetradrachm),只有个别地区发行两德拉赫麦、德拉赫麦等作为辅币;但意大利的大希腊区流行的却是两德拉赫麦,罗马也正是模仿后者发行了银币。公元前275年,罗马击败皮洛斯(Pyrrhus,公元前319—公元前272年),完全控制了意大利中南部大希腊区的希腊城邦,与这里的日常往来增多。在此背景下,公元前3世纪60年代初,罗马正式发行银币两德拉赫麦。③

    其次,罗马在模仿希腊货币制度之余,始终坚持自主意识,无论是开始发行、使用银币,还是制作圆形币状的铜币,都根据共和国自身的发展需求做出调适。

    第一,罗马发行的银币根据自身需求,采用了新的重量标准。虽然罗马银币的单位——两德拉赫麦——模仿自大希腊区,但其重量约6.5克,而大希腊区银币的重量大多在7.0~7.5克左右不等。④罗马此举乃出于其自身的政治和经济考量。希腊社会内部一直缺乏统一的重量标准。古典时期的希腊诸城邦各自发行货币,并根据地域、政治或经济关系,形成不同的重量标准体系。到希腊化时期,这些繁杂的重量标准依然未能统一,而且由于东方其他地区被纳入希腊化世界中,反而出现了新的标准。当时在希腊化世界存在的较为重要的货币标准体系有8种,分别为阿提卡(Attica)标准、艾伊娜(Aeginetan)标准、减重艾伊娜标准(亦称科孚标准,Corcyrean)、希俄斯(Chian)标准、罗德岛(Rhodian)标准、托勒密(Ptolemaic)标准、波斯(Persian)标准和晚期帕加马(Pergamum)王国开创的齐斯托夫里克(Cistophoric)标准。⑤其中阿提卡标准因古典时期雅典的重要影响,以及希腊化初期亚历山大的采用,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货币重量标准。实行阿提卡标准的地区主要发行重量为16.8~17.3克的四德拉赫麦,也会发行两德拉赫麦和德拉赫麦作为辅币,分别重8.4~8.65克和4.2~4.3克;艾伊娜标准以距离雅典不远的海岛艾伊娜岛(Aegina)所用银币重量为准,主要发行两德拉赫麦和一德拉赫麦,其重量分别为12克和6.1克左右,在希腊中部、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克里特岛比较流行;埃及使用的托勒密标准是在爱琴海诸岛比较普遍的希俄斯标准基础之上减重而成,减重前希俄斯标准的四德拉赫麦重15.6克,减重后依据托勒密标准重14.3克,后来托勒密标准为腓尼基人接受,也称腓尼基标准。大希腊区各城邦发行的两德拉赫麦重量在7.0~7.5克之间,一般认为更接近希俄斯标准或托勒密标准。

    罗马发行的两德拉赫麦银币重约6.5克,与上述任何重量标准均不相符。这是由于罗马根据自身需要制定银币的重量,目的是使银币能够与社会上通用的铜币进行兑换。罗马在正式发行银币时,对铜币主要单位阿斯(As)的重量做出调整,规定一枚银币可兑换10枚铜阿斯,一阿斯重一罗马镑,一罗马镑的1/72就是6.5克。①由此,罗马通过发行银币达到与大希腊区希腊社会进行商业往来的目的,并加强对该地的政治控制,同时调整银币的重量,以适应自身社会的需求。

    第二,相比于以银币为主的希腊货币制度,罗马共和国在公元前1世纪之前坚持以铜币为主。古典时期的希腊货币包含金币、银币和铜币三种,银币为主要货币。希腊在不同时期、在不同地区根据矿藏及经济条件发行货币,即便只有两种或一种,银币必然要位列其中。如腓力二世、亚历山大大帝统治时期,三种货币均有发行,但银币数量最多;亚历山大之后的马其顿统治者们由于战争不断,所辖地区经常更迭,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发行的币种不尽相同,有时只发行银币,有时发行金币、银币,有时只发行银币和铜币。②希腊人使用银币的传统很强,以至于即便埃及本身不产银,托勒密王朝所控制的金属矿藏只有位于努比亚的金矿和塞浦路斯的銅矿,仍然将从外地流入的银币重新加工,刻印上当地的王像与符号,和当地发行的金币、铜币一起用于流通。③

