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在访谈节目中的定位与作用

    李源

    【摘要】2016年,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会宣传《做客中央台》(地市版)节目的创新形式,“首席记者”这一角色的出现,强化了节目功能,增强了表现力,活跃了节目气氛,是一次有益的探索。本文试图通过研讨“首席记者”的定位与作用,寻找广播访谈节目规律,探求节目的新模式。

    【关键词】首席记者 定位 作用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做客中央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央广)“两会”期间的名牌栏目,已经连续做了15年。2016年的《做客中央台》(地市版)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增加了“首席记者”角色,嘉宾所在省份的记者站站长披挂上阵,以首席记者的身份参与访谈。他们的参与使《做客中央台》节目锦上添花,呈现出新的精彩。

    据中国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责任公司(CSM)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做客中央台》(地市版)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取得不俗的收听效果,从3月3日至12日,该栏目在北京的市场份额和收听率比2月下半月分别上升了15.88%和20.35%;在上海则上升了86.21%和120%;深圳的份额和收听率排在第三,3月9日的两项指标均位列深圳市场第一。

    在为节目创新喝彩的同时,笔者结合收听体会,对首席记者在访谈节目中的定位与作用分析探讨,以期同行指教。

    一、首席记者在访谈节目中的定位

    (一)首席记者首先是参与访谈的记者

    首席记者通常是记者群体中业务能力突出、在一定场合和范围内行使媒体代表职能的资深记者。央广记者站是央广常驻某个省或计划单列市的常设机构,记者站站长的角色就是所在地的首席记者。在2016年改版的《做客中央台》(地市版)中,首席记者充当了访谈节目中的特殊角色。这一角色不是主持人,也不是被访嘉宾,而是明确了记者这一记录者的身份,充分发挥了记者的应有职能。

    (二)首席记者是访谈中的顾问

    在很多期访谈中,由主持人和首席记者的互动开场,显得活泼巧妙、精彩纷呈。但也有不少期节目,主持人一上来就称首席记者是自己的搭档,似乎不妥。笔者认为,还是不应将首席记者定位于主持人,这样会限制其作用的发挥。在访谈中设置首席记者,其意义不是多了一个提问的人,也不是多了一个回答问题的人,而是多了一个第三方角色。这也正是本次节目创新的意义所在。首席记者不宜代替主持人对嘉宾直接提问,而应当作为主持人的“顾问”或者是“助问”,把主持人的提问加以解读、延伸。在节目访谈中,每当听到首席记者以主持人的口吻向受访嘉宾直接提问时,多少令人感到别扭。例如:在某期节目的开始部分,节目播放了一段城市介绍片花后,首席记者接着说:“市长,刚才在片花里做了简单介绍,您作为市长,能否再详细介绍一下呢?”这话一出,就如同首席记者在当主持人,而且声音又不像主持人,让人的听觉产生了错乱。笔者认为,问题就出在主持人和首席记者的功能混淆上,出现了双方角色的串位和混同。如果在处理主持人和首席记者的关系时,注意双方的角色分工,定位准确,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3月3日的《做客中央台》节目中,当被访者、河南省信阳市市长乔新江在谈到本市获得的多项荣誉时,主持人接着说:“刚才说了一大串数字,我印象最深的是空气质量一年有280多天优良,那么请问辛站长,这个数字不只是北京的朋友要羡慕了吧?”首席记者、央广驻河南记者站站长辛如计马上接过来说:“是的,我刚刚参加了河南省两会,很多代表还向我打听信阳市在环保工作中的‘三大工程呢!”主持人马上说:“好啊,那就得请乔市长说说‘三大工程的具体内容了。”在这一段主持人和首席记者的互动配合中,双方的角色划分地非常清晰、合理,很好地起到了角色互补作用。

    首席记者长年在地方上工作,对当地的工作非常熟悉,既有全局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认知。在访谈节目前,首席记者应该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包括节目内容策划、信息采集、背景资料整理、受访嘉宾联络以及迎来送往,等等。基于和嘉宾长期打交道积累的感情基础,可以使节目中各角色快速进入状态。当然,本质上,首席记者是以本台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做客中央台》的,他似客非客,既是主又是客,是“双重角色”。这样的双重角色很重要,发挥得好,三方都受益。相对于嘉宾而言,首席记者是做客嘉宾的联络人和陪伴者,他可以协助嘉宾回答问题,却不可以完全代替嘉宾回答问题。

