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韩愈犀利的文风

    陆群

    中唐是一个让人内心容易躁动的时代,刚刚经历了盛唐的光鲜亮景,但是辉煌又迅速消失在了“安史之乱”叛军的铁蹄之下,多少文人墨客的雄心壮志在辉煌背景下变得黯然失色。

    韩愈也是其中一位,他面对中唐黯然的国势,皇帝、权贵昏庸无能,无视寒门等不公社会现象,拿起了自己的笔,用犀利的文风来抨击这些自己不满的社会现象,让自己成为一个容易“躁动”的文人,他不惜牺牲自己名声甚至生命,都要将内心的声音发出来。

    一、“不平则鸣”,发出自己的最强音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冬》中提及:“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一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音,其皆有弗平者乎!”韩愈将自然之声赋予了人的情感,将人的情感普遍化,所以,人遇到不平时所发出的声音就更具说服力了!

    韩愈在《马说》一文中用巧妙的比喻,并且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微妙关系,来反讽当权者不能够发现人才,反而是想尽办法去残害这些人才,看似简单的用人道理,却点出了中唐为什么不能回到盛唐盛况的原因: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却不能有效地使用,这是一个时代的悲音。“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发自内心的反问,今天依然让人感到扼腕。而且今天这样的声音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时刻在提醒后世,要发现人才,更要敢于使用人才,而不是打压他们。正如龚自珍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因为韩愈犀利的文风,更容易撕破社会不公平的一面,将社会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当世及后世人,所以,韩愈的文章也更加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能够激发更多的文人墨客关注社会现实。

    二、敢于深挖问题的深处,入木三分

    对于一般人而言,有时可以发现问题,却无法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更不用说入木三分地研究分析了。而韩愈有着常人所不具有的分析能力,特别是可以入木三分地触及问题的本质,然后用自己犀利的笔触将它们剥离出来,给人以启发。

    韩愈在《师说》中,浓墨重彩地批判不从师、不尊师的恶劣行径,他将那些士大夫之族的丑恶面目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并且巧妙地替他们说出了“心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他们为什么瞧不起老师,因为是他们那脆弱的自尊心造成的,他们与那些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在从师、尊师方面,真的不知道差多少。在全文中,韩愈犀利的笔风,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来,通过几组对比,将几类人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除了犀利的批判,韩愈也通过正面的论述,让自己的观点更加明晰。如他在从师方面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是多么伟大的思想啊,让人从思想方面得到了解放。

    此外,韩愈还能够生发出常人所无法感悟的道理,他在《师说》中提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他十分精准地阐释了老师与弟子的关系,客观理性地重新认识了师徒关系,师徒关系应该是呈现出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此外,因为所接触的视野不同,弟子和师傅的关系,甚至可能会发生转变,这样的阐述有利于激发人后天的不断努力,也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一篇好的议论文,不仅仅是揭露社会的问题,还要能够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让人读了之后,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这样的文章才有价值。

    三、语言流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如果一篇文章为了讽刺而造成语言晦涩难懂,或者一味委婉隐晦,有时就无法达到真正的讽刺效果。韩愈的文章,大量使用了散文的句式,让文章变得更加流畅自然,此外,作者也十分擅长自嘲,进而达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艺术效果。

    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生动地叙述了国子监教授与学生的对话,通过对自己的讽刺,进而反面讽刺统治者不识贤愚。作者模仿了西汉东方朔的《答客难》和扬雄的《解嘲》,以设问的形式,将自己对儒学的追求与努力表现出来,却受到了学生的批驳,韩愈正是借助学生的嘲笑,来将自己的牢骚发泄出来,进而实现对于统治者的讽刺。

    此外,这篇文章看似铺叙了很多内容,有些冗杂,其实却是内心无处抒发的怨愤的不断涌出产生的效果。作者通过这一系列的铺叙,将自己的不懈努力呈现出来,给人一种“瀑布”的效果,就是给人一种源源不断、滔滔不绝的艺术效果。下文作者借用前代先贤的遭遇来和自己比较,自嘲结局已经十分理想了,进而达到一种委婉的抒愤效果。

    韩愈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高尚的品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人最真挚的良心,他敢于批判社会,敢于为不平而鸣,让我们后世人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浩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