    一直以来,罗马人把铜作为财富积蓄的方式和交易手段。起初罗马人对所使用的铜并不做特殊加工,目前发现的早期铜块大多为不规则形状。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期,即国王塞维乌斯(Servius,约公元前578—公元前535年)时,罗马开始将黄铜铸成特定式样用于交易;这种铜块也成为当时衡量财富的标准,一个拥有12万阿斯(aes,亦称as,此处仅为重量单位)铜块的人就属于非常富有,可位列第一等级。④目前学者们发现的此类铜块均为铜棒或铜锭,两面铸有某些形象,如公牛、野猪、大象等动物,也有诸如剑与剑鞘、船锚、三叉戟等象征符号。这些铜锭具备了钱的功能,《十二铜表法》中规定违反法令者需要分别需要缴纳相应的罚金,如“300阿斯(asses)”“23塞斯特斯(sesterces)”,即以这种铜锭缴纳。⑤铜锭没有固定币值,均以重量计,被称为“粗阿斯(Aes Rude)”。⑥由于这种粗糙的阿斯仍按重量计算,尚不能称为真正的货币。一直到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才用青铜浇铸货币用于流通。

    尽管国际市场上银币更受欢迎,罗马在发行两德拉赫麦银币后,也未用它取代铜币。罗马早期发行的铜币分为两利特拉(doule litrae)和利特拉(litra)两种。⑦其后为了让新的银币能与铜币方便兑换,罗马发行重一罗马镑的铜币阿斯及其辅币系列,一枚重6.5克的两德拉赫麦银币兑换10阿斯。⑧此后,在公元前1世纪因严重贬值最终退出流通前,铜币始终是罗马共和国的基准货币。例如在公元前211年,由于铜币相对于银币严重贬值,罗马人为维持一枚银币兑换10阿斯的标准,将银币的重量降为4.8克,并根据这一兑换比价将银币命名为第纳尔(denarius,意为“含10”)。⑨因此,在共和国的大部分时期,罗马实行的是以铜币阿斯为基准货币的银铜并用币制,与希腊世界以银币为基础的币制完全不同。

    罗马货币制度之所以与希腊古典时期、特别是希腊化货币体系形成如此明显的差别,是由于东地中海缺乏锌矿,青铜钱币的使用范围有限,希腊世界没有形成成熟的铜币文化。在希腊世界,铜币只是辅币,许多地区的铜币发行并不规范,且使用区域不超过发行方所控制的地区。而罗马所在的拉丁地区银矿很少,只有征服大希腊区以后,才利用当地的白银发行银币。

    罗马十分坚持自己的铜币传统,不仅确立以阿斯为基础的币制体系,还凭借自身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将铜币文化传播到罗马以外地区。大希腊区的希腊城邦,如普莱奈斯特(Praneste,今帕莱斯特里那,Palestrina)、提布尔(Tibul,今蒂沃利Tivoli)等在被征服后,也开始发行铜币。⑩尽管在实际使用中,铜币相比于银币毫无优势,时常贬值,甚至在共和国末期的一个世纪中不再发行铜币;但奥古斯都重新制定货币制度后,铜币得以恢复。虽然帝国时代铜币难以恢复原先的地位,银币和金币先后充当基准货币,但它作为贵金属货币的辅助货币,一直是帝国臣民日常交换的重要媒介。

    二、罗马货币在形制上对希腊货币的模仿与调适

    形制,指的是货币上的图案与铭文。罗马货币在形制上对希腊货币的模仿十分明显,并且与在其他艺术领域的表现一样,罗马人对货币形制的构图、审美等也没有创新。①但在选择主题时,表现出强烈的自信,传达着罗马人自己的理念与价值观;尤其是自共和国末期开始,罗马人通过选择与确定形制将货币变成政治家舆论宣传的重要舞台。

