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融合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分析

    叶定忠

    摘要:小学学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环节,也是学生成长和发育的阶段。因此在这个学段开展德育教育非常重要,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中是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良好教学方法,文章将就德育管理工作中融合传统文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意见。

    关键词:德育管理;传统文化;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9-

    小学由于比较注重应试教育,因此德育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都表现出相当明显的不平衡性。德育教育往往是仅作为其他学科练习之用的附庸内容进行,没有过多的实质性意义,对学生的人格熏陶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需要找到一种能有效提升德育教育的文化底蕴,加强德育教育的人文修养元素,故文章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与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有机结合的载体,分析在德育管理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一、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问题。

    当前的德育教育内容都过于片面化,德育教育本来应该是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学生的性格和三观进行熏陶和培育,但因为内容过于枯燥乏味,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未加考虑,常常使德育教育最终难以达到预想的成果。小学生的年龄不大,理解能力还在成长中,但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往往会一股脑的将德育知识灌输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做出判断,这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难有机会进行自我思考,在对正确错误之间进行选择和判断完全是根据老师的意见来完成[1]。

    此外,应试教育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老旧观念,深深根植于广大学生家长的教育理念中,也对老师的思想行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虽然相关规定明确要求要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但教师还是会习惯将注意力放到特长教育上,德育教育难以展开。

    二、传统文化对德育管理工作的契合性和增强性。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精髓的沉积,它本身即是对品格道德的熏陶,也是对个人特长的培训,因此,传统文化具有道德教育和特长教育的双重性,能很好的提高德育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此外,传统文化的典故颇多,能够以实例对学生起到“训导”和“展示”的作用,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品德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好的道德修养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德育教育,遵从德育教育,并在教师的教育与引导下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2]。

    三、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可行性及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中浸润传统文化。

    要让传统文化内容有效浸润到德育教育中,良好的情境创设必不可少。在德育教育中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够大大的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过去的德育教育是以教师知识性讲解为主,学生缺少互动机会,主体地位不突出,在观点接受上处于被动状态[3]。而出于增强学生能动性的需要,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就需要得到改变。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通过情境创设,走进生活,模拟生活,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更好地学习体验。现在通用的教学情境创设方法一般有导入、演示、提问等几种常用方法。基于此,校方可以灵活地将几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来。比如“尊师重教”是中国五千年来传承的优秀文化之一,学校便能偶根据自身情况举办校庆活动,宣传校园文化,普及“尊师重教”的文化知识内涵,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理解学校的创立和发展。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可以领略学校的历史文化,同时还能感受学校的风采,自身的荣誉感和道德观也得到了加强。

    而在平时的管理中,校方可以根据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结合德育的主题,在尊敬父母、尊敬老师、爱国爱家等主题教育中举办对应的诗词大会,甚至鼓励学生主动创作歌颂父母,歌颂教师和学校的现代诗,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理解体会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传递出来的文化魅力和感染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二)延伸课外阅读材料,增强学生与传统文化的接触机会。

    文化有传承性和积累性的特点,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数千年发展的沉淀,所以文化熏陶必须要基础扎实,才能确保发展稳定。小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校方可以在校内设置对应的阅读区,提供如《三字经》、《千字文》等课外读物,帮助学生扩宽文化视野,增强对学生爱国精神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于理解能力较成熟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校方可以添加一些寓言故事或者成语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精髓的来源、本义及运用范围等,通过让学生去探索,挖掘诸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等成语背后的故事及这些故事传达出的优良品质来丰富学生的成语积累量,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校方可以在每日的早操、升国旗时间组织学生诵读经典诗文,体会《论语》、《孟子》蕴含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中传递出的刻苦学习精神。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经典阅读,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慢慢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三)营造传统节日文化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校内团体活动中浸润传统文化也是强化德育教育的一大途径。校方可以利用传统节日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以节日为载体,充分挖掘节日背后蕴含的历史底蕴,了解节日由来,弘扬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根据不同节日,向学生讲解传统节日方面的知识,开展相关活动,端午节给学生讲屈原投江的故事,组织包粽子、观看龙舟比赛等活动、中秋节开展赏月活动,在每次的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收集资料,制作节日小报,通过这些小报的制作让学生去追本溯源,了解这些节日的来龙去脉,深刻领悟每个传统节日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

    四、结语

    传统文化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及管理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具备实践的可行性,不过,在出含铜文化和德育管理工作融合的过程中,学校管理人员需要注意方法,让传统文化和校园活动实现正向的结合,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起到增强作用,加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飒.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新校园(中旬),2017(12):5.

    [2]王海娟.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8):42-43.

    [3]陈静.小学德育管理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分析[J].教育理论研究,2019(06):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