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中的树木

    李素芬 乙常青

    柳 ? 柳树婆娑袅娜,翠烟如织,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古往今来赞美柳者甚多。陶渊明在门前种了五棵柳树,自称“五柳先生”;杜甫草堂柳树环绕,故有“露泄春光有柳条”“沙上草堂柳色新”的诗句;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贺知章的“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名句,尽赞春天的秀美风光。柳有“再会”“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古诗词中有许多折柳送别的篇章。白居易《青门柳》:“为进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送别多了,柳条也要折尽了。以柳对即将远行的亲友表示挽留,情深意浓。柳味苦涩。柳的苦涩诉之于味觉,离别之苦涩诉之于意觉。这两种苦,都苦得浓重,苦得使人不堪承受。折柳送别时,那万般苦痛,便与味苦涩的柳枝融为一体了。

    桃 ? 古代尊桃树(木)为“仙木”,认为它可驱邪避鬼。把桃树栽到屋后,“讨”与“逃”谐音,意思是让晦暗之气跑光。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杜甫《新城道中二首》:“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杨柳,清澈的小溪,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春景图。

    杏 ? 被称为“长寿树”,一般能活40到100年。古有“房前栽杏,屋后种桃”的习俗,“杏”与“幸”同音,栽杏意味着幸福临门。苏轼《点绛唇》:“红杏飘香,柳含煙翠拖轻缕。”此写红杏,更写其香,杏花之香,别具一种清芬,写出飘香,足见词人感受之馨逸。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仲春时节美妙的晨景。绿色的柳条在晨风中摇曳,如烟似雾,轻轻的晓寒尚未消散;枝头的红杏迎着朝阳怒放,鲜艳欲滴,招惹得莺歌燕舞,蜂来蝶往。

    枣 ? 枣与“早”是通假字,北朝《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棵枣,岁岁不知老。”古代民间常用枣以图吉利,有“早立子”“早得子”的意思。栽枣还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白居易《登村东古冢》: “村人不爱花,多重栗与枣。”杜甫《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桑梓 ? 即桑树和梓树。这两种树木的实用价值很高,古人往往喜欢在自家的庭院周围栽种它们。《诗经·小雅·小弁》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说,看见桑树和梓树,就想起了家乡的父母也亲手栽种了它们,于是对它们要表示敬意,何况来到父母面前呢?见了父亲没有不抬头仰望的,见了母亲没有不贴身依靠的。《后汉书》中也说:“松柏桑梓,犹宜恭肃。”意思是说,看见松柏桑梓,应该表现出恭敬肃顺的样子。正因为桑梓是父母所栽,它们又生长在家乡,后来人们就用“桑梓”代称家乡。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诗《闻黄鹂》:“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桑梓”即代指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