    首先,共和国时期的罗马货币在模仿希腊货币形制的同时,着力突出罗马自身的文化特色。最初开始发行货币时,罗马对形制尚无明确倾向,选用的是在希腊化世界及大希腊区比较流行的式样,如阿波罗、密涅瓦、赫拉克勒斯以及马匹、贝壳等;在选择寓意符号方面,由于罗马人并不擅长将神祗、特定概念、某些特征具化,因此他们采用的与神祗有关的符号基本上完全来自希腊化世界,例如船首、雷电、权杖等。逐渐地,罗马人的喜好开始影响到货币形制的主题,频繁出现在货币上的为更受罗马人欢迎的神祗,如马尔斯、维纳斯、朱庇特、墨丘利、赫拉克勒斯等,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那些罗马的本地神祗与神话传说,如雅努斯、罗马以及母狼哺育双胞胎等。

    雅努斯的双面头像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极具代表性的货币正面形制。从公元前280年之后开始正式发行铜币重阿斯系列,直到公元前2世纪末铜币退出市场,阿斯的正面形制始终为雅努斯双面头像;约公元前3世纪初发行的银币第纳尔以及首次发行的金币斯塔特,也采用这种形制。雅努斯(Janus或Ianus)是罗马本地的神祗,在罗马人的信仰体系中,其寓意十分复杂。他掌控着时间,因此是“门、通道、过去与未来”之神,以一头两面的形象出现,一边看着过去,一边看着未来;他还代表着“秩序”,一旦雅努斯神庙之门全部打开,表示罗马正当战时,当两座门全部关闭,罗马得享和平。关于为什么要在货币上刻印雅努斯的双头像,奥维德在《岁时记》(Fasti)中假托雅努斯之口,回答道:“我长居于这方土地,台伯河水不断冲刷;如今,此地名为罗马……我,与战争毫不相涉:和平与通道由我守卫,两者皆为吾之双臂。”②可以说,雅努斯成为共和国时期货币重要形制的原因在于,他作为罗马当地的神祗,有着万事开端和战争胜利的积极寓意。

    罗马货币上经常出现的其他主题也凸显出罗马的本地特色。从公元前3世纪末到前2世纪,银币第纳尔的正面形制统一采用罗马戴盔右侧头像。同一时期发行的铜币也规定了统一的背面形制——“船首”。“船首”的构图与创意来自希腊化货币,例如“围城者”德米特里(Demetrius Poliorcetes,公元前336~公元前283年)在公元前300年发行的银币四德拉赫麦的正面形制就采用“船首”,其上站立着胜利女神尼科(Nike);再如小亚细亚的萨摩斯(Samos)在公元前310—公元前300年间发行的铜币背面形制也为“船首”。③在罗马,“船首”被赋予特殊寓意,同样是奥维德假托雅努斯之口,述及铜币上船首的由来:萨图恩(Saturn)被朱庇特推翻驱逐后,在各地流浪无处容身,后来他带着镰刀乘船来到托斯卡纳,并在此停留下来,教导人们耕种;此后当地居民被称为萨图尼安人(Saturnian),該地称为拉丁姆(Latium),即神祗藏匿之地。④铜币背面的“船首”是为了纪念萨图恩乘船来到拉丁地区。

    其次,罗马人对希腊货币形制的模仿和调适还反映在现实人物形象的采用与阐释。

    货币上最早出现的罗马人是提图斯·昆克提乌斯·弗拉米尼努斯(Titus Quinctius Flamininus,公元前229—公元前174年),当他在公元前194年击败马其顿的腓力五世(Philip V,公元前221—公元前179年)、宣布希腊人摆脱马其顿人获得独立后,他的形象出现在希腊一些地区发行的金币上:一般认为此举是希腊人为了感谢并纪念他的解救。⑤这些货币主要在希腊地区流通,属于希腊货币范畴,但无疑为100多年后罗马人在货币上刻印独裁官肖像提供了范本。

