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宋 飞

    [摘要]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爱国主义受到了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思想文化、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冲击和挑战。针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与时俱进地采取应对措施,强化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历史新课题。

    [关键词]高校;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胡锦涛同志发表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八荣八耻”的明确要求,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特殊指导意义。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为国家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实现21世纪宏伟蓝图的生力军,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强弱决定着中华民族的走向和兴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互相开放、交往与联系日益紧密,时空界限相对模糊,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及爱国主义情感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冲击,给新时期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何与时俱进地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历史新课题。

    一、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爱国主义在新时期受到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我们首先应正视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求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1.大学生对待爱国主义教育在态度和心理上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在片面的价值论的指导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重教育者主体、轻教育对象主体,重服从规范的工具性价值、轻促进个体发展的目的性价值的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因此,致使教育观念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也不适应学生本身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新要求。近年来,个别大学生对正面灌输这一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不屑一顾甚至有些厌恶, 将诸如宣讲、报告等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轻蔑地称之为“唱高调”、“简单说教”。在大力提倡寓教于乐的氛围之下,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透过一些教育活动,也能反映出大学生对待爱国主义教育在态度上存在偏差。如:试卷填写时很多应试者连题目都没看就照套照抄; 抢答赛时抽几位学生背诵以求名次,而大多数学生却不知道有这回事,以致形成少数人“轰轰烈烈”、多数人“冷冷清清”的尴尬局面,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另外,一些大学生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隔靴搔痒,无济于事”、“为时过晚,积重难返”、“花样翻新,与我无关”等消极、抵触心理。毋庸讳言,这类逆反心理, 在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 爱国主义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上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还存在着空泛、沉闷和层次性、可操作性不够的问题,停留在抽象的理想化的原则要求上。对教育的目标设定的虚空或低谷,有些教育内容比较深奥,与生活实际脱节,很少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他们成长的渴望,很少真切地关注学生的内心价值冲突、他们的苦恼与焦虑,缺乏应有的感召力,一般的笼统要求多,注重共性,忽视个性,具体的层次性要求不够,突出性的事务性目标多,而系统的可操作性目标少。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教育目标的指导功能被弱化、淡化,显然,过于抽象、空泛、笼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目标只会起口号的作用、形式的作用。在物质生活快速发展、精神生活高度追求的今天,仍有不少大学生对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状况都感到不满意。当代大学生是被社会寄予很高期望的群体,为何这个群体却对自身的生活质量不甚满意?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当代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远大理想而导致的。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远大理想,正是爱国主义教育所应该担当的重任。大学生只有自觉地将人生价值、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上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才导致大学生崇高理想的缺失和对精神生活的不满。

    3.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缺乏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

    应该说,我国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度是相当高的。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学校就通过升国旗、唱国歌、看爱国主义影片和课堂灌输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中小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对于思想相对独立、活跃,人生价值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不断更新,并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发展态势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这样的教育就过于肤浅和形式化了。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使某种正确的认识、信念不动摇,只有经过连续的、长期的教育才能巩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也曾明确表示,历史不该淡出我们的视线,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牢记历史,光靠教科书是不够的,一段沉痛的历史更需要以文化的方式来传承。因此,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年龄段的群体所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具有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规律,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及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以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确立其爱国主义信念并引导其转化为爱国主义行为的一种实践活动。经济全球化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各个要素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高校必须根据新时代特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等作出合乎时代发展的调整,增强教育实效性。

    第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核心,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要始终注意突出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个灵魂,进行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使大学生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2001年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置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阐明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为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为耻。[1]大学生要把爱国落实到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具体行动上,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高校要重视人文社会课程的开设,注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尤其要让大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古迹,读史明哲,知史爱国。当然,在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外国文化知识教育,让大学生能够正确了解和识别国外的文化,自觉进行取舍;在进行国情和成就教育时,有选择地介绍外国的一些情况,让大学生在比较中了解自己国家的成就和不足,既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强化忧患意识,以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针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防、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及祖国统一问题中出现的新特点,增强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民族团结以及维护和增进国家民族利益的自觉性等。

    第二,抢占网络阵地,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信息时代,因特网快速在我国普及,上网成为大学生的时尚。据有关统计,大学生中的“网民”占35%—40 %。网络的开放性使其成为“地球村的高音喇叭”,成为各种企图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敌对势力的“公开论坛”,削弱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2]。我们不可等闲视之,要加强大众传媒特别是因特网的舆论导向,善于应用高科技手段,让大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接受教育,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主动开辟、利用、净化和占领网络这个新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