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研究

    李爱霞 邢利红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积累,很多小学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与特色,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并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习惯特点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背景下,北京市一些小学基于《北京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内容与要求,开始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特点且具有本校特色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与方式。由此,产生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研究的需要。

    笔者作为教科研员,负责推动北京市石景山区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研究。经调查发现,石景山区在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笔者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分析框架,并对其中的若干要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推进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的策略。

    一、当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校本化实施存在的问题

    1.缺乏清晰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是指学校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与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发展特色、学生特点、教师理念等,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与方式。因而,首先需要学校具备较为清晰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有明确的核心价值理念。但实际调查发现,一些学校没有认真思考与提炼过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等,在这些方面尚处于一种模糊、混乱的狀况,因而也就无法有效推进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

    2.没有整体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与方式

    一些学校并不重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未意识到其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水平、改进教育教学和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等的重要意义,因而缺乏整体的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与方式的思考与构建,缺少对于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认真思考与研究。这些学校一般也不会考虑如何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所以评价的内容较为简单,随意性较大。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未凸显学校育人目标

    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北京市很多小学建立了自己的学生评价激励方式。如开展“校园小明星”评选活动,包括“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卫生之星、礼仪之星、助人之星、遵纪之星、环保之星、艺体之星、自理之星、自护之星”等。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较为全面,但缺少相应的凸显学校育人目标的评价要素,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其促进学校育人目标达成的功能。

    4.基于学校育人目标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尚需完善

    很多学校非常重视文化的引领作用,根据学校文化、育人目标设计与实施了相应的评价激励方式,以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然而,一些学校设置的评价奖励内容较为单一,如只设置了“友善卡”“扬长卡”等,却缺少对学生其他素质的评价,导致无法建立起基于学校育人目标的完整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5.缺乏与教师评价的有效衔接

    调查发现,有些学校虽然初步建立了基于学校文化理念、育人目标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或体系,但学校的教师评价大多没有实现与校本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有效衔接,很多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评价内容没有体现出校本化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这间接表明,教师尚未理解或认同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或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也就未对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充分应用。

    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校本化分析框架与要素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在实际开发与运用中应考虑以下要素。

    1.《北京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当前,北京市各小学已收到北京市教委统一研制与发放的《北京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这一方向性的评价工具应作为学校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开发的基本参照材料,并且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过程中与其相互衔接、补充运用。

    2.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学校特色

    校本化是学校根据自身的需求、特点和理念,启发和规范师生观念与行为的过程。学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需要基于现实与未来发展需求深入思考并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学校特色,从而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方向性的引领。由于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学生发展导向性工具,能让学生明确自身发展与提升的方向,所以学校在对其进行校本化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本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学校特色。

    3.学生特点

    每所学校的学生各有特点,在家庭背景、行为习惯、学习状况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家长对学生、学生对自身的期待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从学校学生整体状况出发制定学生发展目标就成为必然,而这也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内容制定与具体实施的依据。

    4.教师观念

    教师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会影响学校育人目标、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制定;二是会影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为什么要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该对学生进行怎样的评价,某一评价应该如何实施等,也会影响教师的评价行为。

    三、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推进策略

    1.校长重视,努力推进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

    校长的办学思路、管理重点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管理决策与工作方向。当校长认识到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时,才会积极努力地去推进实施,并建立起相应的协同推进机制。例如,某小学以“融通致远”为学校文化理念,以培养“仁爱、勤思、跃动、日新”的致远少年为育人目标,在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校长亲自主抓学校的“致远少年”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多次邀请专家来校指导,与学校领导干部反复沟通研讨,最终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致远少年”评价体系。

    2.专家指导,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规范化

    很多小学虽然建立了校本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但存在理念不明确、目标不清晰、评价体系缺乏完整性和逻辑性等问题,因而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从理论基础、培养目标、现实依据和表述逻辑性等方面进行指导。

    3.多方协作,学校德育、教研与科研部门合作共研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研究与实践多由学校德育部门主管,通过班主任工作予以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科研部门给予学术与研究方面的支持。同时,要想保证教师在教学中科学有效地运用综合素质评价,也需要教研部门的配合。例如,某校以“修善致學”为学校文化理念,学校德育部门提出促进学生“积善行、养德性、修品格”,教研部门提出促进学生“勤奋学、探究学、结伴学”,因此,科研部门与德育部门、教研部门一起制定和修改了学校基于“修善致学”文化理念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并逐步在教育教学中予以实施。

    4.培训研修,将校本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教师的日常评价

    校本化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立足校情与学情,寄予了学校的期待,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因而需要真正落实到教师日常对学生的评价之中,以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导向与激励作用。因此,学校需要通过培训研修来提高教师对于校本化评价的理性认识,促进教师理解并认同本校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与意义,进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科学而创造性地运用这一评价工具。

    5.活动驱动,借助关键事件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

    关键事件往往能够推动研究与实践。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践中,学校可以组织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现场活动、教师实践经验研讨会、阶段性表彰会、体验交流会等,借助这些关键事件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

    6.课题研究,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研究科学化

    校本化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了解一定的评价理论,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需要,深入分析学校的发展愿景,从而建立科学的育人目标和内容框架,用于指导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因此,教育工作者应针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可以申请市区级课题立项等。

    总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其开发与运用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研究、思考与实践。

    (责任编辑? ?张慧籽)