    罗马人自己发行的货币上最早出现的人物标记是苏拉。尽管此前罗马货币上经常出现现实人物的名姓,但他们都是造币官,把自己的名姓留在货币上属于其职责范畴;而苏拉的名姓却是出于明确的政治意图。公元前1世纪初,罗马向外扩张的范围越来越远,所辖疆域越来越大,罗马发行的货币难以满足远方军队所需,元老院不得授权在外领兵的将领(无论冠以何职者,如imperator、consul或proconsul)按照罗马标准发行货币,这里主要是指银币。①公元前1世纪70—80年代,在东方、高卢、西班牙等地,将军发行的军事货币十分普遍。这其中最不寻常的是公元前84年米特拉达特战役(Mithradatic War)前线苏拉发行的金银币。这套钱币的正面采取与当时罗马发行货币一致的形制,即维纳斯右侧戴王冠头像,面前是手持棕榈枝的小丘比特立像,下方铭文L.SVLLA;背面为并排的4件物品,左右两边为战利品,中间夹着水瓶和螺旋线,上方的铭文为IMPER。②这套钱币的重量和图案并不特别,金币重10.76克,银币重4.03克;但铭文L.SVLLA和IMPER却强调苏拉作为军事指挥官的身份,强调这些金银币来自苏拉,而非共和国。

    造币权的下放不仅为将军们的财权扩张打开缺口,也使因募兵制而逐渐形成的将军崇拜更加严重。在此背景下,同样是苏拉,首次将自己的形象刻印在货币上。公元前83年,苏拉返回罗马建立独裁;就在第二年,他的亲信以苏拉之名在东方发行一批金银币。这批货币的正面为罗马戴冠右侧头像;背面为作为胜利者的苏拉驾驶四马拉的马车,马匹上方飞翔着的胜利女神在为其加冠,背面铭文为L·SVLLA IMPER。③这是罗马人首次发行形制为现实政治人物的钱币。苏拉之后,一些权势极重的将军也仿效其做法,将自己的形象刻印在货币上。如庞培就发行了类似的金币,背面为庞培持鞭驾驶四马拉马车,胜利女神在上方为其加冠。④

    苏拉与庞培等人的做法显然模仿自东地中海的希腊化世界。希腊化货币的典型特征是现世君王头像被刻印在钱币上。无论是很早就开始为每位新王制作新版货币的巴克特里亚王朝和塞琉古王朝,还是长期采用王朝开创者头像的托勒密王朝,抑或比其他地区略晚、直到公元前3世纪末货币上才刻印王像的马其顿王国。⑤这些无疑是君主集权的反映。而以苏拉和庞培为代表的罗马人仿效这种做法,则反映出:罗马共和国末期军事将领的权力逐渐膨胀,军权扩张到政权、财权后,也开始从意识形态上确立自己的地位。

    凯撒把军事将领的权力集中和将军崇拜推至顶峰,随着其政治取得胜利,他的头像作为王权象征登上货币。凯撒拥有王权的第一步是罗马造币权。公元前49年,凯撒进入罗马,作为独裁权力的一部分,他控制了罗马的铸币厂,要求铸币厂为他制造用于向士兵发放的金币。⑥虽然此时凯撒发行的货币上并没有出现他的形象,但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其至高权力的反映。在罗马,发行钱币、特别是银币一直是元老院的专有权力;对共和国与元老院而言,凯撒在罗马发行货币的行为是严重僭越;而在被刺之前,他始终控制着这项权力。

    凯撒拥有王权的第二步是尝试以不同方式来宣扬自己的功绩。内战期间,当凯撒领军在外时,其随行财务官以凯撒之名发行金银币。这些货币延续传统,一面为神祗头像,一面为其他形象或寓意符号。不过钱币上时常出现一些小的细节来强调对凯撒的尊崇。如公元前48年发行的金银币正面出现铭文“LII”,即罗马数字52,表示当年凯撒的年纪。①再如公元前48—公元前44年发行的一些银币背面形制为战利品及下方一名或两名瘫坐的高卢俘虏,②这是赞颂凯撒在高卢的胜利与功绩。最能暴露凯撒称王之心的是带有铭文“LII”的金币重约为8.6克。③这种重量的金币在罗马共和国并未出现过,苏拉在80年代发行的金币重10.5克左右,70年代庞培的金币重约9克;而8.6克的金币是遵守阿提卡标准的亚历山大金币斯塔特的重量,因此这是模仿亚历山大而发行的金币。这一做法似乎有些露骨,故不久之后,凯撒发行的金币重量降至8.1克左右。