    (三)首席记者是事实的见证者

    首席记者在访谈中作为“见证者”,其作用不容小觑,他既可以呼应主持人的提问,对主持人的问题做进一步补充诠释,巧妙地引入话题,使提问更好地和受访嘉宾对接。同时又能对嘉宾的谈话进行呼应,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和独特的视角佐证嘉宾所谈内容,起到补充和延伸作用。在访谈节目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即嘉宾在总结自身成绩时,往往内容较多,所占篇幅较大,听众会有不适的感觉,似乎嘉宾在“自卖自夸”,不够谦虚;也有一些嘉宾为了回避“自吹自擂”的嫌疑,往往在这一部分简化处理,匆匆应对。但是这部分的内容往往又是节目内容中的“干货”,是非常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如果单靠主持人间接介绍,一是话语不够权威,毕竟主持人不是当事人;二是容易降低访谈节目的“活性”,使互动出现较长时间的停滞;三是容易角色倒置,嘉宾变成摆设。要破解这一难题,首席记者的介入显得十分必要。他化解了主持人和嘉宾双方的尴尬,以其“见证者”的角色优势,既可以一定程度上帮主持人说话,又可一定程度上帮嘉宾说话。嘉宾在谈成绩部分时,他可以适时接过嘉宾的话茬,以一个知情者、见证者和具有公正话语权的角色,补充大量的新闻事实,相当于在此处做了一个“记者连线”。这种体裁的运用在大型直播节目中屡见不鲜,用在此处,可谓是相同规律下的形态创新,值得点赞。同样,首席记者还可以在此处进行对新闻事实的点评,相当于充当了大型直播节目中的“专家介入”,同样是相同规律下的形态创新。首席记者在补充嘉宾内容的同时,还可用过渡语言为主持人提出的下一个问题做好铺垫,这种“穿针引线”的作用非常突出,不但让谈话自然活泼,还使整个访谈衔接得非常紧密。例如在3月8日的《做客中央台》中,被访者、陕西省安康市市委书记郭青在谈及该市扶贫工作成绩时,首席记者、央广驻陕西记者站站长黄立新及时补充,用自己采访时的所见所闻,对城市的“精准扶贫”做出评价,并对广大干部所付出的努力和奉献做精彩描述,使节目既全面又生动。

    嘉宾和首席记者在话语上的权威属性有所不同,前者是当事人,后者是见证者,二者作用不能混同,否则会降低二者的互补作用。所以,只有把每一个角色定位好、区分好,让不同角色发挥各自作用,才能把节目做好。

    除了延伸嘉宾内容以外,首席记者还可以跳出嘉宾谈话,从独特的角度谈论话题。例如:在3月11日《做客中央台》节目中,山西省临汾市市长岳普煜在谈到临汾市工业安全问题时,首席记者、央广驻山西记者站站长康维佳巧妙接过话题,列举了历史上临汾市几起安全事故,把话题引向深入。这一背景介绍使被访市长所谈的安全话题更有深度,起到了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也让首席记者和嘉宾的角色有了强烈的对照和互补。

    二、首席记者在访谈节目中的作用

    (一)创新节目形态,强化节目表现力

    以往的 《做客中央台》(地市版)为“主持人+嘉宾”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如果默契度不够,会有客观上的距离感,访谈对话时难免过于客套生硬。以往个别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互动不理想,节目变成了嘉宾大段大段谈话,对话气氛不浓,不够吸引听众。首席记者的加入,打破了“一对一”的格局,使访谈由双方对话变为三方对话,形成“对话+讨论”的语言氛围,丰富了节目层次,增强了节目表现力,使节目内容活化,更具张力。首席记者以第三方“观察者”的角度,对谈话内容进行补充、点评和转换,使节目气氛热烈,有思辨色彩。

    (二)增强节目内容权威性

    各地记者站站长是这些地区发展的见证者,甚至是亲历者和参与者,说起话来客观、真实,听众信任度较高。他们的参与无疑保障和提升了节目内容的权威性。

    (三)放大央广人力资源价值

    首席记者通常是工作在第一线、具有二三十年以上工作经历的高级职称记者,政策把握能力、综合业务能力较强,工作经验丰富,是央广宝贵的人力资源。以首席记者身份参与访谈节目,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长处,可以放大央广人力资源的价值。

    同时,记者站站长以首席记者身份参与节目,也开启了他们新的工作空间。除了日常采访报道,还能直接参与节目录制,能力得到新的释放,作用更上一筹。同时,和地方领导一同录制节目,加深了印象,增强了理解,利于日后更好地交流合作。

    三、结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地方记者站站长以“首席记者”身份参与访谈节目《做客中央台》是一项全新尝试,创造了一种科学、有效的节目形态,也是央广在整体节目改革和节目创新中的成功案例。对首席记者在访谈节目中定位和作用的研究,有利于突破传统广播宣传格式,将不同的传播体裁进行融合,产生全新的、独特的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饶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