    凯撒拥有王权的最后一步就是在罗马发行形制为凯撒头像的银币。公元前44年初凯撒回到罗马,元老院为奉承他,发行以其头像为形制的银币第纳尔。这样的第纳尔有两种形制:一是凯撒戴花环右侧头像,一是凯撒戴花环包头巾右侧头像。④至此,凯撒真正成为没有称王的国王,从此之后政治领袖的肖像也成为罗马货币的标准形制。凯撒被刺后,先是屋大维和马克·安东尼继续发行有凯撒头像的银币,强调自己为凯撒继承人的身份;不久他们把自己的肖像也刻印在银币上,有时还与凯撒头像各占一面。于是发行有自己肖像的货币成为当时参与权力争夺者的必然选择,其所暗含的王权意识也为整个罗马社会所接受,从而在帝国时代为历代皇帝沿用。

    从弗拉米尼努斯到凯撒及至奥古斯都,罗马货币对希腊化世界人物肖像形制的模仿,从形式深入理念,并将其调适为罗马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后来表示皇帝的称号,無论是“凯撒”“奥古斯都”,还是“皇帝(imperator)”,都与希腊化时期的“国王”异曲同工。在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及其后诸王均强调作为军事统帅的身份,通过宣扬军事胜利来表达王位的正当性。腓力二世发行金币背面的胜利女神像,意在祈求战争胜利,获胜意味着神的庇佑,也意味着神对其王位的认可。而亚历山大则把“胜利”赋予自己,他的一生就是“胜利”的写照,其王权及死后封神与其胜利和荣耀密不可分。⑤在此背景下,亚历山大的继任者们为强调自身的合法性,益发看重军事胜利。例如,公元前300年前后塞琉古一世(Seleucus I,约公元前358—公元前281年)的银币上出现胜利女神授予战利品的形制,意指他在对东方作战中获得胜利,证明他是亚历山大的合格继任者;公元前297—公元前296年,吕西马库斯(Lysimachus,公元前360—公元前281年)的金币背面为雅典娜右手高举胜利女神,胜利女神将花环冠在国王名字上,意指他的胜利使其王位具备合法性。⑥由此,希腊化世界形成了军事胜利自然得到王权的概念,公元前194年罗马将军弗拉米尼努斯在击败腓力五世后被刻印在货币上就是这种意识的体现。在罗马共和国末期,在数次与东地中海世界的征战中,罗马的将军们也接触到这一理念,军事胜利也确实助其获得包括财权在内的诸多权力。由此,罗马的“军事指挥官”与希腊化世界的“国王”具有同种内涵,凯撒发行自己形象的货币是对希腊化世界王权文化的模仿与接受,帝国时代的皇帝以“Imperator”为名是这种概念的具化结果。

    及至帝国时代,东地中海的希腊化世界成为罗马世界的组成部分,原希腊化世界的文化因素内化到罗马社会的方方面面。罗马不再是拉丁地区的小城,罗马货币也不再像共和国时期那样强调罗马的特色与元素,而是开放地将所征服地区的、包括希腊在内的所有文化纳为己用。

    三、罗马货币在币值单位上对希腊货币的模仿与创新

    币值,即单位货币价值,也就是其购买商品的能力。对于金属货币来说,币值包含实际价值和币面价值两种:实际价值为货币所包含的实际金属价值,币面价值为发行方赋予货币的购买商品的能力。

    在希腊和罗马的货币体系中,贵金属货币多以实际价值计。如亚历山大时期的金币除斯塔特(staters)外,还有两斯塔特、半斯塔特等,银币除四德拉赫麦(tetradrachm)外,还有两德拉赫麦、德拉赫麦、两奥博尔(diobol)、奥博尔(obol)等。①铜币的币面价值往往与实际价值不符,大量使用铜币的埃及托勒密王朝有两个主要铜币单位,分别是两奥博尔和奥博尔,公元前265—公元前260年货币改革前重约15.2克和7.6克,改革后约为22.8克和11.4克,这是政府根据银铜比价的变化,选择真实铜价的一定比例来铸造铜币。②在罗马,早期直接使用希腊重量单位称呼贵金属货币,如银币两德拉赫麦、德拉赫麦和利特拉(litra);③公元前217年,罗马首次发行的金币也采用斯塔特(stater),重约6.82克。④

    由于贵金属货币主要以重量计,且希腊化世界本身存在多种重量标准,因此银币的重量不一对币值名称并无多大影响。但罗马在使用两德拉赫麦一段时间后,给银币换了一个十分罗马的名称:第纳尔。公元前211年,由于铜币贬值,原先重6.5克的两德拉赫麦兑换10枚铜阿斯的标准难以为继。为了维持与铜阿斯1∶10的兑率,银币重量减至约4.8克,并直接以“10”将其命名为第纳尔。第纳尔的出现反映出罗马人对于货币比价的重视。

    罗马人不仅从名称上强调银币与铜阿斯的比价,还并用特殊符号标志币值。这些变化是罗马人在模仿希腊货币文化时不断调适,为适合自身需求而做出的创新。首先,铜币在罗马货币制度中占据很大比重,而罗马人在引入金银币后,不仅继续使用铜币,还制定了一套包含多种币值、相当完整的铜币制度,即重阿斯系列(aes grave)。

    重阿斯系列共包括6种币值,核心是重一罗马镑的阿斯,其他币值分别选取一镑的1/2、1/3、1/4、1/6和1/12,⑤并以此命名,最小单位为“乌其亚”(uncia),每一种单位也可换算成一定数量的乌其亚。这样的多种币值在希腊化世界也存在,但罗马人的创新在于铜币的正面和背面均添加币值标记。阿斯的标记符号为“I”,赛米斯为“S”;一个圆点“·”表示一乌其亚,故而从四个“·”到一个“·”分别表示特里恩斯、夸德兰斯、塞克斯坦斯和乌其亚(参见表1)。最初发行的重阿斯系列在不同币值上采用不同形制,但同一种币值的形制并未统一,时常变化,因此除根据重量估算铜币币值外,还可根据正背面的币值符号来判断。

    公元前217年,罗马人在币值标志外,进一步规范铜币币值体系。每种币值采用固定形制;所有铜币背面统一为帆船船首,船首朝向左右不定。阿斯的正面形制为雅努斯双面戴花环头像;赛米斯为萨图恩戴花环右侧头像;特里恩斯为米涅瓦戴盔右侧头像;夸德兰斯为赫拉克勒斯戴狮皮右侧头像;塞克斯坦斯为风神墨丘利戴有翼宽边帽右侧头像;乌其亚为罗马戴盔右侧头像。此后,铜币在使用时仅从正面就可辨別币值,比仅有币值标记时更为便捷。这一做法也延续到后世。公元498年阿纳斯塔修斯一世(Anastasius I,491—518年在位)货币改革后,新发行的铜币弗里斯(folles)系列背面均用字母标记该币币值。⑥

    罗马人在币值符号上的创新也适用于银币。早在罗马人引入银币两德拉赫麦时,就基于罗马社会的铜币,将银币重量下调至6.5克,①确立了1枚两德拉赫麦兑换10枚铜币阿斯的比价。当时银币上没有刻印任何符号。

    公元前3世纪末第纳尔系列发行后,为了标记银币与铜币的比价,银币也增加了币值标记。第纳尔标记为“X”;等于5阿斯的半第纳尔(quinarius)为“V;塞斯特提乌斯(sestertius)的标记为“IIS”,表示等于2.5枚阿斯。由于银铜比价变化及铜币贬值,第纳尔系列不断减重以维持与铜阿斯的比价:第纳尔从最初约4.8克很快降至4.2克左右,公元前2世纪初再降至4克左右,遂大体固定下来。银币降至4克时,实际上铜币因贬值已无法维持与银币的10∶1比价,只是银币币面上仍然保留“X”。到公元前2世纪末,铜币严重贬值以至于难以为继,罗马铸币厂不再定期发行铜币,前112年以后几乎见不到铜币,银币的币值符号随即消失。此后,银币在罗马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第纳尔和半第纳尔不再标记币值。

    当银币上需要刻印币值时,形制与同时期铜币一样保持统一。第纳尔正面统一采用女性形象的罗马戴盔右侧头像(有时为左侧头像),背面形制多样。到铜币停止发行、银币放弃币值符号时,形制也开始变得五花八门,反映出共和国末期罗马社会转型期的思想动荡。

    最后,罗马币值符号方面的创新同样适用于金币。公元前218年到前1世纪中期罗马模仿希腊化世界发行斯塔特和半斯塔特(hemi-stater),②但罗马的斯塔特重约6.8克,不同于希腊化世界流行的8.6克。这是为与银币、铜币便捷兑换:一金斯塔特等于6银第纳尔,也即60铜阿斯。然而按照这样的比价很难兑换到这么重的金币,于是到公元前211年就被另一种金币取代。这套金币包含3种币值,分别重约3.4克、约2.2克和约1.1克,形制完全一致;特别之处在于所有金币的正面都印刻有币值符号:↓Ⅹ、ⅩⅩⅩⅩ和ⅩⅩ,分别表示该金币可兑换的铜币数量分别为60枚、40枚与20枚阿斯。③这套标有币值符号的金币没有固定名称,不定期发行。随着公元前1世纪末铜币退出流通,银币改版后不再刻印币值符号,金币也随即取消币值符号。

    同样地,这套金币虽发行量不大,形制上依然保持统一。无论币值是多少,金币的正面形制均为马尔斯的戴盔右侧头像,背面为双翼张开微向右侧、抓着雷电的雄鹰。与银币第纳尔一样,公元前1世纪后金币不再刻印币值符号,特别是以公元前49年凯撒首次在罗马发行金币为起点,④金币发行量大幅增加,其形制也变得五花八门。

    可以说,在币值方面罗马人充分表现出他们对希腊文化的模仿与创新。虽然早期复制了银币和金币的币值名称,但始终坚持以铜币为基础,将贵金属的货币重量调低。他们不仅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铜币系列,将币值刻印在铜币上;而且还用与铜币的比价来制定银币和金币的重量,为银币命名,并在其上刻印各自的币值单位,形成一套以铜币阿斯为基础的包含金、银、铜的货币体系。这些标记方法自然是罗马人在货币管理上的重要成就。不过,由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币值体系以铜币为基础,相比于金、银,铜币极易贬值,且在国际市场的接受度不高。随着军事上的不断胜利,罗马人的世界不断扩大,难以满足需求的铜终将被银币取代。在此背景下,以铜币阿斯为基础的币值体系崩溃,罗马进入金、银双币制时代;直到498年的阿纳斯塔修斯一世货币改革,币值标记才再次出现在铜币上。

    总的说来,罗马人对希腊文化的模仿、调适和创新在货币制度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受希腊人影响发行货币。由于当时罗马的扩张限于意大利半岛,罗马社会还在强调自身特色与传统,因此始终坚持以青铜为币,并制定细致的兑换比价和多种币值体系,建立一套以铜币阿斯为中心的金、银、铜货币制度。在货币形制上,罗马人模仿希腊货币上的主题与表现形式,但多选用如雅努斯、罗马等本地神祗,或马尔斯、维纳斯、萨图恩等与罗马关系密切的神祗;在共和国末期,罗马人不仅模仿希腊化货币形制的统治者形象,而且吸收、同化该形象背后的“王权”概念,完成罗马社会中王权意识的确立。最后,在货币币值方面,罗马人从开始模仿希腊货币的币值单位,逐渐过渡到根据自身需求统一币面形制,并在币面上标注币值单位,是货币文化上的重要创新。

    【作者简介】郭云艳,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拜占庭史、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希腊现代史。

    【责任编辑:王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